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Purll 1966年报告,当温度在12~33℃时尾蚴的感染力随时间而下降,但是按成虫计算仅回收了少量的尾蚴(24℃2小时后为15%)。作者将Wellcome株曼氏血吸虫在戍巴比妥麻醉下用腹环法感染小白鼠,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进行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肾病光镜组织学观察时,于感染尾蚴100~500条后7~26周剖杀的33只家兔中,发现1兔的肾内有成虫异位寄生。该免于感染300条尾蚴后19周剖杀,膀胱尿液常规检查蛋白 ,透明管型 及少量红、白细胞。  相似文献   

3.
吡喹酮对各期曼氏血吸虫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介绍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的毛蚴、子胞蚴、尾蚴和成虫的作用。浓度为3×10~(-6)M的吡喹酮能改变毛蚴游泳的路线,使呈螺旋状。经上述浓度的药物处理的毛蚴不能感染扁卷螺。逸出尾蚴的感染螺分别用3×10~(-6)M与3×10~(-5)M的吡喹酮处理24小时后放回清水中。3×10~(-6)M处理的螺蛳在7天内仅逸出少量尾蚴,3×10~(-5)M处理的螺蛳均无尾蚴逸出,但所有螺体内  相似文献   

4.
随着湖区开发利用和新建渠网,钉螺分布已由湖沼型渐变为水网型。防止钉螺向新渠扩散和尾蚴随水漂流已成为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重要课题。1984年在三湖农场修建封闭式底涵管节制推灌用水过程中,对底涵可否截钉螺和尾蚴进行了现场观察。 试验现场 选择三湖农场界渠边的两处底涵管为试验现场。一处为前后两重涵管,两涵管相距20m,连通三条渠道。前涵管上游为有螺渠道,钉螺密度较高。前后涵管间及后涵管下游渠道有少量钉螺孳生,经采取  相似文献   

5.
用波长2,537的紫外线照射刚逸出的尾蚴。灯与尾蚴悬液间的距离为16.5厘米。因紫外线在液体中的穿透性不好,故尾蚴悬液不应超过10毫升。重复作了四项实验: 1.研究紫外线照射对曼氏和埃及血吸虫尾蚴的活力和行为的影响。在碟中盛放5毫升含80~100条尾蚴的悬液,经紫外线照射5~60秒后进行观察。以未照射的正常尾蚴作为对照。 2.比较照射(5~20秒)的尾蚴和未照射的正常尾蚴在穿入宿主皮肤时的死亡情况。每只小白鼠接种1,000~2,000条尾蚴,15分钟后从皮肤内收集童虫。 3.比较照射(10秒)的尾蚴与未照射的尾蚴在感染动物中移行到肺的情况。每组20  相似文献   

