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废弃油脂制备煤泥捕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筛分试验和可浮性试验,说明煤泥易泥化,细泥含量高,黏附、夹带严重,导致精煤灰分偏高;煤泥属难浮煤种。采用废弃油脂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并进行实验室浮选试验,同时分析药剂作用机理。煤泥浮选试验表明:在精煤灰分相近的条件下,生物柴油对煤泥的捕收性要低于柴油和煤油。当柴油、煤油与生物柴油分别以质量比1∶9复合时,煤泥浮选效果较好,精煤产率分别比生物柴油提高10.52%和9.06%,浮选完善度分别提高5.32%和4.33%。GC-MS分析表明:制备的浮选捕收剂中含有不饱和结构—C=C—、含氧官能团O||—C—和疏水性较强的长链烷烃。生物柴油与非极性烃类油组合用作捕收剂时,主要存在共吸附和促进吸附两种吸附机理,提高了煤泥可浮性,促进药剂在煤浆中分散,增大药剂与煤粒表面的接触概率,降低药耗。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新型捕收剂对低阶煤泥的浮选强化效果,测试了一种新型捕收剂C-2对低阶煤浮选效果的影响,通过与传统捕收剂柴油进行对比浮选试验,结果显示,由C-2作为捕收剂的浮选试验效果从各方面都比柴油捕收剂的浮选效果好。在同等试验条件下,C-2不仅提高了精煤产率和可燃体回收率,而且降低了精煤灰分和药剂消耗量。为了探究C-2强化低阶煤浮选效果的作用机理,对2种捕收剂做了红外光谱对比分析、润湿热对比分析、接触角对比分析,发现新型捕收剂C-2中的非极性组分相较于柴油更易于与低阶煤粒作用,使煤粒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提高了煤粒的疏水性能,进而强化低阶煤浮选效果。  相似文献   

3.
白云石与胶磷矿的可浮性相近,二者的浮选分离是磷矿选矿的难点。本文以油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及油酸钠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组合药剂为捕收剂,系统研究了捕收剂种类及浓度、pH值对胶磷矿与白云石浮选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捕收剂中油酸钠的捕收效果最好;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体系中,pH对白云石浮选影响较大,组合药剂比单捕收剂的捕收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多胺结构性质与其浮选性能的关系,本文从表面活性剂的视角计算得到了多胺捕收剂的HLB值、极性基团电负性和CMC值,结合传统捕收剂的研究过程,得出多胺类捕收剂结构和浮选性能的一般性规律:多胺捕收剂中的多个胺基共同决定其分子电负性情况、HLB值和CMC值等的大小,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多胺捕收剂的捕收能力显示出明显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5.
选择食堂废弃的地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水解条件,获得不同性质的地沟油改性捕收剂。分别探究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地沟油酯化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其最佳的改性条件:醇油质量比为1∶1,催化剂量为2%,反应温度为75℃,酯化时间为5 h。通过地沟油初级产品与改性捕收剂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地沟油中证明羰基存在的峰值位于1 745 cm~(-1)处,为脂肪酸甘油酯的羰基,而改性捕收剂中的峰值则位于1 736 cm~(-1)处,为脂肪酸乙酯中的羰基,即地沟油制备新型捕收剂过程中确实发生了酯交换反应。通过地沟油酯化改性产品新型捕收剂与传统捕收剂的浮选效果对比,用量为1 200 g/t时,两者浮选完善度均达到最佳,结果表明地沟油改性剂具有一定的捕收作用,在浮选分离领域,可替代传统脂肪酸类捕收剂及非极性烃类捕收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棉籽油制备煤泥浮选促进剂的工艺,并进行浮选试验研究和机理分析。煤泥浮选试验表明:煤(柴)油中添加一定的促进剂可显著提高浮选精煤产率或大幅度降低捕收剂用量。FT-IR分析表明:棉籽油促进剂中含有极性较强的含氧官能团(如C=O,—C—O—C—,—OH),有利于促进煤(柴)油在煤浆中更好地分散,增强煤粒与药剂的碰撞接触机会;同时还含有疏水性较强的长链烷烃和芳香结构官能团,有利于促进药剂在煤粒表面的吸附,提高煤粒表面疏水性。  相似文献   

7.
