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I同、反相位成像技术在腹部含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同、反相位成像技术对腹部含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腹部病变行同相位(in-phase,IP)和反相位(opposed-phase,OP)检查,分别用目测法和测量法比较这些病变在IP和OP上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变化,了解病变SI在OP上的下降程度。结果:目测法,22例含脂病变中,20例在OP像上SI明显下降(敏感性91%,特异性100%)。测量方法,22例病变在OP像上SI均明显下降(信号强度变化指数ΔSI均大于20%)。19例非含脂病变经两种方法分析SI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经肌肉信号和噪声校正后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P/OP检查对病变内是否含脂有极高的敏感性,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张宗军  陈君坤 《江苏医药》1998,24(5):325-326
评价MR血管成像(MRA)和MRI在儿童脑血管病变中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54例患儿的脑MRI和MRA资料,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结果:MRI显示了所有37例脑实质改变和23/29例血管病变,包括9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隐匿性血管畸形和9/15例血管狭窄闭塞病变。MRA显示了24/29例血管病变,15例为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和9例AVM。MRA和MRI结合能同时显示脑血管及实质的病变,其非损伤性适用于儿童脑血管病变的常规检查,并可替代部分损伤性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或DSA脑血管检查。  相似文献   

3.
张祯铭  王艳晶  柳林  赵敬堃 《安徽医药》2018,22(10):1916-1918
目的 探讨腹部淋巴结病变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定性诊断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确诊为腹部淋巴结病变的患者80例,分为恶性组(52例)与良性组(28例),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间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并对MRI、DWI及联合MRI与DWI定性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恶性组:52例患者中,单发者16例、多发者36例,病变位置主要为肝门和肝胃间隙及门腔间隙等区域;形态:单发者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发者主要为不规则分叶状或团块状或块状,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良性组:单发者22例、多发者6例,病变位置主要为肝门区域和门腔间隙及肠系膜根部或周围;形态:单发者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发者中4例为粘连并融合成块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表现为串珠状且边界清晰。恶性组囊变率为78.85%与良性组64.29%比较,χ2=1.99,P=0.153;环形强化率48.08%,明显高于良性组14.29%,χ2=8.99,P=0.000。联合MRI与DWI定性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MRI或DWI定性诊断准确率,P<0.05。良性组淋巴结ADC值平均为(1.691±0.298)×103 mm2·s-1,明显高于恶性组(1.048±0.192)×103 mm2·s-1,t=11.71,P=0.00。 结论 联合磁共振与弥散加权成像对临床定性诊断腹部淋巴结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化学位移成像(CSI)在良恶性椎体骨折早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在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椎体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化学位移成像的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于良恶性椎体骨折鉴别斩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定性分析方面:CSI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0%、91.67%、46.43%,经双尾检测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鉴别诊断则分别为57.5%、75.0%、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量分析上:CSI鉴别诊断良恶性上发现良恶性患者的IP/OP信号强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在鉴别诊断良恶性上发现ADC值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在良恶性椎体骨折早期鉴别诊断中采用化学位移成像技术的定量分析有助于临床医师获取准确的信息,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腰椎外伤所致椎体骨挫伤的MRI表现,探讨其形成的病理学机制,及讨论STIR序列在腰椎外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MRI检查发现腰椎外伤性骨挫伤的资料,除常规T1,T2加权像检查外,均行矢状面脂肪抑制术检查。结果 MRI脂肪抑制T2WI像能准确显示腰椎外伤性骨挫伤。结论 MRI脂肪抑制术(STIR序列)在腰椎外伤性骨挫伤的诊断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挫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23例骨挫伤均行X线平片、SE T1WI、FSE T2WI和脂肪抑制(STIR)序列T2WI检查,其中9例另行CT检查。结果:23例患者均显示有骨小梁微骨折、骨髓水肿及小出血点的异常信号改变。结论:MRI在骨挫伤影像检查中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其STIR是明确诊断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梯度回波和脂肪抑制成像在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20例患者经低场强MR不同序列检查,显示半月板、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及关节面骨质等受损情况.结果 低场强MRI常规序列加脂肪抑制和梯度回波序列对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撕裂及关节软骨和骨质损伤的显示率高,诊断准确可靠,是膝关节损伤最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软骨损伤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0月到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慢性踝关节扭伤与骨折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加扫三维脂肪抑制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FS-SPCR)和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序列。结果观察组患者损伤的软骨不同程度地表现为边缘毛糙、内部信号不均匀、软骨厚度改变、软骨下骨质信号异常及关节腔积液。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软骨厚度均值对比也有明显差异。MRI诊断的检出率为95.0%,特异性为100.0%。结论MRI成像对软组织的高分辨能力在踝关节软骨损伤成像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从而对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31-133
目的比较良恶性椎体骨折采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良性椎体骨折28例和恶性椎体骨折20例行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比较鉴别良恶性椎体骨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恶性椎体骨折诊断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信号敏感性93.3%,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敏感性86.76%;化学位移成像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在良恶性椎体骨折鉴别中诊断中采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定量分析具有更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较高。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无辐射特点,对乳腺癌的检查有独特的优势。乳腺癌的MRI对临床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鉴别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乳腺MRI影像技术、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予以综述,以帮助乳腺癌的检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分析对肝外胆管结石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B超及腹部CT实施诊断所获取的结果。方法随机在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肝外胆管结石诊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B超及腹部CT检查,将三种检查方法的结石检出率实施对比分析。