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了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脊椎骨骨骼显微结构的差异,本研究运用了Micro CT技术对大黄鱼全鱼骨骼系统进行了扫描与三维重建,选取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进行了显微结构参数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鱼脊椎骨与头骨、尾骨相连,脊椎骨26个,肋骨附着在第1~11腹椎,无肌间刺,胸鳍位于头骨后,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与脊椎骨并不相连。大黄鱼野生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的组织矿物质密度和骨矿物质密度均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骨体积分数较养殖群体大(P0.05),骨小梁间隔较养殖群体小(P0.05),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结构模型指数上没有差别。推测是由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食物组成、生活环境以及活动情况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渔业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就必须对鱼类,特别是重要经济种类的生活习性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因此,确定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从而依据年龄的鉴定,按不同生命阶段来研究鱼类的生活规律,就成为最基本的问题了。 关于大黄鱼的年龄鉴定问题,尚未见有专门进行研究的报导。在支献记载上,福建水产研究所和广东水产研究所曾先后用耳石和鳞片估计大黄鱼的年龄,但并未对年龄鉴定的依据与方法进行分析。Irie 则对黄花鱼属的耳石轮纹形成周期问题进行了一些观察。 为了探讨大黄鱼年龄鉴定的确切方法,自1958年秋季起,我们展开了这方面的工作,系统地逐月搜集了大黄鱼耳石、鳞片、脊椎骨等项可能供作鉴别年龄的材料。观察结果以耳石上显示的轮纹最为清晰而有规律,因此,我们选用耳石作为鉴定大黄鱼年龄的研究对象。本文着重以浙江舟山及其邻近海区的材料为主,对大黄鱼耳石轮纹形成周期、轮纹性状以及鉴别年轮的主要标志等加以分析与讨论。此外,对于春、秋宗幼鱼第一个年轮的形成时期与鉴定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在我们所研究的材料中,1957年5月份的部分耳石是浙江温州水产局供给的;1960年5-7月份的部分幼鱼耳石是浙江省渔业资源调查委员会所借给;未观察耳石年龄的幼鱼长度组成的季节变化资料则是沙学绅和杨纪明同志供给的。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曾协助我们设计了耳石磨片机,均此志谢。 除作者等外,全部耳石磨片工作是滕文法同志担任的,黄颂芳同志参加了资料的统计,林汝范同志协助了资料的搜集工作。 本文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作者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理种群大黄鱼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eani-dae),黄鱼属(Pseudosciaen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近年来,经过长期的人工繁育和人工养殖,大黄鱼的性状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体小型化,性成熟提前,抗病力下降等.目前有关大黄鱼遗传背景的研究还十分缺乏,相关的研究仅见于国内学者对养殖、野生大黄鱼的染色体核型、同工酶酶谱、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的研究[1~7],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我国沿海3个大黄鱼地理种群之一的闽粤东族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不同抗流能力的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肌肉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筛选抗流相关基因,解析大黄鱼抗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收集福建福鼎沙埕湾主养区1 000尾大黄鱼,在设计制作的抗流实验水槽中,以流速1.0m/s为筛选条件,将抗流时间>30 min的大黄鱼归为抗流组(HM组),抗流时间<5 min的大黄鱼归为非抗流组(SM组),对其肌肉进行转录组分析,并统计抗流分组后48 h内大黄鱼的累计死亡率。转录组结果显示, HM组与SM组文库共富集到180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090个上调,716个下调。GO功能注释发现显著富集的条目主要集中在肌肉收缩相关功能, KEGG富集分析发现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心肌收缩、氧化磷酸化、黏着斑、ECM-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MAPK、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能等相关通路;下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发生、蛋白酶体、内质网中的蛋白加工、RNA转运、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信号通路等。此外,RT-qPCR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DEGs与RNA-seq结果的表达趋势一致。48h的累计死亡率结果显示,SM组...  相似文献   

5.
