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T评价兔VX2肝癌射频消融后局部肿瘤进展模式及部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兔VX2肝癌射频消融(RFA)后局部肿瘤进展(LTP)模式和部位的CT特征。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组织块种植法制成兔VX2肝癌模型,肿瘤种植14天后将荷瘤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9),进行RFA治疗。实验组:完全消融肿瘤+至少一个边缘瘤周消融范围小于5 mm正常肝组织;对照组:完全消融肿瘤+肿瘤边缘约10 mm正常肝组织。射频后3、7、14天行CT扫描,每次扫描后选7只实验组、3只对照组兔处死。观察射频区及LTP形态和部位。结果 30只兔单发VX2肝癌模型均成功建模,肿瘤平均直径15 mm,其中5只兔于术中及术后死亡(实验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2只),实验组每次CT检查完成后实际处死6只兔,对照组共7只完成实验。对照组7只兔射频区边缘未见肿瘤细胞;实验组18只兔共发现LTP病灶25个。14只兔的18个LTP病灶发生于射频缘距肿瘤边缘不足5 mm区域内。射频针周围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LTP(P=0.011)。结论 VX2肝癌RFA后LTP病灶具有一定特征,LTP的发生与射频消融范围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2.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后兔肝VX2肿瘤炎性带及局部肿瘤进展(LTP)的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建立兔肝VX2肿瘤RFA动物模型,于RFA后1(A组)、3(B组)、7(C组)、14天(D组)行增强CT及病理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炎性带及LTP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炎性带强化于RFA后第3、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减低;动脉期LTP表现为消融灶旁新月状、结节状异常强化影;延迟期D组炎性带CT值较LTP减低(P<0.05)。结论 兔肝VX2肿瘤RFA术后增强CT表现与病理表现一致,能准确反映RFA术后不同时期炎性带和LTP的血供特点及变化;RFA术后早期炎性带与LTP的增强CT表现存在重叠,RFA术后CT增强随访宜在炎症消退期。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脏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术后跟踪随访1~3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肝脏肿瘤完全消除患者有57例,占95.00%,治疗后甲胎蛋白水平为138.59±25.37u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60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体内转氨酶升高,12例患者体温升高,但未经处理均可自行消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情况;随访中44例患者的复查生存期延长有1年以上,占73.33%,治疗效果显著。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安全可靠,疗效佳、创伤小,且无严重并发症,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射频消融已被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包括肝肿瘤、肾肿瘤、骨肿瘤、毒性甲状腺腺瘤,以及肝、脑、腹膜后的各种转移瘤。目前,大多数射频消融仍集中在治疗肝原发和继发恶性肿瘤上。本院自2002年6月开展肝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至今共1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国外资料统计肾脏肿瘤占全身肿瘤的3%,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及医学的发展,肾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肾癌根治术是肾细胞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其创伤大、并发症多,对年老体弱者更不适合[2].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消融能使肿瘤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是一种新的有发展前景的热消融方法,近年来,作为肝脏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射频消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就其现状、基本原理、电极针的发展、临床应用指征和疗效、术后影像学表现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CT导向下经皮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8例,共55个病灶,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转移性癌10例,治疗后用增强CT和MRI评价消融效果,并观察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RFA治疗后4周复查,肿瘤直径≤3cm,直径3cm~5cm,直径≥5cm,完全坏死率分别为91%,70%和17%,一年生存率为9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国外资料统计肾脏肿瘤占全身肿瘤的3%,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及医学的发展,肾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肾癌根治术是肾细胞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其创伤大、并发症多,对年老体弱者更不适合[2].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70例,以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局部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动脉介入联合超声下射频消融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转移率和生存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80.00%)和生存率(77.14%)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51.43%)和生存率(57.14%),且转移率(22.86%)低于对照组的转移率(4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效果较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和酒精注射治疗兔肝肿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和酒精注射治疗兔肝肿瘤对兔免疫功能、肝功能、组织病理学及荷瘤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超声引导下制作VX2肝肿瘤模型兔21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射频消融、酒精注射治疗和实验对照。