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用双向电泳分析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后的差异蛋白质组,为进一步了解这些差异蛋白质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将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后的总蛋白及其相应的空白对照组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重复3次后用PDQuest7.1软件比较分析蛋白质表达差异并获得差异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等信息。结果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后有2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1个蛋白点表达下调,2个蛋白点表达上调。结论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后大部分蛋白质表达下调,推测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时蛋白表达以抑制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张萃  王培训  周联  董燕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22(7):662-665,670
目的:通过内毒素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筛选抗炎活血化瘀中药单体,并探讨蛋白质表达谱.方法:用LPS诱导THP-1细胞株增殖和产生TNF-α,作为内毒素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以此筛选活血化瘀中药单体抗炎成分,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差异蛋白点.结果:通过筛选活血化瘀中药单体发现丹参酮ⅡA对内毒素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双向电泳图象分析筛选出差异性明显的蛋白质点26个.模型组有16个蛋白点增高,丹参酮ⅡA组能下调13个蛋白点(占50%),有3个蛋白点进一步上调(占11.5%);在模型组下调表达的10个蛋白点(占38.5%),丹参酮ⅡA组均有不同程度上调趋势.结论:内毒素感染的细胞模型适合实验室小剂量中药单体的筛选,丹参酮ⅡA的抗炎作用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有关,能够改善一些蛋白质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筛选出增生性瘢痕的特异蛋白质.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2010年1月至5月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和3例整形外科患者正常躯干皮肤为研究对象,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蛋白表达差异,选择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 - 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点分别为2975和3053,对其中表达差异超过4倍的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24种蛋白质,其中上调蛋白有11种,下调蛋白有13种.结论 成功地建立增生性瘢痕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鉴定出增生性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差异蛋白质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分析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表达模式的变化及寻找丙型肝炎相关生物标记分子,进一步识别鉴定其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其对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的意义.方法:应用固相化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健康者(10)及HCV患者(28)PBMC的总蛋白质,凝胶银染显色后,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获得差异蛋白点的肽质指纹图谱,通过SWISS-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得到两张2-DE图谱,HCV患者及健康者PBMC凝胶的蛋白质点数分别为625及614;初步筛选出HCV患者与健康者存在明显差异的12个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初步鉴定了10种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包括病毒蛋白、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三大代谢相关酶类、细胞结构相关蛋白质以及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结论:应用2-DE及MALDI-TOF-MS方法建立了HCV患者PBMC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离并初步鉴定了10种与HCV感染相关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研究HCV慢性化相关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探讨环境和人体中霍乱弧菌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 利用适当的裂解液处理霍乱弧菌,提取全菌蛋白;采用pH梯度等电聚焦对全菌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获得双向电泳图谱,并利用ImageMaster 2D Elite 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差异蛋白;在此基础上,胰蛋白酶消化这些特殊差异蛋白,并进行质谱(MALDI-TOF-MS)分析.结果 获得1032±22个蛋白斑点,蛋白主要集中在等电点(PI)4.00~7.20之间,重复胶的匹配点数为1025±24,匹配率为96.30%;发现了有明显差异的21个蛋白点,并用质谱鉴定了其中4种蛋白.结论 获得了环境和人体中霍乱弧菌蛋白的差异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离并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的胆囊癌肿瘤标志物。方法: 提取人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进行比较。选择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行质谱分析。结果: 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很好的凝胶蛋白图谱。对筛选出的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46个蛋白点,共有17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其中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的为9个,低表达的为8个。结论: 胆囊癌组织相对于胆囊良性组织蛋白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并鉴定出的这些蛋白质可能成为用于胆囊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双向电泳(2-DE)和质谱技术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寻找MM特异性蛋白标记物。方法收集MM患者5例、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各10例,三组样本等体积混合,去除高丰度白蛋白和IgG,应用2-DE分离3组血清样本,凝胶经银染显色和图像数据分析识别差异蛋白质点,以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凝胶软件分析MM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2-DE图谱,共得到51个三倍以上差异蛋白点,对上述差异蛋白进行MALDI-TOF-MS质谱分析,共鉴定出22种阳性蛋白,其中13种蛋白表达上调,包括高表达蛋白如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IO1亚型2、Rab相关蛋白Rab37亚型2、HP蛋白、锌指结构α2糖蛋白等;9种蛋白表达下调,包括α2-HS-糖蛋白、转铁蛋白、多聚素-1等。结论 MM组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有助于MM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MM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利用双向电泳比较3种提取户尘螨蛋白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户尘螨过敏原提取方法,在采用Coca^ s液、裂解液及Trizol法提取纯种户尘螨螨体蛋白后,用二喹啉甲酸(BCA)检测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双向电泳比较上述蛋白提取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在蛋白质回收率方面,裂解液优于Trizol法优于Coca^ s液。经过双向电泳,Coca^ s液提取的蛋白仅仅有少量低分子量的蛋白点;用裂解液提取的蛋白可见明显增多低分子量的蛋白点,但无中分子量的蛋白点;Trizol法提取的蛋白可见中分子量的蛋白点如174~178ku和133.0ku的蛋白质。另外,纯种户尘螨螨体经Trizol液提取后进行双向电泳,在考染和银染时均出现5个高丰度的特殊蛋白点,一个为酸性中分子量蛋白,位置孤立的;另有4个位置彼此非常接近的中性蛋白点。比较后结论为使用Coca^ s液提取的尘螨蛋白质浓度低,蛋白点少。使用裂解液提取的尘螨蛋白质浓度虽然较高,但是没有中分子量的蛋白点,不能全面反映尘螨的过敏原。使用Trizol法提取的蛋白质浓度中等,有中分子量蛋白点,反映的蛋白点更加全面。