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则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赋予润滑油某些新的性能,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以及生物基础油三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和生物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这两种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原油常减压蒸馏、减压渣油溶剂脱沥青、脱沥青油及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1995年修订  相似文献   

2.
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润滑油基础油绝大部分来自以适当的原油性质经常减压蒸馏装置进行一次加工而成;石蜡基原油的润滑油馏分中链烷烃和长侧链的环烷烃含量高,生产的基础油产品有较高的精制收率和很好的黏温性能。如何将150万吨/年宝贵的石蜡基原油资源做精、做细、同时兼顾装置节能降耗降低技改投入,充分发挥特色油品深加工,求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润滑油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提高我国润滑油企业的竞争能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当前基础油生产中应采取的对策:"老三套"工艺积极应对含硫原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优化基础油生产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装置,调整产品结构,生产Ⅱ及Ⅲ类基础油,加速基础油质量的升级换代;坚持科技创新,做强配方技术研发及添加剂业务。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原油性质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的影响,对比了大庆原油、混输原油(大庆原油中混兑8%俄罗斯原油、13%-30%冀东原油)生产的HVI系列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情况,指出优化装置操作条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原油适合生产高黏度的润滑油基础油;由于俄罗斯原油和冀东原油均为低硫中间基原油,因此导致润滑油基础油质量波动。优化操作条件后,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和黏度指数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国外动态     
好润滑油需要好的基础油现代润滑油的制造必须考虑许多因素,特别是产品的规格、原油的性质和加工方法的选择.尽管使用各种添加剂来改进润滑油的调合,但基础油本身的性质决不能忽视或低估.本文将讨论这些性质和劣质原油带来的影响,以及评述可供使用的润滑油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基础油是润滑油的基本调合组分,其组成对润滑油的性质和使用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原油不同,基础油性质也不同。为了从南阳原油中开发出新润滑油产品,为炼油厂的生产和设计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南阳原油特性的分析、基础油生产工艺的研究、工艺条件的选择,研制出了MVI75、MVI150、MVI500三种规格的基础油产品。结果表明,南阳原油适宜生产中粘度指数的基础油。  相似文献   

7.
于志东  张文杰 《石化技术》2013,(4):31-35,39
介绍了使用大庆原油掺混50%萨里尔原油试生产润滑油基础油期间,各装置的加工情况并对产品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萨里尔原油酸值小,硫、氮含量较低,属于轻质低硫石蜡基原油,适宜生产润滑油基础油。试生产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装置的操作条件,减二线可以生产黏度指数大于90的满足HVIIb等级要求的润滑油基础油,减三线可以生产黏度指数大于80的满足HVIIa等级要求的润滑油基础油。  相似文献   

8.
基础油是润滑油的基本调合组分,其成润滑油的性质和使用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原油不同,基础油性质也不同,为了从南阳原油中开发出新润滑油产品,为炼油厂的生产和设计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南阳原油特性的分析,基础油生产工艺的研究,工艺的条件,研制出了MVI75、MVI150、MVI500三种规格的基础油产品,结果南阳原油适宜生产中粘度指数的基础油。  相似文献   

9.
祖德光 《润滑油》2006,21(3):12-15
论述了由含硫原油生产Ⅰ类润滑油基础油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由含硫原油生产Ⅰ类润滑油基础油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并非由含硫原油不能生产优质的基础油,而是我国现有的基础油生产装置是按加工大庆原油设计,不能完全适合加工含硫原油的需要,所以应适当改造。例如:增加丙烷脱沥青的溶剂比,用加氢补充精制代替白土精制等,此外,在含硫原油生产基础油时,对原油也应适当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考察新疆各油田原油的润滑油馏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润滑油馏分酮苯脱蜡、糠醛精制、白土精制试验,并对上述工艺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馏分进行了性质考察,为利用新疆各油区原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石蜡基原油生产润滑油,自1960年以来,石油化工研究院和各炼厂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如何从环烷基原油及中间基原油生产润滑油,工作都作得不多。近年来,由于石蜡基原油以及由石蜡基原油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大量出口,因此,国内日益增长对润滑油基础油的需求,必需依靠从环烷基及中间基原油生产而使之满足。任丘原油按原油评价属低硫石蜡基原油。但脱蜡后其润滑  相似文献   

