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 ,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 ,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过快 ;其二 ,城市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 ;其三 ,劳动力的培训不利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的供给大于需求 ,解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劳动力个人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就业的歧视问题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 ,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比较中看我国现行在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对于我国来说 ,要实现本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各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现状的比较中 ,着重分析我国现行在业模式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吉亚辉  伍士邦 《西北人口》2009,30(4):126-128,F0003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形成了新的趋势,分析总结这些现状对当前全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具有一定的借鏊和指导。本文着重研究了当前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嵌入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CLDS2016的数据,通过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的分析框架,采用多项Logit方程模型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后,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均对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影响。其中农业生产经历、传统共识、社会保障、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朋友数量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负影响;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当地企业数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技术培训、学历和地势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在就地转移中影响更大。另外,在个人特征中,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非常显著;与对全体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不同的是技术培训对回流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农村问题在农村之外 ,农业的发展 ,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程度 ,很多著名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要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 ,必须推进城镇化进程。本文在综述了国内的研究进展后 ,提出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应进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规模大、行业集中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互动:重新审视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继 《西北人口》2002,(2):56-5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一个能促进劳动力健康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城乡劳动力流动受到制度、社会、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阻碍。要建立一个真正统一健康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就应该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多方面互动,打破城乡壁垒,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侯力 《人口学刊》2004,(6):30-3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实现了大规模的转移,且具有逐年增加、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向沿海地区集中的特点,但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户籍制度与农地经营政策、劳动力素质偏低且劳动力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并加大教育和培训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新生代流动人口"或"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外二代移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二代流动人口"的概念和划分方式,通过与现有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从理论上进行对比论证了"二代流动人口"群体在未来流动人口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最后为人口普查和各项有关流动人口的专项调查提供了数据采集方法上的建议,并提出了未来一些相关的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2.
黄乾 《西北人口》2008,29(3):69-72,81
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新形势下.满足农民工服务需要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农民工的服务需要意愿、服务需要满足程度和实现方式三个层面对当前农民工服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对服务需要存在较强烈的要求。收入水平、服务价格、教育水平和就业状态是影响服务需要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不能经常获得服务,服务效果总体偏差,个人、单位,雇主和营利机构是农民工满足服务需要的三大来源,而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三峡移民迁移满意度的转变及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移民在搬迁到新迁入地后,对迁移的总体评价态度有一个从较高的满意度向较低的满意度过渡的转变。本文采用“同期群”研究方法,通过对三峡移民评价态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说明了三峡移民在安置地的适应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角色标签阶段、角色学习阶段、角色同化与比较阶段。而角色同化和比较阶段中,三峡移民的横向比较引起的相对剥夺感是三峡移民满意度变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家庭模式转变和流动人口创业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家庭模式转变是否是引起流动人口创业选择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2014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考察家庭模式不同对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下文简称为“双独家庭”)的创业偏好显著低于其他家庭。其次,双独家庭创业精神的消逝,源于成长过程中应对困难能力的相对缺失。最后,本文发现双独家庭在自雇创业上显著低于其他家庭。经过考虑更多的控制变量、利用PSM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的结果依旧稳健。研究基于大样本微观数据获得的经验发现,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国激发创业活力提供新的政策洞见。  相似文献   

15.
《Mobilities》2013,8(2):295-3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irst-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ervice sector of England’s North West and their mobile subjectivities. It combines the research on cars and driving with the mobilities agenda on transnational migrants. In this essay, we draw from both fiction and fieldwork to explore the mobile experiences of migrants who work within the region’s ‘service diaspora’. Two inter-related stories unfold about cars, care and curry. Both groups, one in a city-region, and the other rurally based, are defined heavily by their mobile labour. By placing literary and oral accounts together, disparate locations and situations suddenly appear connected as never before and driving becomes embedded in migrant worlds in both real and imaginary ways.  相似文献   

16.
建立外来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虽然近年来政府越发地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但是缺乏外来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不容忽略。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将对城市产生消极影响。本文深入分析建立外来农民工低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这个制度的运行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实施的106个城市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对停留在流入城市达10年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这一最先迈入老龄阶段的群体,就其人口社会特征和停留预期与养老境遇进行重点分析。总体而言,长期外出流动人口显示有长期停留之预期,但社会保险的参与状况却令人堪忧。此外,不同人口社会特征的长期外出流动人口,其长期停留预期和社保参与状况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migration debate has re-gained popularity in policy circles, especially after the so-called “migration crisis” in Europe and the following approval of the European Agenda on Migration. Much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supports the idea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comes at origin follows hump-shaped patterns.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find that increa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uld allow a greater number of individuals to afford the costs of emigrating. However, this evidence heavily relies on measures of regular migration only. Using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from 12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countries, this study adopts a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to frame migration intention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regular and irregular routes. The main finding is that the level of household income is associated negatively with the demand for irregular migration to Europe. Predictive margins clearly show that higher household incomes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planning only regular migration, while decreasing that of considering also irregular migration.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not negligible: improving economic conditions in countries of origin may be effective at deflecting migrants from irregular to regular routes.  相似文献   

19.
何敏波 《南方人口》2010,25(1):39-46
台山有数量庞大的海外移民,他们主要来源于农村,对当地农村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而当地农村的国内移民却往往被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移民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随着个体经济实力上升、人脉力量突显等原因,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网络扩展、村民心态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侨乡的“新推手”。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库区 4 0多万农村移民的安置是整个三峡工程移民的重点和难点。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由于过分乐观地估计了三峡库区土地安置容量和二、三产业吸纳农村移民的能力 ,致使库区移民安置密度过大 ,移民问题逐渐显露和严重 ,成为库区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三峡库区经济落后 ,交通不便 ,二、三产业欠发达以及移民素质偏低的现实迫使农村移民转向大农业安置。然而 ,三峡库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 ,开发土地资源必然会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基于上述因素 ,本文提出了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实行以土为本和外迁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