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分子RNA-218(miR-218)下调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7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其中CINⅠ22例(28.2%),CINⅡ27例(34.6%),CINⅢ29例(37.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218的表达,GenoArray测试工具包检测组织标本中HPV的表达。结果:miR-218在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的含量低于低危型HPV感染者,CINⅡ、Ⅲ患者miR-218含量比CINⅠ患者低。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miR-218表达降低,提示miR-218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型与宫颈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可检测25种HPV基因型的基因芯片方法分别检测HSIL(23例)和宫颈癌(46例)组织的HPV基因型,计算两组患者宫颈组织中HPV的感染率及各基因型的感染率,比较HPV及其主要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69例宫颈病变患者中HPV阳性率为98.55%(68/69);HSIL组单一型别感染率为81.82%,多型别感染率为18.18%,HPV的型别分布以HPV16、52、58最常见;宫颈癌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率为95.45%,多型别感染率为4.55%,HPV的型别分布以HPV16、58最常见.所检出的HPV型别中以HPV16的检出率最高.结论:①HPV感染,特别是高危型HPV感染与HSIL和宫颈癌的关系密切;②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HPV基因型多寡无关,而与感染HPV亚型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③HSIL与宫颈癌感染的HPV基因型呈多样性.且均为高危型感染,其中以HPV 16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对广东省人民医院妇科门诊5210名妇女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检测高危型HPV DNA联合细胞学检查,同时进行阴道镜检查,并以宫颈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受检者平均年龄(34±9)岁,筛查并最后经病理诊断为HPV感染8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83例,CINⅡ73例,CINⅢ80例,宫颈浸润癌54例,子宫内膜癌5例,阴道上皮内瘤样病变1例,宫颈结核1例。以组织病理学为确诊标准,高危型HPV DNA检测CINⅡ、Ⅲ的敏感度是92·22%,特异度是74·71%,阳性预测值5·19%,阴性预测值99·84%。宫颈细胞学筛查CINⅡ、Ⅲ,以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为分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0·00%、80·34%、11·94%和99·63%;以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为分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0·13%、91·58%、11·11%和99·51%;以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为分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48·05%、98·46%、31·90%和99·21%。高危型HPV DNA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筛查CINⅡ、Ⅲ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70%、73·08%、5·21%和100·00%。高危型HPV DNA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是:宫颈癌85·2%(46/54),CINⅢ92·5%(74/80),CINⅡ86·3%(63/73)和CINⅠ45·8%(38/83)。结论高危型HPV DNA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中有很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高危型HPV DNA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可使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有提高,但特异度未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各亚型感染或多亚型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采用PCR扩增、基因芯片探针杂交分型检测法检测98例CIN患者的HPV亚型。以35岁为界将98例CIN患者分为两组,年龄≤35岁者为A组(43例);年龄>35岁者为B组(55例)。结果 98例CIN中HPV阳性率,CINⅠ为72.41%(21/29),CINⅡ为75%(27/36),CINⅢ为96.97%(32/33)。HPV单重感染率在CINⅠ、CINⅡ和CINⅢ中分别为41.38%(12/29),44.44%(16/36)和57.58%(19/33);HPV双重感染率在CINⅠ、CINⅡ和CINⅢ中分别为27.59%(8/29),19.44%(7/36)和27.27%(9/33);HPV多重感染率在CINⅠ、CINⅡ和CINⅢ中分别为3.45%(1/29),11.11%(4/36)和12.12%(4/33)。CINⅠ中主要为低危型HPV感染,CINⅢ中以HPV16为主导感染亚型。AB两组HPV16感染率分别为20.93%(9/43),40%(22/55),差异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武汉市农村妇女HPV在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中的感染分布情况及HPV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在2011年武汉市20万农村妇女宫颈癌初筛阳性患者中随机抽取1955例,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法对宫颈刷片进行HPV分型测定,分析HPV在宫颈炎、CIN、宫颈癌中的感染情况。结果:1955例宫颈刷片标本中发现HPV感染1115例,感染率为57.03%。HPV在不同宫颈疾病中的感染率不同,HPV在宫颈炎中的感染率为40.72%,CIN中为89.64%,宫颈癌中为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感染患者中,单纯高危型及单纯低危型HPV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92.74%、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55例患者中HPV 16型感染率最高(18.16%),其次是HPV 58型(13.35%)、HPV52型(11.00%)、HPV 33型(5.68%)。1955例患者中单一亚型感染率为41.43%,双重及多重感染率为15.60%。