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明之邦,卫生保健自古已存,涵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于溽暑中翻检古书,得其饮食卫生记谈趣闻数则,信手拈出,以飨同好。1.周时生食牛肉法《礼记·内则》:“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通‘渐’,浸渍)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肉酱)若醯(味酸)、醷(梅酱)。”按:新杀之牛肉,则新鲜卫生,但生食之须有法。必绝其理者,言切肉时横断其纹理,横断则生肉易嚼;渍以美酒,至明朝方食,则美味生而膻味去;再调以梅酱,则适口可知。如此啖肉,岂不美哉?2.周专置调和食味之官,名曰食医,类似今之营养师《周礼·天官》:“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  相似文献   

2.
古代医学分科史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自商周至清末有关医学分科的史料加以梳理,对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体系的发生、发展过程做出系统描述,以期为当代中医教育、医政管理的研究与实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提到“博士”,人们大概首先会联想到在某个学科获得最高学位者,它确为现今常常出现的一个名词,有的人可能就是某个专业的博士。可是,在中国古代。“博士”一词却还另有其他数种含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阅读罗大伦博士的《古代的中医》,笔者将大国医的成才之路归纳总结为六点,重德行,医者仁心;拜名师,薪火传承;重经典,精勤不倦;重悟性,医者意也;重精术,妙手仁术;立书著,传播学问。  相似文献   

5.
6.
中医药论治病的大部分效验多显现在5种因果关系:①知标与本,病常可癌;②医不三世,不服其药;③治未病时宜常使其药有预防此病的效用;④治病应随四季病的变化而有所选药,不宜千篇一律;⑤信医而不信鬼神,则此病常易治好见效。此即为因果用药用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能载入史册的女医家可谓凤毛麟角,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具体从社会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师承授受的性别偏向等方面,结合医生的职业特点和当时医生个人荣誉的社会判断标准来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传统文化取向是造成女医稀少的根源;认为对女医的杰出贡献、成才模式及其社会背景的研究很值得发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美容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了,追本溯源,不仅在中医药学中论及,而且在古典文学中也时有发挥。 如《诗经·卫风·伯兮》中有下列几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自从丈夫随军打仗东去,我发零乱如飞蓬。岂无发膏与头油?叫我为谁来美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既然丈夫出门打仗去了,为妻的哪有梳妆打扮美容之情趣呢?“谁适为容”的“容”,就是美容;“岂无膏沐”的“膏沐”,就是当时的美容品中的一部分。 较《诗经》稍后的《楚辞》中也有涉及美容的章句。 《楚辞·九阶山鬼》:“岁既晏兮孰…  相似文献   

9.
古代医籍中关于食疗的记载颇多,但无辨证施食之名称。从实践证明:食疗离不开辨证。只有正确地辨证,才能达到食疗之目的。为了使辨证施食更好地指导临床,充分发挥食疔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故试论之。辨证施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施食就是根据证候确定饮食。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就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  相似文献   

10.
笔者读书之余,对中医药学的理论与临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医药历来为中华民族所重视,不仅贫民百姓用之,且历代皇帝也与中医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历史上的一些传说趣闻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1.
郑豪 《中医药文化》2022,(4):295-302
韭由野生到栽培的驯化史,是人类挑选并培育植物的结果。因其具有易于生长、适应能力强、栽培成本较低、收获量较大的特性,韭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成为重要蔬食之一,且演化出多种食用方法。韭用于食疗,可补虚益阳、调和脏腑。韭汁与根、子皆可入药,韭的药材属性和功效的认知,延续了正典化医经的理路,显示出正典对古典医学知识传承的深远影响。作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韭的社会文化特质在其驯化史、食用史与药用史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2.
《素问》和《针灸甲乙经》等古医籍中记载了一些禁针慎针腧穴。选取鸠尾、神阙等八穴,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各种出血病症积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见解不同凡响,值得单独列出讨论。从探求阴阳至理的观念出发,他首先强调血症辨治象其它病症一样,也要按照阴阳虚实为纲,他在《医法圆通》“血证门(吐血、鼻血、牙血、毛孔血、耳血、二便血)”中指出:“血证虽云数端,究竟不出阴阳盈缩定之矣。”“予治一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见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秘法,实度世之金针。”他对阳虚不能统血,阴血外越引起失血的见解可称超凡脱俗,独有建树。下面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石青  王宁 《北京中医药》2007,26(6):365-367
对我国古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的可用于食用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收集整理,对于古人食用这些植物的不同的目的和丰富多彩的食用方法进行了探讨,为我们现在进一步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岩波  程伟  常存库 《中医药学报》2005,33(3):73-74,F003
本文广泛研究了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从书籍的内容、名称、作者、插图、分类、版本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医学书籍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概括和总结,并对比西方医学书籍发展过程,简要地分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性情”一词,很早就出现于先秦古籍。如《周易·乾卦》:“利贞者,性情也。”又如《庄子·缮性》:“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二例的“性情”皆指人的禀赋和气质。后世如唐·元稹《遣行》诗之九“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其余若江南省凤、颍、淮、徐之民,及山西大同、朔平之民,亦皆性情强武,敢于行路”,其中“性情”亦皆为此义。性情又指思想感情。如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清…  相似文献   

17.
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研究气象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产生影响的一门学说。古代医家对《内经》运气学说颇为重视,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以指导疾病的辨证及治疗。文章通过梳理古代医家对运气学说与疾病的认识,将运气对疾病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和诊断、治疗原则应用于临床,以期为现代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慢性伤口是指那些皮损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能愈合(6周)或经常复发的伤口。古代医家在治疗慢性伤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大量的祛腐生肌方剂。纵观历代中医典籍关于慢性伤口和祛腐生肌方剂的记载,就其历史沿革而论,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渐臻成熟。通过总结古代医籍中慢性伤口及祛腐生肌方剂,探讨慢性伤口、祛腐生肌法和祛腐生肌方剂的发展源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发挥中医优势,把古代祛腐生肌方剂中的有用信息传达给学者,希冀能对现代临床有所指导,为有效地治疗慢性伤口提供更多借鉴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古文献治疗黄褐斑的内服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华医典》光盘数据库搜索古代文献治疗黄褐斑的内服处方,建立中药数据库,对用药频数、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服药中以补虚药使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9味药为肉桂、茯苓、当归、五味子、附子、甘草、牛膝、熟地、肉苁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归肝、肾经为主。结论:古代治疗黄褐斑的内服方剂以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要组成成分,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归脾汤为治疗黄褐斑的基础方,遣方用药特点为在重视先天的基础上气血同调、肝脾共治,治疗总则为调补肝肾,兼顾行气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0.
<正>更年期综合征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症状有潮热、盗汗、眩晕、腰膝酸痛、月经紊乱、水肿、情绪抑郁等。古代文献中没有相同病名,相关内容散见于郁证、眩晕、汗证、水肿等相关病证中。笔者通过研读《内经》以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相关医籍,对绝经前后诸证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梳理古代医籍中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