纯种户尘螨螨体经Trizol液提取后进行双向电泳,在考染和银染时出现的特征性蛋白点,作为一种双向电泳的指纹图谱,在鉴定此种纯种户尘螨螨体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霍乱弧菌01群稻叶型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利用裂解液处理霍乱弧菌,提取全菌蛋白;采用pH梯度等电聚焦对菌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获得的双向电泳图谱,并利用ImageMaster2DElite5.0图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找出差异蛋白;在此基础上,胰蛋白酶消化这些特殊差异蛋白,并进行质谱(MALDI-TOF—MS)分析。结果获得了(1081±16)个蛋白斑点,蛋白主要集中在pI4.00—7.20之间,重复胶的匹配点数为(1057±28),匹配率为97.85%;发现了有明显差异的21个蛋白点,并进行了质谱鉴定。结论获得了霍乱弧菌01群稻叶型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差异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上行型、下行型和混合型不同临床类型鼻咽癌原发病瘤灶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对不同临床类型鼻咽癌患者的鼻咽癌组织和正常人鼻咽组织总蛋白进行分离,对比找出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和数据库信息检索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混合型鼻咽癌组出现31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8个表达上调,13个表达下调;从混合型鼻咽癌组选择10个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出5个,其中表达上调的有热休克固有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和巨噬细胞帽蛋白;表达下调的有S100A9蛋白和 蛋白4.1。与下行型鼻咽癌组比较,上行型鼻咽癌组出现31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15个表达上调、16个表达下调;从上行型组选择10个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出6个,其中表达上调的有线粒体顺乌头酸酶、乙醇脱氢酶、Rab GDP解离抑制因子β;表达下调的有NM23-H1、核氯离子通道蛋白27和乙醛脱氢酶X。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鼻咽癌患者肿瘤转移相关蛋白、能量代谢蛋白、解毒蛋白与抗肿瘤转移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这些蛋白可作为临床分型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河福金  王健  牛建昭 《解剖科学进展》2001,7(2):156-159,191
肝窦壁细胞是肝脏的非实质细胞 ,对于肝脏的生理和病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肝窦壁细胞的形态、功能及其与肝脏的病理生理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并就肝窦壁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2.
13.
《Immunology today》1994,15(7):312-315
Human T cells express major histocompata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I antigens and adhesion molecules characteristics of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s), and recent in vitro and in vivo evidence supports and antigen-presenting function for T cells. In this guise, T cells provide downregulatory signals for the immune response by inducing anergy in T cell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activated and cytotoxicity in resting T cells. Here, Werner Pichler and Tony Wyss-Coray suggest that this may represent an important negative mechanism for T-cell homeostasis.  相似文献   

14.
15.
16.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for unprimed T cell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triggering requirements of T cells differ for primed and unprimed cells: primed T cells can be triggered to produce lymphokines without viable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s), apparently by crosslinking the T-cell receptor (TCR). Unprimed T cells do, however, require viable APCs and here Jonathan Sprent and Mary Schaefer review what type of cells can carry out this func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APCs for unprimed CD8+ cells.  相似文献   

17.
The mucosal immune system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is continuously exposed to both potential pathogens and beneficial commensal microorganism.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the ability of the gut to either react or remain tolerant to antigen present in the intestinal lumen. Antigens of the gut commensals are not simply ignored, but rather trigger an active immunosuppressive process, which prevents the outcome of immunopathology.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stinal homeostasi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complex crosstalk between T cells, dendritic cells and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肾癌(RCC)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的DC-CIK细胞对RCC的杀伤活性。 方法: 将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经RCC(786-0细胞株)抗原致敏后与同源CIK细胞共培养,实验分3组:RCC抗原致敏DC与CIK共培养组(A组),未致敏DC与CIK共培养组(B组),单纯CIK组(C组)。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CIK免疫表型。MTT法检测3组效应细胞对786-0细胞杀伤活性。 结果: 效靶比 20∶1 时,A、B、C组对786-0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70.64±8.26)%、(53.40±7.33)%、(46.64±6.01)%,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以前列腺癌PC3细胞作靶细胞对照,A组对786-0及PC3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RCC抗原致敏DC与CIK共培养后的DC-CIK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RCC的杀伤特异性和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许旺细胞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与再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许旺细胞不易直接获取,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目的:综述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许旺细胞的作用以及各种干细胞分化为许旺细胞的潜能。 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2011有关许旺细胞参与神经损伤的修复、干细胞分化为许旺细胞验证及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Schwann cells,nervous system,stem cells”。排除重复性研究,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及其引文。根据纳入标准,收集到29篇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许旺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营养因子为受损的神经营造了适于修复与再生的微环境,从而促进轴突再生;同时通过增殖及分化等机制围绕新生轴突形成髓鞘。神经修复需要大量许旺细胞的参与,而许旺细胞不易直接获取。研究表明,各种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嵴干细胞和嗅鞘细胞,能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分化为许旺细胞样细胞,为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备受关注。 关键词:许旺细胞;神经系统;再生;修复;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