不同初婚年龄、临床症状、宫颈癌家族史及是否熬夜等患者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市农村妇女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及CIN发生的必要因素。初婚年龄较早、有宫颈癌家族史、经常熬夜等为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前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即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而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是宫颈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n neoplasia,CIN)、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低危型HPV感染常引起下生殖道湿疣等良性病变包括CINⅠ的发生。女性生殖道HPV感染多见于生育期妇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妇科门诊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和基因亚型分布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76例接受HPV检测、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的女性病例,针对检查异常者开展阴道镜活检确诊,统计HPV感染率,对HPV亚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高危型HPV分布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576例患者中确定存在HPV感染者共计123例,HPV感染率为21.35%;HPV感染者的基因亚型分布中HPV 52、HPV 16、HPV 58的感染率占前3位。患者中存在宫颈病变者共计28例,占比4.86%,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病例10例,CINⅡ病例9例,CINⅢ病例6例,鳞状细胞癌(SCC)病例3例;相比CINⅠ而言,CINⅡ、CINⅢ、宫颈癌的HPV感染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门诊女性HPV感染率相对较高,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等级存在密切关系,临床加强HPV感染人群的早期宫颈病变筛查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董颖 《生殖与避孕》2012,32(6):417-422
目的:评价宫颈薄层液基细胞检测(TCT)联合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在绝经后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筛查的价值。方法:选取TCT检查结果异常,包括意义不明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和鳞状上皮癌(SCC)的163例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16、18、31、33、45、52、56、58)分型,并以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学诊断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不同年龄段绝经妇女TCT结果异常的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PV分型检测阳性者80例,感染率49.1%,随着TCT检查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HR-HPV感染率亦逐步增加,与低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63例TCT异常患者中,病理学诊断阳性51例(CINⅠ级24,CINⅡ级9例,CINⅢ级6例,宫颈浸润癌12例),阳性率31.3%(51/163)。随着TCT检查宫颈癌变级别的增高,宫颈组织病理学诊断阳性率逐步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宫颈炎组中HR-HPV阳性40例,感染率35.71%,宫颈CIN阳性组中HR-HPV阳性29例,感染率74.4%(其中CIN I级70.8%,CIN II级77.8%,CIN III级83.3%),宫颈浸润癌组中HR-HPV阳性11例,感染率91.7%,随着宫颈病变病理级别的升高,HR-HP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P<0.01)。⑤TCT联合HPV检测、单独HPV检测对CIN及宫颈癌筛查的敏感度均高于TCT检查,分别为96.1%、78.4%、66.7%(P<0.01)。TCT联合HPV分型检测、单独HPV检测对CIN及宫颈癌筛查的假阴性率低于TCT检测,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3种筛查方法的特异度、假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CT联合高危型HPV基因分型检测在绝经后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Liu FY  Xu XM  Liu YZ  Wu YL  Wu DW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9):627-630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mRNA表达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共148例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E6mRNA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148例患者中,HPV16阳性共37例,其中慢性宫颈炎5例、CINⅠ6例、CINⅡ~Ⅲ11例及宫颈癌15例。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4、0.6±0.4、1.8±0.6及2.4±0.6;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63%及84%。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及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及CINⅠ组织,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γs=0.62,P<0.05)。结论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关,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PV亚型在宫颈疾病谱中,即从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和CINⅢ)到宫颈癌连续发展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妇科因宫颈疾病就诊的189例患者HPV亚型检测的结果。结果:HPV总感染率56.1%(106/189),复合感染率22.6%(24/106)。正常者HPV感染率19.1%(12/63),检测到的HPV亚型主要是HPV52,58,53,16和33。CINⅠ者HPV感染率57.9%(22/38),最常见的HPV亚型是HPV52,其次是HPV58,16,33和18。CINⅡ者HPV感染率70.5%(31/44),HPV52,16,58,33和18等亚型最常见。