6.
健康犬经多次少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发展至结肠肉芽肿病变.取肉芽肿不同病变的上皮组织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认为结肠肉芽肿病变的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符合血吸虫性增生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用紫外线辐照的曼氏血吸虫尾蚴免疫的小鼠,能对同种尾蚴攻击感染产生部份抵抗力,并可以和丙种射线辐照尾蚴引起的抵抗力相比拟。作者以8至9周的雌性NMRI小鼠为实验动物,用浸尾法,将小鼠置于紫外线或丙种射线辐照过的尾蚴中暴露1小时,34天或31天后用正常尾蚴作攻击感染。于攻击感染后6周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实验室内观察了锌对曼氏血吸虫尾蚴和童虫的活力和形态的影响,并用免疫血清中尾蚴作间接荧光抗体反应进行锌对尾蚴膜影响的研究,以及观察了锌对尾蚴第1次侵入皮肤时的影响。实验结果:浓度为0.05、0.5、5mM的氯化锌均有效地减低尾蚴的活力,用存活时间的中数作为标准,对锌的对数剂量反应在1,000倍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者观察了曼氏血吸虫尾蚴直接注射到小白鼠腹腔转变成童虫的速率及程度,同时研究了尾蚴装在Millipore弥散袋中移植到腹腔内转变童虫的情况。尾蚴注入腹腔后3小时,约15%的接种物可以从腹腔洗液中找到。但全部小生物已经明确地变成童虫。其表现为:(1)尾巴已失落;(2)在生理盐水中或血清中能生活,但不能在清水中生活;(3)尾蚴的精确形状没有了;(4)没有形成尾蚴膜的作用。将尾蚴装在弥散袋中移植到腹腔内2小时后全部都转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接种环粘取法血吸虫尾蚴检出效果。方法将血吸虫尾蚴分为10~100条8组,用接种环沿瓶壁在"品字形"3个部位,各取表面水膜3环。所取水膜移至载玻片,在显微镜下(40×)镜检尾蚴,计算尾蚴检出率。采用玻片法计数血吸虫尾蚴。结果 10、30和50条组尾蚴检出率分别为0、20.00%和40.00%;60~100条组尾蚴检出率为100%;每瓶粘取尾蚴数量平均为2~3.6条,环检出率在22.22%~31.11%。60条组与30条组比较尾蚴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90,P0.01),与70~100条尾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1.7857,P0.05)。玻片法直接计数每只感染性钉螺尾蚴数最少为162条,平均(761±445)条。结论血吸虫尾蚴密度≥60条/250 ml时采用接种环粘取检查效果好,检出率为100%,适用于改良压碎逸蚴法取样。  相似文献   

11.
在血吸虫尾蚴染色标本的制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使尾蚴集中固定的方法,常出现尾蚴流失、断尾或变形。本文采用粘贴剂方法,将活尾蚴直接挑取,粘在载玻片上,然后置福尔马林液内固定、染色,直到脱水、封片,全过程中尾蚴不易流失或变形,给操作带来方便。材料和方法1 组织粘贴剂载玻片的制备 将病理组织切片用组织粘贴剂[批号:90232、美国产品]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备用。2 尾蚴的粘贴与固定 用大头针挑取尾蚴,置上述载玻片上,待干后,56℃烘片10min,使尾蚴紧贴于载玻片上,置5%福尔马林液中固定1h,水洗10min除去福尔马林,备染色。3 染色步骤 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黄×,女性,22岁,农民,住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患者怀孕8个月,1993年10月3日出现弛张性发热下午热高畏寒,咳嗽伴少量痰,有明显疫水接触和尾蚴性皮炎  相似文献   