免疫添加物对大黄鱼血液白细胞数量及其吞噬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低聚糖益力素、稳定型维生素C、渔用多维等免疫、营养添加物定期投喂大黄鱼,以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等为指标,跟踪检测试验大黄鱼血液中白细胞组成数量和吞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添加物可以提高大黄鱼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大黄鱼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分析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日本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群体数量变动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科学监管的建议:(1)正确划分大黄鱼和带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为资源繁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2)修订若干《渔业法》条款,重新审定《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3)充分合理开发利用闽东渔场近海岛屿周边海域,并且采用抗风浪升降式圆柱形深水养殖网箱养殖大黄鱼;建立内湾性官井洋大黄鱼海洋牧场渔业基地,并新建中国著名舟山渔场大黄鱼繁殖保护区;(4)继续加强大黄鱼原种场建设,大力开展大黄鱼良种选育研究,每年提供大批量野生大黄鱼人工培育的原种子一代幼鱼进行增殖放流;(5)巩固和扩大伏季休渔效果,全年禁止违法而严重损害带鱼幼鱼资源的各种张网作业;(6)以法治渔,加快制定符合于我国实情的海洋渔业科学监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九龙江口溯河鳗苗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5,1996年鳗苗溯河期在九龙江口采集10、15尾鳗苗标本以脊椎骨数及量度性状进行进行了比较,确定九龙江口溯河鳗苗有三种,即日本鳗鲡,花鳗鲡和西里伯斯鳗鲡,西里伯斯鳗鲡为中国大陆沿海首次报道。文章对三鳗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讨论一些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江琴  林武  陈坦  邓秀芳 《台湾海峡》2001,20(Z1):196-198
通过对大黄鱼体重、体长、咽喉径的准确测量,并将测量的原始数据经计算机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存在着幂函数关系;同时,当大黄鱼体重在5~100g范围内时,体长与咽喉径之间存在着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
宫井洋大黄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取自宁德官井洋闽—粤东族大黄鱼的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群的平均多态性为18.9%,平均遗传差异度为0.0960;养殖群体的分别为16.7%和0.0747;野生种群与养殖群体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9959,遗传距离为0.0041.分析结果表明官井洋大黄鱼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捕捞、有效繁育群体数量偏少及值得探讨的人工放流等.提出官井洋大黄鱼仍具有一定的变异潜力,尽快采取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可以保持乃至提高大黄鱼现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0.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溶菌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来探讨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各项血液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7 d.在人工感染的初期,各实验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数量开始下降;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所上升,7 d以后各类血细胞数量变化不显著.其中哈氏弧菌感染组在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等多个指标上的变化最为明显.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脾组织,鱼体受感染后两者溶菌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研究认为反映鱼体受感染后从应激反应发生至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发挥主要发生在病原菌感染前期,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双因素实验和单藻培养等方法,对采自广东南澳岛的短节硬毛藻(Chaetomorpha brachygona Harvey)进行研究,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对该硬毛藻的生长、活力以及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短节硬毛藻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当温度为20°C时,藻体培养第3、6和12天活力分别为0.70—0.75Y、0.60—0.70Y和0.55—0.65Y,培养12天时藻体有生殖细胞形成,此温度有利于藻体维持活力;温度为25—30°C时,培养第3天时会大量形成生殖细胞;在盐度10、20、40和50时,藻体的生长与温度相关,即30°C25°C20°C;在盐度20—30时,藻体长度最大达4.55 cm;在盐度10—30时,更有利于藻体生长,整体趋势为2030104050。因此,实验条件下,温度25—30°C、盐度10—30更利于短节硬毛藻的生长和形成生殖细胞。本实验表明,短节硬毛藻为暖水、广盐性种,有可能在我国南方海区大量生长并扩散,具有引发绿潮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用不同水平(分别为T1组:0 mg/L;T2组:50 mg/L;T3组:100 mg/L;T4组:150 mg/L)乳铁蛋白(lactoferrin,简称LF)强化的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幼体投喂9~23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仔鱼。结果表明,摄食LF强化卤虫幼体的大黄鱼仔鱼其生长无明显改善(P0.05),但大黄鱼仔鱼的成活率和抗应激能力显著提高,T3(60%)和T4(8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T1(40%)和T2(30%)组(P0.05)。T4组大黄鱼仔鱼的耐干露能力最强,T4组和T3组的抗高盐度(65)应激能力明显的强于T1和T2组(P0.05),T4组和T3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经4 h高温(32°C)曝露后,T1和T2组的仔鱼全部死亡,T4组和T3组的成活率分别为30%和23.3%。即仔鱼的成活率和抗应激能力受卤虫强化LF水平的影响显著,LF强化的有效剂量为不低于100 mg/L强化水体。  相似文献   

13.