CINⅢ者HPV感染率89.3%(25/28),HPV亚型以HPV16,52,58,31,33为主。宫颈癌患者,HPV阳性率100%(16/16),HPV16检测率最高,其次是HPV18,52,58和33。结论:宫颈疾病谱中最常见的高危型HPV亚型是HPV16。不同宫颈病变中HPV亚型感染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其潜在转归能力,同时提示临床医师应关注宫颈疾病患者高危HPV亚型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与宫颈HP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分别与CINⅠ级转归的关系。方法:(1)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治疗的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宫颈癌组织各30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2)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仁济医院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CINⅠ级的161例患者,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的水平,采用凯普技术检测宫颈HPV感染分型。结果:(1)CIN病变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与正常宫颈组和宫颈癌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Ⅰ和CIN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增加,进展为CINⅡ级以上的发生率进行性升高,(+++)组最高达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高危型HPV16/18感染的CINⅠ级,其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危型和非16/18高危型(P0.05);进展为CINⅡ级以上发生率与低危型和非16/18高危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的治疗方案对CINI级转归的影响不同,LEEP术后随访6月无1例复发,HPV转阴率77.94%(P0.05)。结论: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和HPV感染类型与CINI级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S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与HPV感染的关系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68例原发性宫颈癌,67例CIN及29例慢性宫颈炎症石蜡包埋组织中TSLC1基因甲基化状态。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感染状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45例异常甲基化(66.2%),其中鳞癌67.8%(40/59),腺癌55.5%(5/9);6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29例可见异常甲基化(43.3%);29例慢性炎症组织中2例甲基化(6.9%);将鳞癌、腺癌、CIN与慢性炎症比较,鳞癌与CIN比较,CINⅡ~Ⅲ与CINⅠ比较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CIN比较,鳞癌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率宫颈癌组51.5%(35/68),CINⅠ23.1%(6/26),CINⅡ~Ⅲ41.5%(17/41),慢性炎症组17.2%(5/29);TSLC1甲基化与HPV感染相关性比较,CIN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是导致TSLC1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它与HPV之间的关系提示TSLC1基因可能是宫颈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目标人群中宫颈病变的现状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流行病学特征。方法:(1)应用醋酸白试验(VIA)、碘不着色试验(VILI)对4007例妇女宫颈行肉眼观察,疑似异常病例行阴道镜检查,异常病例组织活检确诊;(2)采用导流杂交基因分型技术(HybriMax),对宫颈癌及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患者进行21种HPV基因型的分型检测,分析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疾病发病状况。结果:(1)两年诊断出宫颈病变发病率为5.01%,其中CINⅠ3.74%,CINⅡ0.87%,CINⅢ/原位癌0.32%,浸润癌0.07%;(2)病变宫颈HPV-DNA基因分型检测到HPV-DNA阳性127例,阳性率63.18%,其中CINⅠ53.33%,CINⅡ91.43%,CINⅢ92.30%,宫颈浸润癌100%;高危型HPV感染136例次,占77.27%,低危型40例次,占22.73%;单一亚型感染89例,占70.08%,多重HPV基因型混合感染38例,占29.92%。感染最多的基因型是HPV16,共45例次,占25.57%,其次是HPV58,占10.23%,随后基因型由高到低依次为:HPV52,占10.23%;HPV33,占7.95%;HPV6,占6.82%,不同级别CIN及浸润癌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肉眼观察筛查宫颈病变虽有一定的漏诊率,但由于检查成本低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可作为防癌普查的基本方法;(2)HPV16型是本地区宫颈病变HPV感染的主要型别,位居第二为HPV58,HPV52、HPV33、HPV6分别位居第三、四、五位。加大对高危人群的普查力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为CINⅠ42例、CINⅡ40例、CINⅢ29例、宫颈湿疣40例、慢性宫颈炎90例,从液基薄片检测剩余的保存液中提取宫颈脱落细胞学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及HLA试剂盒进行HPV16/18及HLA分型检测。结果:HPV16/18检出率CINⅠ组为21.4%,CINⅡ组为47.5%,CINⅢ组为55.2%,湿疣组为32.5%,宫颈炎组为1.1%。HLA分型表明,DR15(2)、DQ6(1)、DQ4在CIN组中阳性率分别为37.0%、44.0%、12.0%,明显高于宫颈炎组的17.5%、18.8%、3.8%(P<0.05),并且DR4阳性率随着CIN级别增高而增高(CINⅠ5.6%,CINⅡ13.9%、CINⅢ28.6%)。结论:HPV16/18感染和HLA分型与CIN及其分级密切相关,提示HLA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癌(54例)、CINⅠ(10例)、CINⅡ(20例)、CINⅢ(25例)和正常宫颈组织(20例)中Galectin-1蛋白的表达,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HR-HPV感染情况,分析Galectin-1与CIN及HR-HPV的关系。