13.
解剖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紫皮独蒜液(下称蒜液)杀灭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尾蚴和钉螺(Oncomelania)的效果,并记录所需时间;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皮肤已涂抹不同浓度蒜液的小鼠,计算感染率。另设去离子水对照组。结果,蒜液原液杀灭血吸虫尾蚴的平均时间为(77.33±25.01)s,浓度为0.79%~50.00%蒜液杀死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平均时间为(299.67±18.96)~(73.00±1.73)s,而对照组中尾蚴在600 s内一直有活力;蒜液原液在1 d内可全部杀灭钉螺,而对照组钉螺2 d内死亡率为0;皮肤涂抹不同浓度的蒜液的小鼠感染率均为0,对照组小鼠感染率则为100%。表明蒜液有较好的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和钉螺的效果,涂肤具有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流动水和静态水体中尾蚴感染力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流动水和静态水体中尾蚴感染力的比较研究,探索尾蚴在流动水中感染力的规律。方法 将逸出的尾蚴定量投入尼龙绢包绕的铁丝筐内,在不同水体、不同时段投放哨鼠,使其在流动水和静态水体两种状态中被感染。35d后解剖全部哨鼠,检获、计数血吸虫成虫,观察不同时问段哨鼠感染率,以推断尾蚴在流动水和静态水体中的感染力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流水组实验中,第1组(刚逸出尾蚴)有1只哨鼠被感染,哨鼠感染率为1.11%(1/90)。静水组实验中,有8组(刚选出至选出8h前组)12只哨鼠被感染,感染率为17.65%(12/68)。两组哨鼠感染率经统计学检验,(P<0.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静水组哨鼠感染率显著高于流水组。结论 实验表明尾蚴在流动水中的感染力明显减弱,而静态水中尾蚴的感染力较强。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尾蚴就会逐步失去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习性及特征。 方法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在安徽省淮南市郊淮河水系支流窑河渔场,逐月采集耳萝卜螺压片镜检,用感染毛毕吸虫的阳性螺逸尾蚴,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用不同时龄尾蚴感染雏鸭,以三角烧瓶顶管法孵化毛蚴检测雏鸭感染率。 结果 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消长,尾蚴检出率7月份为0.81%,6月为0.65%,4~5月和8~10月均为0.07%~0.26%,逐月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尾蚴逸出数量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每天上午8:00~12:00为逸蚴高峰期,温度和光照影响显著。尾蚴具有强烈的趋光性,自然变温 (18~25℃)下最长寿命为52h,半数死亡时间为41h。对雏鸭感染力与尾蚴时龄关系密切,30min~8h时龄感染力最强,40h以后感染力丧失。 结论 初步探明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习性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为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直接经口感染终宿主人、犬的可行性研究。9只幼犬分别喂以不同数量的尾蚴(4500~88000),并于感染后3.5h~34d分别解剖。结果:实验犬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为100%,获虫率4.01%;感染后3.5b,部分尾蚴在胃中发育成囊蚴;8b,脱囊蚴虫在小肠内发现;13d,蚴虫发育成熟,虫卵在大便中检获。两自愿者分别感染尾蚴8400条和1500条,于感染后第15d、16d自粪中检获虫卵。提示人、畜生饮含有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的水可致感染。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尾蚴在体外转变为童虫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日本血吸虫尾蚴经机械法和血清孵育法转变为童虫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尾蚴在血清中转变为童虫与补体有关。转变后的童虫具有前钻腺排空,不能耐受水和无尾蚴膜反应等变化,并具有糖膜消失、外质膜转变为七层的超微结构变化,与宿主体内童虫的变化基本相似.因此,日本血吸虫尾蚴在体外人工转变的童虫可供血吸虫童虫免疫学和预防药物等方面研究采用。  相似文献   

18.
曼氏血吸虫的尾蚴穿过易感哺乳动物的皮肤,并在皮下移行的过程与诸多溶蛋白酶有关。现已从曼氏血吸虫尾蚴纯化出两种蛋白酶,上述尾蚴酶对合成底物或天然底物的不同特异性表明存在着数种尾蚴蛋白酶而非同一酶的不同形式。本文报告尾蚴分泌物中47kDa蛋白酶的特征及纯化。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为尾蚴直接感染终末宿主而患肺吸虫病的可行性研究。从动物选择、尾蚴感染数量与活动力和感染方法三个方面,做了适当的改进,使尾蚴直接感染的6只猫和5只犬中,有3只猫、1只犬感染成功。其感染发病率为36.3%,并取得了感染发病的完整资料。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人工感染曼氏血吸虫毛蚴的扁卷螺(Biomphalaria glabrata)体内分离出第3或第4期的尾蚴早期胚胎,在含有扁卷螺胚胎细胞系的组织培养液中进行离体培养,在28℃培养4~7天,早期的尾蚴胚胎可发育成强有游泳活动力的第7期尾蚴。虽然在7天内早期的尾蚴胚胎能发育成尾蚴,但是发育并不一致,有的胚胎未能生长发育完全,甚至离体培养14天之后仍停留在第5或第6期的阶段。如应用早于第3期的尾蚴胚胎进行离体培养,并不能发育成尾蚴。作者指出在离体培养中尾蚴发育的情况和过去文献中所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