结果针对0.5~1.0 mm的结石,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检出率均高于B超检查,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各检查在1.1~3.0 mm以及超过3 mm时的结石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B超检查仍是首选方式,主要用于疾病的初步判断,通过利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可进一步使漏诊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肝局灶性病变(其中肝细胞癌14例,肝转移瘤17例、肝囊肿5例、肝血管瘤1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行MR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病变的弥散成像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和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肝局灶性病变在DWI上为高信号,随b值的增加信号有不同程度下降;当b值为500s/mm2时,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囊肿、肝血管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ADC值分别为(0.81±0.12)×10-3mm2/s、(1.13±0.26)×10-3mm2/s、(3.07±0.37)×10-3mm2/s、(2.18±0.30)×10-3mm2/s、(1.67±0.17)×10-3mm2/s。肝内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ADC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据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DWI图像、ADC值及其特点分析,能比较准确地判断肝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本研究收集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骨关节损伤患者35例,部分经治疗后追踪复查,现就其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应用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典型骨关节损伤患者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螺旋桨(propeller)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常规序列及propeller技术对35例躁动或有固定金属异物的患者行颅脑磁共振检查.对使用propeller技术前后的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序列(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扩散加杖序列(DWI)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35例应用propeller技术进行T2WI、Flair、DWI成像消除了因运动、金属异物引起的伪影,均获得了满意图像.结论 使用propeller技术进行T2WI、Flair、DWI扫描能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多模态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的检测,分析其MRI相关影像特征,探讨其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MRI检查和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6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多模态MRI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及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像(TIC)。结果 16例患者MRI显示病灶多见分叶(75.00%)、毛刺(75.00%),边界不清(81.25%)。ADC值为(0.92±0.19)×10-3 mm2/s,rADC为(0.56±0.13)×10-3 mm2/s。TIC:Ⅱ型4例(25.00%),Ⅲ型12例(75.00%),无符合Ⅰ型的病例。结论 多模态MRI用于乳腺癌的检查,结合病变形态学改变、DCE-MRI的TIC曲线形态和ADC值,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在超声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进一步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2月-2013年5月期间,35例妊娠25—37周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在3d内行脑部MRI的胎儿为研究对象,出生后12例婴儿行脑部MRI检查。结果在35例中,MRI诊断侧脑室扩张33例,占超声诊断94.3%。10—11.9mm组12例36.4%,颅内未见结构畸形;12—15mm组13例39.4%,合并颅内结构畸形2例;〉15mm组8例24.2%,合并颅内结构畸形4例及侧脑室内出血2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25例,合并脑水肿6例24%。结论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的胎儿,有必要进一步MRI检查,以帮助排除颅内结构畸形或脑积水。  相似文献   

17.
郑言言  张超学  王玲  张英  杜雪  章婷婷 《安徽医药》2020,41(10):1164-1167
目的 评估比较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胎盘植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便提高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产检可疑胎盘植入的86例患者,所有患者全部以临床和/或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在产前均经超声和MRI检查,分析2种检查方法及其各自具体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运用配对资料McNemar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结果 86例可疑胎盘植入患者中,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胎盘植入者63例,胎盘正常者23例。回顾性分析产前超声及MRI发现,其中超声正确诊断63例胎盘植入者,漏诊0例,误诊9例胎盘正常者为胎盘植入;MRI正确诊断56例胎盘植入者,漏诊7例胎盘植入者,误诊11例胎盘正常者为胎盘植入。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60.9%、87.5%、100%,MRI为88.9%、52.2%、83.6%、63.2%;超声和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敏感性最高的特征是胎盘陷窝(92.1%),其次是正常胎盘后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79.4%);MRI敏感性最高的特征是子宫体积不规则增大变形(87.3%),其次是T2加权像胎盘内暗带(79.4%)和宫肌层的变薄或消失(79.4%)。结论 超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是胎盘植入的首选检查方法,MR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超声相比无显著差异,但不受体位及孕妇原因的影响,是超声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选择51例经SE序列T2WI和水抑制成像对比检查的脑脱髓鞘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40例,女11例,年龄19~81岁。影像设备使用安科OpenMarkⅡ0.2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仪(低场MR),头颅正交线圈,扫描横断、矢状和冠状面。所有病例均有SE序列T2WI和水抑制成像对照。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常规SE序列T2WI和水抑制成像检出DPC的敏感性基本一致,均为51例,只是分级和反映出的信号强度有所不同。T2WI共同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局限性或弥漫性斑片状程度不同的高信号。SE序列T2WI大部分病变信号近似于CSF信号,少数高于或低于CSF信号,高于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应用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40例肝外胆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观察对象均分别接受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方法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腹部CT检查对于肝外胆结石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61.43%(86/140),疑似检出率为8.57%(12/14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对于肝外胆结石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72.86%(102/140),疑似检出率为4.28%(6/140),由此可见,腹部CT检查对于肝外胆结石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且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用于肝外胆结石的临床检查与诊断,相比传统的腹部CT检查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阳性检出率,同时,其对于阴性结石检查和诊断的敏感性也相对较高,操作方法更加简单易行,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影像表现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经MRCP检查,综合分析MRCP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RCP显示肿块26例,病变部位胆管中断,梗阻近端形态呈截断状或圆锥状16例,鸟嘴状或鼠尾状12例,杯口状8例。29例显示梗阻远端的胆管。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8.9%,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7.8%。结论常规MRCP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重要手段,对肝外胆管癌定位诊断尚准确,定性诊断有较高特异性,但依然有待其他手段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