煤泥浮选药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煤泥浮选效果,实现浮选药剂的高效低耗,阐述了捕收剂、起泡剂、复合药剂和调整剂的分类、性能及应用情况,并对比分析了传统浮选药剂和新型浮选药剂的特点,最后对煤泥浮选药剂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传统煤泥捕收剂存在药耗大、分散性差等缺点,通过乳化、引入极性基团等方法对传统捕收剂进行改性,可提高煤表面疏水性,增大油滴在水中的分散性,从而提高浮选效果。天然起泡剂和工业副产品起泡剂存在用量大、泡沫易碎、流动性差等缺点,人工合成起泡剂弥补了以上2种起泡剂的不足。复合药剂是集捕收性能、起泡性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浮选药剂,具有浮选速度快、药耗少、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对煤质有一定选择性。未来应从研制低药耗、低成本浮选药剂,保证药剂使用方便、易于调节,注重绿色环保、实现废物利用3方面着手,开发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绿色环保、适应性强的新型浮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3种含有十二碳链的Gemini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简写为12-2-12、12-4-12和12-6-1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质谱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3种合成的Gemini阳离子捕收剂对高岭石的浮选行为,并比较了新型捕收剂与传统捕收剂对高岭石浮选回收的差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Gemini型新药剂对高岭石的捕收能力大于传统药剂,它具有浮选效率高、受pH影响小等特点,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9.
彭静  钟宏  王帅  唐清 《现代化工》2014,(1):39-42
综述了非硫化矿捕收剂的合成及应用现状,以及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重点介绍了羟肟酸和阳离子反浮选捕收剂的应用。研究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为非硫化矿新药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萤石矿低温捕收剂展开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确定了新型捕收剂的浮选最佳pH值为6.25,捕收剂用量为1 200g/L。基于新型捕收药剂的耐低温性能较强的特点,在16.5~43℃变化显著,保持了较好的捕收性能。在矿石较为难选和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新型药剂在流程实验中的回收率达65.90%,较油酸的回收率高近30%。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金矿石浮选常规捕收剂、新型捕收剂及生物药剂的应用实例和发展情况,发现捕收剂的组合使用可提高金精矿的回收率,改善浮选指标.新型捕收剂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剂用量,改善环境问题.生物药剂最具发展潜力,需深入探索其与矿物颗粒表面作用机制,剖析生物药剂结构与金矿石浮选性能的关系,进一步做强做大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践行绿...  相似文献   

12.