12.
临商原油系低硫中间基原油。用该油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中饱和烃和硫含量较高。虽然其油的粘度指数较低(60—80),但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选择适宜的添加剂配方,制成了 CC,CD 级柴油机油以及第四代铁路柴油机油等数种中、高档润滑油产品。  相似文献   

13.
用常规润滑油加工技术难以用高硫伊朗轻质原油润滑油馏分生产HVI基础油。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常规工艺与加氢处理相结合的组合工艺(RLT 技术),用高硫伊朗轻质原油润滑油馏分生产HVI基础油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LT 技术,可用高硫伊朗轻质原油润滑油馏分生产HVI基础油(VI≥95)和VHVI基础油( VI≥120),反应条件缓和,在调节产品质量方面具有很好的灵活性。RLT 技术是一种生产高质量润滑油基础油的经济且先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申福龙  余学军 《润滑油》2006,21(2):14-21
与大庆原油相比,大庆原油混兑8%俄罗斯原油后,对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和质量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基础油HVI 150、350、650的粘度指数下降了1~4个单位,旋转氧弹上升了19~47 min,比色上升了0.5个单位。基础油综合收率提高了0.04%。大庆原油混兑8%俄罗斯原油后,通过调整润滑油生产装置的操作条件,可以生产符合Q/SHR 001-95标准的HVI 150、350、650基础油。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不同原油及其混合油的性质,以及原油混炼对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运行和黏度指数的影响,考察了长庆、青海和牙哈3种原油在不同配比时的>360~500℃馏分段的润滑油基础油性能特点。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影响润滑油基础油黏度指数较高的青海和牙哈原油的掺混比例,控制常减压馏程宽度,采用深度溶剂精制及降低深度脱蜡工艺,可以提高润滑油基础油黏度指数,最终产品合格率由调整前的69.57%提高至调整后的86.84%。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压差示扫描法(PDSC)、旋转氧弹法和烘箱氧化法研究了6种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加氢润滑油基础油和1种聚α烯烃(PAO-6)的结构组成与氧化安定性关系。结果表明,大庆石蜡基原油和兰州中间基原油生产的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较差,氧化后的黏度大幅度上升;黏度指数越高的基础油,其黏度保持能力越强,黏度增加越少;加氢润滑油基础油氧化后的烃组成变化趋势是,饱和烃含量降低,芳香烃和胶质含量增加;轻芳烃的存在对加氢润滑油基础油氧化安定性有负面影响,中芳烃和多芳烃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  相似文献   

17.
孙钢  施洪香 《润滑油》2004,19(3):6-13
对大庆和非大庆原油进行评价对比,并将非大庆基础油应用到几种中高档润滑油配方中进行性能评定,结果表明:米纳斯、西江、涠洲、卡宾达等几种原油在生产润滑油方面有较好的性能,生产的基础油质量良好,可以用经过适当调整的原用于大庆基础油的配方调制中高档润滑油产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油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屈清洲  徐丽秋 《润滑油》2003,18(1):1-11
介绍中国石油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原油资源及工艺特点,酮苯脱蜡、糠醛精制、白土补充精制、高压加氢基础油生产技术现状。针对加氢法生产的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将取代传统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趋势,提出利用加氢裂化尾油采用加氢异构脱蜡工艺生产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全加氢工艺,加氢裂化尾油与老三套结合生产HVI高粘度指数基础油,是中国石油润滑油基础油升级换代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传统老三套基础油生产工艺由于对原油选择面窄,主要是以低硫石蜡基原油为代表油种,且产出的基础油黏度指数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更新的润滑油产品需求,近年来逐渐被原料来源广泛、加工收率高的非传统加氢工艺替代。但老三套基础油在润滑油成品调合过程中,具有可以生产中重质油、天然抗氧性、对添加剂溶解性好等优势。本文主要探讨老三套基础油的特性,并展望其在国内基础油市场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对润滑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了在润滑油中增加使用非传统基础油的趋势。基础油浊润滑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成品润滑油中含有70%~99%的基础油。在基础油中加入添加剂是为了提高它们的润滑性能。为适应这些趋势,在添加剂化学性质、润滑油的调合方法,以及基础油的生产者、润滑油的经营者、添加剂的供应者之间的合作方式等方面,很可能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