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诸子生死观中庄子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生与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最为人们所看重,所以生和死是古今中外永远的哲学命题。而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非常深刻,深究生死的价值,希望通过对生死价值的挖掘,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生死,实现精神永生。庄子生死观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给了后人诸多启示,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将针对庄子生死观的境界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道论出发,庄子认为生死由命,应顺其自然;生死由气的聚散而形成,二者相互依存,首尾相连,构成生命的整个过程。对生死的超越彰显了一代哲学大师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庄子生死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注重从道的立场来考察人的生死问题,对生死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独到的阐释,从而把先秦道家的生死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在先秦诸子中,以庄子的生死哲学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多,达到的境界最深。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生死更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将生与死等量齐观。这种对生死的大彻大悟的背后其实是体现出了庄子的一种悲剧心态。庄子既不满于现实,却又无力改变,最后只能逃回内心深处,企图把自己泯灭在逍遥自由的空间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也可以说是庄子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因此庄子的生死观在对于生和死做出了自我的哲学判断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庄子对于自己所期求而不得,退守精神家园的一种悲剧心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庄子认知结构的分析,概括出庄学之“愚者——物”、“明者——理”、“神者——道”三种精神层次递进上升的认知境界。从中提出庄子虽然否定了在“愚者——物”、“明者——理”两种境界的认知可能,却肯定了在“神者——道”境界中完全可知的观点。换言之,庄子的认识论是一种可知论的观点。神秘主义并不构成庄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在研读庄子著作与佛教经典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佛道在世界观、生死观、修行观、入世观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及差异性,全面比较分析空与幻、豁达与超脱、存在与开悟、坐忘与清静、出世与入世等佛道两家理论元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由于"道"的不可认知、不可逻辑把握的特征,与西方的知性形而上学凭借万能的理性并在一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架中来探索本体的进路不同,道家是用一种悟性形而上学来切入"道"的本体的。一方面,庄子提出了"睹道"与"闻道"两种直觉思维的基本方式,使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达到对"道"的哲学观照和直觉体认,并代表一种反观内通的进路;另一方面,在通常被认为是庄子"相对主义"最集中表现的地方,亦涌动着庄子深刻的思辨意涵。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超脱"是其人生哲学的主旨,通过从自然、社会和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要达到他"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至人"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中国教师教育思想的演进遵循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学习日本形成封闭式教师教育思想起,先后经历了学习美国形成开放式教师教育思想、"以俄为师"形成封闭式教师教育思想以及当前开放式教师教育思想等阶段,体现了思想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逻辑。教师教育思想的"否定之否定"发展历程,反映了教育界对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教师教育思想"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在物质技术方面,他主张“道进乎技”,在身体的技术中达到审美的境界,而否定了由“机心”而获得的进化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是由三个层次综合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第一层次也即基础层次是他对客体的哲学认知;因为哲学认知带给庄子的多是烦恼,于是他对自己的哲学认知进行重新选择、组合,从而进入能够为自己带来愉悦的第二层次——哲学艺术重塑层次;但庄子并未停留在哲学艺术重塑层面,他通过"无无"理论,对哲学认知和哲学艺术重塑进行双重否定,让自己的思想进入最高的第三层次——彻底的空净境界.理清庄子思想三个层次的内涵与差异,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庄子思想,对今天的现实生活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他的价值观、生死观和人生观。他外生死齐万物,理性地批判了附丽于生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从而辩证地看待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构成庄子人生境界的道和技是密不可分的,而直觉在人体道和日常生活技艺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庄子哲学中的直觉观念,对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松尾芭蕉是开创日本俳坛新风的巨匠,在构筑其独立独特的俳谐风格——蕉风的文学之旅中,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与中国汉诗、汉文的影响。虽然处于不同国度、迥异的时代,但庄子对松尾芭蕉俳谐文学的精神世界影响却尤为深远。作为芭蕉俳谐思想根本的自然观、以及作为芭蕉文学体系完成标志的纪行文学中,都有庄子思想的闪现。芭蕉文学中的「旅」与庄子的"体道论"、芭蕉文学的"自然观"与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天人论",芭蕉文学的"禅意"与庄子的"禅"、芭蕉文学的"生死观"与庄子的"生死观",都有着极尽相似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