所有兔在穿刺接种前、手术前及手术后3周抽外周血测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丙氨酸转氨酶(ALT),记录荷瘤生存期,观察肿瘤病理学改变。结果 各组兔接种后2周与正常兔比较、酒精注射组及实验对照组手术前与手术后3周比较,sIL-2R均显著性升高;射频治疗组手术前与手术后3周比较,sIL-2R无变化;射频治疗组兔荷瘤生存期比其他2组长,酒精注射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病理检查:射频治疗组肿瘤呈凝固性坏死,坏死区包括肿瘤区细胞和周围部分正常肝组织细胞,酒精注射组病灶内部分肿瘤细胞发生变性甚至坏死;酒精注射组术后3周ALT显著升高,射频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酒精注射加重肝功能损害,射频消融不加重肝功能损害;射频消融致肿瘤细胞完全坏死,酒精注射组肿瘤细胞坏死不安全;射频消融组荷瘤兔的生存期较其他两组显著延长;射频消融在治疗模型兔肝肿瘤的同时可改善模型兔受抑制的抗肿瘤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新西兰大白兔肺隐球菌病模型,观察其CT表现,并分析其与病理结果 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第1~5天每日静脉注射阿糖胞苷440 mg/m2,6天后隔日注射;第4日起应用万古霉素、头孢他定及庆大霉素静脉注射;第6日经皮气管穿刺接种新生隐球菌菌悬液0.4~0.8 ml.接种后隔日行CT检查,观察并记录兔的死亡时间.第10、11天处死所有实验兔,取病变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真菌培养.结果 14只实验兔成功建立肺隐球菌病状态,其中13只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实变,1只表现为多发的结节和实变灶;组织病理检查可见间质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14只);肺泡渗出,间质充血 (10只);出血性坏死 (5只);还可见玻璃样变(1只);3只见肉芽肿形成,5只病灶肺间质、细支气管和肺泡腔内可见隐球菌.结论 兔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为位于肺野外周部的多发实变,病理上以炎细胞浸润,肺泡渗出为主,直接观察到隐球菌孢子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兔肝VX2种植瘤三维适形放疗(3DCRT)前、后MR成像特点和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采用组织块种植法制成兔肝VX2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周后治疗组兔接受3DCRT治疗,单次放疗剂量20 Gy.于放疗前、后10 d分别对两组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及增强扫描.选取肿瘤中央区、周边区和瘤周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血流灌注值,进行统计学分析.PWI采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最大信号下降斜率(SRSmax)作为定量指标,分析不同ROI的SRSmax下降程度及其规律.结果 23只荷瘤兔纳入研究,其中治疗组12只,对照组11只.治疗组放疗后肿瘤中央区及瘤周区SRSmax值均较放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前后两次扫描中肿瘤中央区及瘤周区SRS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能反映VX2种植瘤放疗后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SRSmax可作为活体评价肿瘤微血管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新的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影像学和神经功能评价.方法 12只20~25 kg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通过椎间孔把导管球囊插入羊颈髓的硬膜外腔.手术10天后,实验组注入0.2 ml生理盐水,持续压迫40天,对照组不注生理盐水.利用MRI、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MR影像表现为脊髓受压变扁,运动功能评分下降.病理学显示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有髓神经髓鞘部分板层状结构紊乱,部分明显分层.对照组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经颈椎间孔置入导管球囊制作的羊颈髓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适合进行急性和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的研究,为利用MR深入研究颈髓压迫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兔高血压脑病(HTE)模型的动态MRI表现及DWI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采用双肾单夹型改良法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B组肌内注射重酒石酸间羟胺建立急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行常规MR及DWI扫描,计算所选ROI的ADC值,动态对比观察前、中、后不同部位脑组织信号改变和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B组1只在实验中死亡,其余9只均在脑后部出现斑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药后ADC值随时间而增高,在第9天达高峰,停药1周后完全恢复正常。A组无异常表现。结论兔HTE的特征性表现为脑后部血管源性脑水肿,DWI可从分子水平观察脑水肿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 RFA)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133例中晚期HCC患者分为两组:单纯RFA组(72例),行RFA治疗115次;联合治疗组(61例),RFA治疗后再行TACE治疗,其中RFA 93次,TACE 134次。两组治疗结束后第3、6个月复查CT、AFP进行疗效评价,并随访1、2、3年生存率。结果单纯组和联合组术后3、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73.61%、90.16%( P<0.05)和63.88%、85.25%( P<0.05)。