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张娜  张宝宏 《电池》2003,33(5):330-332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能量储存装置。根据储能原理有双电层电容器和法拉第准电容器两种类型。介绍了其原理、应用及研究进展,并阐述了以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超级电容器以及混合类型电容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高比能量电化学电容器及材料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中高比电容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RuO2基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基材料和导电聚合物。总结了最近提出的碳纳米管阵列电容器、嵌入化合物电容器及纳米门炭电容器等高比能量电化学电容器,结合它们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高比能量电化学电容器及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碳基电化学电容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电化学电容器与常规的电解电容器相比,显著地提高了比能量;而与电池相比,虽然比能量较低,但其比功率却是电池的数量级倍数。用于制造电化学电容器的材料可分为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导电聚合物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碳基电化学电容器是目前已较好商业化的一种。简要介绍了碳基电化学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碳材料的制备和改性。通过改性可以增加表面积和孔隙率,从而提高电容器的比容量。简要评述了电化学电容器用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2008年9月7-12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59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的情况.会议分为10个主题:①从单分子电化学到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②分子水平的界面电化学:光谱技术和理论及计算机方法;③纳米尺度的电分析化学;④分子电化学:从单分子到导电聚合物;⑤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新型微观结构材料电化学;⑥腐蚀;⑦工业电解;⑧电化学能量转换和储存;⑨微能源及器件:能量转换与储存;⑩其他.重点介绍了主题⑧和⑨,论文包括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微能源等.  相似文献   

5.
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述了当前就提高电化学电容器能量密度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电极材料的不同改性方法及涌现出的新材料,详细介绍了各种电化学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指出了电化学电容器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超电容”电化学电容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电化学电容是一种与电池和传统的电容都不同的新型储能器件。电化学电容具有比传统的物理电容高 2 0~ 2 0 0倍以上的质量比电容。研究证明 ,电化学电容所具有的大容量是由于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电容和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的“准电容”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般利用前者储存能量的电容器被称为“双电层电容” ,后者被称为“超电容”。系统地介绍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广泛应用、发展历史、储能机理 ,以及它与电池、传统物理电容的区别 ,并详细地综述了“超电容”电容器电极活性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张浩  程杰  曹高萍  杨裕生 《电池》2006,36(2):109-110
介绍了第15届国际电化学电容器研讨会有关电化学电容器的研究发展情况;分析了电化学电容器的研究发展趋势。研究热点是高性能新型炭电极材料的制备研究、器件的性能和应用研究以及电化学混合电容器新体系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电极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莹  张伟  刘开宇 《电池工业》2009,14(2):93-96
介绍了以商用超级电容器活性炭为电极材料,组装成对称型超级电容器。采用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正负极的电化学行为。结果发现,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正极电位范围占超级电容器总电压的61%以上,电阻占电容器总电阻的66%以上;在低频区负极出现“电荷饱和”,电极中储存的大部分电容量可得到利用,而正极未出现“电荷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9.
李然  张浩  张香兰  曹高萍 《电源技术》2012,36(6):915-917
炭材料因具有充放电可逆性好、容量大和放电平台低等特征而经常被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发现炭材料能够可逆地嵌入/脱出阴离子,做正极也有很大潜力。综述了炭材料作为正极的储能机理及应用该类炭电极提高传统电化学双电层电容器比能量的方法。通过对比,证明了活性炭/石墨体系电化学电容器的优势,并介绍了其性能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电化学电容器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电化学电容器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新型元器件,它比传统电容器具有更高比电容量和比能量,比电池具有更高的比功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详细介绍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分类及设计过程,讨论了电化学电容器设计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结构单元的设计,电极的设计和制备,电极厚度和材料性能,等效串联电阻,电解质,隔膜,电压平衡,装配和封装。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目前火力发电厂在线化学仪表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计量和管理的角度阐述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等离子体射流的推进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兴等离子体源,大气压下非平衡等离子体射流在近10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等离子体射流,人们对其物理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等离子体射流的传播机理尤其令人关注。一般认为等离子体射流的传播是受电场驱动的,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还存在另外一种驱动方式,即流体驱动。分别对以上两种驱动方式下射流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并对电场驱动等离子体射流传播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极性效应,以及光电离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流体驱动的等离子体射流与电场驱动的等离子体射流有着完全不同的传播过程,这种射流的传播是通过气流驱动的,具有推进速度相对较低,对电场不敏感等特性。最后,该文对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射流的传播机理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发电技术及其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几种常见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及其各自的成本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分布式发电在日本、美国、荷兰及英国的地位、发展状况以及各国的政策对分布式发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电力市场中分布式发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锂电池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锂电池的开发及其在军事装备、工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锂电池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单电源220 kV线路继电保护的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区供电网中,220kV线路单电源双回线供电是一种主要运行方式。为快速切除故障一般配置双套快速保护,现对这种运行方式下的相关保护运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李艳  阮新波  杨东升 《电源学报》2008,6(4):302-308
在采用两个甚至多个输入源的新能源联合供电系统中,用单个多输入直流变换器(Multiple-Input Converter, MIC)代替原有的多个单输入直流变换器,可以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系统成本。MIC可分为无缓冲单元和带缓冲单元的两类。本文将讨论无缓冲单元的MIC的生成方法。首先给出构成无缓冲单元的MIC电路拓扑的基本单元,提出生成MIC时单元之间的组合级联规则,由此推导出一系列无缓冲单元的MIC电路拓扑,最后将生成的结构较复杂的隔离型的MIC电路拓扑进一步简化,并给出简化原则。  相似文献   

17.
紧凑型双回路输电塔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0 kV双回路紧凑型线路,导线采用“倒三角形”排列分别以“V”型绝缘子串方式对称布置在塔身两侧。铁塔结构形式新颖,杆塔导线横担悬臂较长。对紧凑型双回路直线塔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其受力状况对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和比较。最后,对一双回路紧凑型直线塔的真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海  姜彬 《山西电力》2007,(5):70-72
针对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因其传感机理而存在不可克服的问题,概述了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及性能,分析了全光式电流互感器和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测量原理,并讨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LXI仪器系统时钟同步算法分析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LXIA类和B类仪器系统中,提出系统的同步触发方式,即硬件触发、LAN触发、时间基触发和LXI触发方式,在LXI触发和时间基触发中要求时钟同步精度达到亚微秒级。为了满足这个同步精度,本文对IEEE1588精密时钟同步机制和算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LXI仪器系统中影响同步的因素,在同步算法中的时间戳信息使用FPGA对PTP数据包采用时间戳的物理层识别和截取,减小了网络抖动,为了解决主从时钟的晶振的偏移提出了采用本地时钟晶振补偿算法进行同步补偿。使用LXI测试平台进行试验验证,从测试数据可看出主从时钟同步精度达到30ns,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很大程度提高了同步精度,满足了LXIA类和B类仪器时钟同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兴华 《电力学报》2010,25(5):394-396
串联电容补偿引起的电力系统次同步谐波问题是实现远距离经济输电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锦忻线和忻石线双回500kV线路为例,具体对抑制次同步谐振(SSR)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对次同步谐振抑制装置在运行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