胺类捕收剂在磷矿脉石石英反浮选中的应用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三种新型阳离子胺类捕收剂605G83、605G91和605G94在磷酸盐矿石反浮选去除脉石石英中的浮选性能进行了研究,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结合Zeta电位研究了三种捕收剂在石英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pH为7,捕收剂用量为1.0 kg/t,605G83的正浮选效率最高,可达到88.4%,A.I.为10.1%。此外,采用605G83和605G91作为捕收剂在低药剂用量且不需调pH值的条件下就可以达到605G94在1.0 kg/t和pH=9时的捕收性。Ze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与三种胺作用后石英的表面电位升高,且零电点向pH高于2的方向移动。QCM-D测定结果显示605G83、605G91比605G94更易在石英表面形成规则、牢固且吸附密度高的吸附层,使石英表面的疏水性更强,从而得到更好的浮选效果。此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QCM-D在表面吸附机理研究中的高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化工》2022,(9):2219-2222
选择食堂废弃的地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水解条件,获得不同性质的地沟油改性捕收剂。分别探究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地沟油酯化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其最佳的改性条件:醇油质量比为1∶1,催化剂量为2%,反应温度为75℃,酯化时间为5 h。通过地沟油初级产品与改性捕收剂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地沟油中证明羰基存在的峰值位于1 745 cm(-1)处,为脂肪酸甘油酯的羰基,而改性捕收剂中的峰值则位于1 736 cm(-1)处,为脂肪酸甘油酯的羰基,而改性捕收剂中的峰值则位于1 736 cm(-1)处,为脂肪酸乙酯中的羰基,即地沟油制备新型捕收剂过程中确实发生了酯交换反应。通过地沟油酯化改性产品新型捕收剂与传统捕收剂的浮选效果对比,用量为1 200 g/t时,两者浮选完善度均达到最佳,结果表明地沟油改性剂具有一定的捕收作用,在浮选分离领域,可替代传统脂肪酸类捕收剂及非极性烃类捕收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究了氧化煤的表面元素组成,考察了生物柴油作为捕收剂时对氧化煤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粒表面极性含氧官能团是影响氧化煤可浮性的主要因素;生物柴油对氧化煤的捕收能力远高于普通柴油,对氧化煤浮选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黄药在浮选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丹 《广东化工》2012,39(6):337+339-337,339
黄药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捕收药剂,尤其是在重金属硫化矿的选矿和浮选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黄药的生产技术和现状,综述了黄药作为传统的浮选捕收剂在浮选领域上的应用现状。展望了黄药在浮选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宜昌远安中品位胶磷矿为试验对象,采用两种表面活性剂与油酸钠复配而成的捕收剂,在浮选温度为20℃和条件试验确定的最佳药剂用量(碳酸钠2kg/t,硅酸钠2kg/t,复配捕收剂1.0kg/t)下进行了浮选试验,得到精矿品位25.78%、回收率94.34%的选矿指标。试验表明,在常温下该复配捕收剂选择性好、捕收能力强、水溶性好、泡沫稳定。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浮选试验以及吸附量、表面张力等的测定,研究了复合捕收剂对金红石的捕收性能。添加剂F能大大降低捕收剂B的用量,并与捕收剂B产生缔合作用吸附在矿物表面。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型两型捕收剂浮选磷灰石和方解石的结果表明,β-胺基烷基磷酸在弱酸性范围对磷灰石有较强的捕收能力:在碱性范围对方解石有较强的捕收能力。挖制浮选pH值,有可能实现二者分离。β-胺基烷基亚磷酸脂对磷灰石,方解石的捕收能力均较弱.电位测定表明,两性捕收剂在酸性范围使磷灰石表面电位向正值增加,在碱性范围便磷灰石,方解石表面负电位增加。β-胺基烷基膦酸在碳灰石表面作用的有效组分为RNHC_2H_4PO_3H~-,在方解石表面作用的有效组分为RNHHC_2H_4PO_3~(2-)。红外光谱证明,β-胺基烷基膦酸在碳灰石及方解右表面均能发生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9.
开发新型高效浮选药剂是提高分选指标、降低精矿成本的有效途径。CCLS的研制成功,可以加速磷块岩矿石的开发和利用。 一、新型捕收剂的构思 1、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两种或两种以上捕收剂混用会产生协同效应。由于矿物在成矿或破碎过程中表面的不均匀性,对同一捕收剂也有不同的吸附能力;而不同的捕收剂对表面状态相似的矿物也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因此,如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匹配的捕收剂混用,则有可能获得矿物浮游所需的最佳吸附密度和强度。使在矿物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兼而有之,获得更佳的浮选捕收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任冲 《洁净煤技术》2011,17(1):15-17,68
介绍了辛置选煤厂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不同浮选捕收剂的工业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纳尔科N9858对各粒级煤样均有较好的捕收作用,降低了药剂用量,提高了各项浮选指标,选煤厂成本费用明显降低,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