单纯组和联合组术后3、6个月的AFP分别为(953.36±251.77)μg/L、(537.75±102.52)μg/L ( P<0.05)和(591.20±106.81)μg/L、(317.75±62.69)μg/L( P<0.05)。单纯组和联合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66.67%、48.61%和95.08%、77.05%、57.38%。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疼痛、转氨酶升高等,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结论 RFA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兔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模型MR不同序列的表现与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建立过程中各阶段不同序列的MRI表现与病理变化.方法 1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五组,采用卵蛋白诱导建立RA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2、4、6及8周行MR和病理检查.采用FS-3D-FISP、FS-3D-FLASH序列平扫和增强MR扫描.结果 第一阶段MRI表现为关节腔积液,与大体标本相符合.第二、三阶段MRI表现为滑膜增厚和软骨的破坏,与病理检查相一致(Kappa值>0.75).结论 MRI能够显示兔膝关节RA模型早中期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多种辅助方法对兔肝脏射频热消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实验兔肝脏射频消融(RFA)实验,评价生理盐水、四氧化三铁纳米以及肝动脉夹闭对RFA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清洁级新西兰兔44只,每组11只,共4组进行实验.A组(对照组).:单纯RFA;B组:射频区内注射生理盐水 RFA;C组:射频区内注射2%四氧化三铁纳米液2 ml RFA;D组:手术夹闭肝动脉 RFA.按分组方法 进行准备后,进行射频消融.术后一周处死动物,测量消融区面积并进行病理检查,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消融灶A组(1.06±0.37)era2,B组(1.94±0.76)cm2,C组(1.41±0.51)cm2,D组(2.45±0.69)cm2,B、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01).病理检查显示射频区完全坏死率A组27.3%,B组63.6%,C组36.4%,D组72.7%,B、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肝脏射频消融联合生理盐水注射以及夹闭肝动脉后射频消融较单纯射频消融能获得更大的毁损区.  相似文献   

18.
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观察兔急性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兔后肢急性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RM)模型在不同b值下MR DWI中ADC的变化.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3只,手术结扎一侧后肢动脉,制成后肢急性缺血性RM模型(模型组),以未结扎侧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GE Signa 1.5T超导MR扫描仪,行DWI扫描,先取b值为0,之后分别取b值为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及1000 s/mm2,测量各b值下模型组及对照组股外侧肌的ADC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300 s/mm2及b>800 s/mm2时,模型组与对照组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00≤b≤800 s/mm2时,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b值增加,ADC值逐渐下降,DWI信号强度逐渐下降,CNR下降,b≤600 s/mm2时图像质量较好(CNR>5).结论 DWI可用于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RM;对于兔后肢急性缺血性RM模型,b=400、500 s/mm2时DWI图像质量良好,ADC测值较准确,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病变肌肉的水分子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比剂稳态磁化率MR成像动态观察大鼠C6胶质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使用对比剂稳态磁化率MR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时间段大鼠C6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 30只荷瘤大鼠按种植周数分成1、2、3周组,分别行对比剂稳态磁化率对比MR成像,测量肿瘤周边区、中央区及对侧相应正常脑实质区的BV和VSIMRI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随种植周数增加,肿瘤中心区的BV先升后降,与组织学上肿瘤中央区宿主血管退缩、血管密度下降及出现明显坏死区有关;周边区BV持续上升,与周边区具有活跃的血管生成有关;肿瘤中心区及周边区的VSIMRI值均逐渐增大,以中心区增大更为明显,且同时间段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时间段、相同ROI内MR与组织学测量的VSI均明显相关(P<0.01).结论 对比剂稳态磁化率MR成像所测量的BV和VSIMRI值能准确地反映胶质瘤生长、发展过程中微血管生成的形态学和功能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在兔VX2 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制备液态氟碳纳米粒,于肿瘤种植后18天对荷瘤兔进行CT平扫及在不同时间(即刻、1 h、3 h、6 h、24 h、48 h)进行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扫描.取兔肝实质及肿瘤组织进行Kupffer 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及冰冻切片.结果 液态氟碳纳米粒对比剂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肝实质均明显强化,肝实质与瘤灶的相对影像密度比显著增加.病理检测显示正常肝实质内 Kupffer 细胞吞噬大量液态氟碳纳米粒,而瘤灶内因缺乏Kupffer细胞无纳米粒的聚集.结论 液态氟碳纳米粒可以作为肝网状内皮系统特异性对比剂,实现肝实质的被动靶向强化,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