结果:Galectin-1蛋白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20.0%、40.0%、56.0%、48.1%,随着CIN病变程度的加重,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宫颈癌和CINⅡ、CINⅢ的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Ⅰ(P<0.01),宫颈癌与CINⅡ、CINⅢ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在有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有否HR-HPV的感染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lectin-1蛋白表达增强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一定关系,HR-HPV可能通过诱导宫颈上皮高表达Galectin-1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载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病变程度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阴道镜检查的1035例患者,用HCⅡ方法检测其HR-HPV病毒载量,分为阴性组(0.00~1.00)、低度载量组(1.0~10.00)、中度载量组(10.00~100.00)、高度载量组(100.00~1000.00)和极高度载量组(≥1000.00);将病理结果按照宫颈病变程度分为阴性组(慢性黏膜炎和挖空细胞)、低级别病变组(CINⅠ)和高级别病变组(CINⅡ、CINⅢ)。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HPV病毒载量和CIN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病理诊断为慢性黏膜炎、挖空细胞、CINⅠ、Ⅱ、Ⅲ的HR-HPV病毒载量的中位数(感染率)分别是2.70(58.22%)、56.00(79.07%)、88.05(79.66%)、323.90(93.27%)和364.07(92.47%),基本呈递增趋势。CIN的各级别病毒载量的分布差异显著(P均<0.05),低级别病变组和高级别病变组的各级别病毒载量组(低度载量组、中度载量组、高度载量组和极高度载量组)对于病理阴性组的危险度(OR值)依次递增:低级别病变组0.677、2.406、2.893和2.943;高级别病变组2.177、4.262、6.354和20.177。结论:CIN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有关,病毒载量越高,CIN发生危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宫颈移行区大环切除术(LLETZ)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及ⅠA1期子宫颈癌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经子宫颈癌"三阶梯"诊断步骤诊断为CINⅢ并行LLETZ手术的567例患者,追踪观察其术后随访情况,探讨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567例患者的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均为CINⅢ,LLETZ术后病理诊断为CINⅠ、CINⅡ、CINⅢ、ⅠA1期子宫颈癌者分别为21例、65例、433例、48例。定期随访12~72个月,547例患者的总残留率与复发率分别为1.76%和1.94%。术后病理切缘为CIN者共46例,其中CINⅠ17例、CINⅡ13例、CINⅢ16例;切缘无病变者521例。(2)LLETZ术后病理切缘阳性与切缘无病变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术后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HPV持续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4例切缘为CINⅢ者术后1个月再行LEEP术者与46例单纯随访观察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切缘残留CINⅢ病变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均高于CINⅠ/Ⅱ及再行LEEP手术者。(3)术后HPV持续阳性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HPV持续感染者(P<0.05)。结论:(1)LLETZ术切除标本切缘病理对预测病变残留、复发有临床价值,且与术后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但切缘状态并不是患者行二次手术的唯一指征。(2)术后HPV持续阳性者的复发率增高,临床需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VAIN患者的临床表现、阴道脱落细胞学、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以及治疗方法等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3.9岁.VMN Ⅰ、VAIN Ⅱ和VMNⅢ分别占52%(18/35)、34%(12/35)和14%(5/35).VAINⅢ在年龄≤40岁者和>40岁者中分别为8%(1/13)和18%(4/22).69%(24/35)有CIN病史,17%(6/35)有宫颈癌病史.CIN Ⅰ、CIN Ⅱ~Ⅲ和宫颈癌中分别有3/9、53%(8/15)和4/6发生VAINⅡ~Ⅲ.87%(13/15)的VMN Ⅰ患者高危型HPV-DNA阳性,VAIN Ⅱ和VAINⅢ中的阳性率均为100%.97%(33/34)液基薄片检测提示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86%(30/35)病变位于阴道上1/3.19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手术切除占74%(14/19),局部用药占16%(3/19),腔内放疗占11%(2/19).9例随访者VMN病变均出现逆转.结论 VMN 临床特点与CIN相似,CIN诊断和治疗的原则也可适用于VAIN.  相似文献   

19.
阴道上皮内瘤变是包括阴道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一组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阴道浸润癌癌前病变,与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率较低。阴道上皮内瘤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肉眼观察阴道黏膜基本正常,诊断主要依据辅助检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的三阶梯诊断程序一致,常在宫颈癌筛查的第二阶段阴道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常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近年来随着阴道镜应用的普及和提高,阴道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阴道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主要依据病变级别,阴道上皮内瘤变Ⅰ级病变可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疗,密切随访即可,但对于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应重视随访。阴道上皮内瘤变Ⅱ~Ⅲ级公认为癌前病变,一旦确诊需积极治疗,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放疗。但至今尚无统一的临床诊疗标准方案,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