溶藻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建立了大黄鱼病原溶藻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方法,溶藻弧菌的特异性抗血清由新西兰兔制备,试管凝集法测定抗血清及交叉反应效价,吸附离心法去除交叉反应,荧光抗体为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现场检测对具典型弧菌病表症大黄鱼病原检出率为100%,表观健康大黄鱼病原检出率为30%,养殖海水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不仅可以用于已感染发病大黄鱼的快速检测,而且还能用于已感染未发病大黄鱼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材料,对荧光标记微卫星(fSSR)分析体系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大黄鱼fSSR分析的最佳条件.与常规的银染法相比,该方法成本略高,但其分辨率高,可重复性强,检测效率为银染法的6~10倍.利用优化的fSSR 技术进行了大黄鱼亲于鉴定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6对引物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7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溃疡病主要由3种致病弧菌引起: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 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为了解大黄鱼抗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理,对其疾病防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实验将健康的大黄鱼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注射0.2 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灭菌生理盐水。在人工感染后的第0,1,2,4,7,10,13,16,20天分别采样,通过测定每组大黄鱼血清中7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比较这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的1~10 d,实验组大黄鱼血清中血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逐渐升高最后趋于-致的现象,且不同病原菌之间存在-定的时效差异。 碱性磷酸酶(AKP)对入侵体内的哈氏弧菌反应较敏感,ACP、POD和MPO对溶藻弧菌反应较敏感,LSZ和PO对副溶血弧菌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6.
海洋放线菌对大黄鱼病原弧菌的拮抗作用和抗菌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病原弧菌的拮抗放线菌筛选和人工诱变基础上,选择出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daemolyticus)同时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4株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法测定4株放线菌的抗菌谱,并检测4株放线菌分别在固体和液体培养液中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4株放线菌的抗菌谱均较窄,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对2种病原弧菌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研究急性、慢性低盐度胁迫对大黄鱼存活状况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低盐(15、8)胁迫下,在7 d的实验周期中,大黄鱼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1天显著上升(p<0.05)后逐渐下降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肝脏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第1天显著下降后开始升高,第3天后开始下降,至第7天时CAT活力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力呈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第1 天时显著下降后逐步升高,至第7天时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力在实验开始的第1天到第3天逐渐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至第7天时开始下降至对照组水平;血清中的溶菌酶(lysozyme, LZM)含量呈波动变化,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慢性低盐(8)养殖14 d后,大黄鱼的各项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实验周期内所有组别大黄鱼均未出现死亡,仅急性低盐胁迫组大黄鱼的活动和摄食受到有限影响。大黄鱼对慢性降盐度养殖有较高的耐受能力,而盐度骤降会显著影响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实际生产中应避免养殖环境盐度的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8.
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德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780尾大黄鱼25个月龄的各项生长数据,体长变幅为20.5~320.0 mm,体质量变动范围为0.281~555.5 g;生长指标显示,体长生长指标为0.208~2.123,体质量生长指标为0.529~47.579;肥满度波动范围为1.74%~2.37%;肝指数变动范围为0.92%~2.07%;鳔生长指数为1.08%~1.85%;雌鱼性腺成熟系数为0~10.04%,而雄鱼则为0~2.27%。以Keys氏公式W=aLb,拟合25月龄养殖大黄鱼的体长(L)与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0.0195 L 2.9775(R2=0.9959),其中b≈3,即此生长阶段的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均匀,为等速生长类型;体质量生长呈幂函数生长,其回归方程为:y=1.8617x1.8099(R2=0.9931)。体长Y(cm)与养殖时间X(月龄)的生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0259x2+1.7125x+4.1534(R2=0.989)。  相似文献   

19.
Larimichthys crocea is a marine fish species cultured in China.Short-term starvation is often appli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ed L.crocea,and the expression of ghrelin in tissues of stomach,muscle,brain,intestines,liver,and kidney,involved in starvation response,under starvation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starva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ghrelin in L.crocea juveniles.The ghrelin expression was tissue-specific,and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tomach compared to other tissues(P0.01).Additionally,ghrelin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tissues changed along with prolongation of fasting.In the stomach,ghrelin expression levels increased gradual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ast,and then declined after eight days of fasting.Gene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and intestines increas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ast,and then decreased with longer fasting time.Interestingly,ghrelin expression decli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ast,then increased with longer fasting in the kidneys and muscle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ghrelin is involved in starvation response in L.crocea juveniles.This study provids insights into ghrelin function an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able feeding strategies for L.crocea juveni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