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过去30年中,全膝关节置换术已被证实是治疗各种膝关节炎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随着此项治疗技术运用的日益广泛及研究的深入,各项并发症亦为人们所逐渐认识,Aaron等[1]报道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率在4%~41%之间,而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率则高达45%.……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膝关节假体设计和安装技术的改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股骨假体的并发症已日渐减少,但髌股关节方面的问题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髌股关节的并发症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髌股关节负荷大、关节接触面小、瞬间接触点的不断变化以及...  相似文献   

3.
JESSH.  LONNER  JEFF  G.  JASKO  ROBERT  E.  BOOTH  JR.  关振鹏 《骨科动态》2007,3(2):78-83
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 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 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4.
全膝置换术后髌股关节的运动力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髌股关节问题是全膝置换术(TKA)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最近的一些资料显示,TKA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2%,占人工膝关节翻修的50%[1,2],包括膝前痛、髌骨骨折、髌骨不稳、软组织撞击和假体磨损、松动等.目前的技术已能使手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超过90°,但研究表明髌股关节的接触应力在膝关节屈曲超过90°后明显增高;再者,TKA的手术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术后的活动量来越大,因此今后髌股关节的问题会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髌股关节并发症主要包括:膝前疼痛、髌骨脱位与半脱位、聚乙烯严重磨损导致的滑膜炎、髌骨假体松动等.这些并发症的形成和髌股关节与胫股关节间复杂的运动学特征、髌股关节间的高接触应力、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不平衡及伸膝装置对线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仍有争论。术后膝前疼痛及与髌骨有关的并发症是争论的焦点。假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提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减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轨迹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髌股关节并发症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1],多数表现为髌前痛及髌骨外侧半脱位[2-3],少数表现为髌骨骨折[4]、髌骨撞击综合征[5]、髌骨假体松动等。笔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轨迹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解剖与生物力学髌股关节由髌骨关节面与股骨滑车沟及内外侧髁  相似文献   

8.
随着假体设计、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术技术的改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假体使用寿命逐渐延长,术后并发症逐渐减少,手术优良率达90%左右,翻修率不足3%~4%。然而,由于髌股关节负荷大、关节接触面小、瞬间接触点不断变化及其特殊的软组织平衡结构,髌骨运动轨迹易受复杂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因素的影响;因此,TKA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仍不容忽视。从临床报道来看,髌股关节的并发症仍然是TKA手术失败并导致施行翻修手术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守立  祝云利  陈宜  符培亮 《骨科》2011,2(2):111-114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能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各种晚期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方法。但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也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与髌股关节相关的术后并发症是非感染因素所致翻修的主要原因,因伸膝装置不平衡导致的髌骨轨迹不良是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0.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有随访发现,接受TKA的患者髌骨不稳发生率为55%~72%。TKA术后髌骨不稳多由术中胫股关节力线恢复欠佳引起的,包括股骨旋转、股骨髁前后径、胫骨旋转、胫骨后倾角、胫股角等因素,髌股关节异常可能会引起髌骨滑迹异常、假体磨损、膝前痛及膝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笔者就胫股关节对线不良可能导致的髌股关节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进行髌骨置换仍有争论,术后膝前疼痛及髌股关节并发症是争论的焦点.膝前疼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为髌骨置换与否.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置换髌骨应考虑原发病、病变程度、假体类型及患者活动量和体重等诸多因素.如果行髌骨置换,精湛的外科技术、合适的假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减少的关键;如果不行髌骨置换,患者的筛选标准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髌股关节稳定机制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常见的膝前痛、髌骨软骨软化症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髌骨不稳等多与髌股关节的失稳或者轨迹异常有关,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就是要维持髌股关节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对髌股关节的稳定机制做了一些研究,从大体解剖学观测及髌股接触面积和髌骨运动轨迹的生物力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本文主要从解剖学及生物力学方面对近年来髌股关节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髌股关节置换术(PFA)早期随访失败率高,临床应用一直存在争议。髌股关节解剖形态、生物力学机制研究及人工膝关节置换临床实践,促进了现代PFA假体设计和技术发展。将髌股关节视为膝关节整体一部分的Onlay假体设计理念,取代了单纯置换病变区域的第一代Inlay假体;病例选择严格限定为单纯髌股关节疾患,进展性胫股关节炎成为术前甄别重点;手术更注重原发疾患对PFA术后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手术技术进步保障了假体正确安放。现代PFA呈现高疗效、低并发症趋势,已被认定为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推荐治疗方案。该文就上述几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髌股关节成形术的概念已经提出了50多年,但由于假体本身的设计缺陷以及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迅猛发展,髌股关节成形术的应用因长期局限于少部分人群(如年龄太小而不适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者),而致其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位上屈曲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指导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提供实验依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取正常国人新鲜冷冻尸体的5个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膝关节自站立位屈膝下蹲的动作,设计制作膝关节实验架,与生物力学测试仪共同搭建实验平台。人工膝关节采用DePuy PFC假体全膝系统,手术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术者实施以控制实验误差,置换髌骨。比较股骨假体相对于按下肢力线位、前屈5°、10°及后屈5°、10°、15°位置时的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选择屈膝30°、60°、90°、120°为观察角度,采用美国Tecscan公司生产的感测片测定髌股关节接触压峰值,最后软件处理得到数字化的结果。[结果]除了在膝关节屈曲30°、60°、90°,股骨假体前屈5°时,髌股关节内侧间隙接触压峰值与下肢力线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种屈膝角度下,股骨假体不同屈曲角度所致髌股关节内外侧间隙接触压峰值与下肢力线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骨假体后屈角度越大,峰值的升高越明显。[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在矢状位上争取按下肢力线位置入,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和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每组各20例。MPA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SVA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和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结果 MPA组置换时间较SVA组显著减少,但前者切口长度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远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和术后2年KSS评分和髌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MPA组KSS评分和胫骨关节屈30°时髌骨倾斜角差异显著(P0.05);MP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SVA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较髌旁内侧入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小,前者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倾斜角明显优于后者,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复杂、多轴向运动的关节.如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晚期膝关节炎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该手术的大量开展,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据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2%,占人工膝关节翻修原因的50%[1,2],成为膝关节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不良会对髌骨轨迹和膝关节功能造成影响[3].其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技术是决定髌股运动力学和膝关节屈曲稳定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笔者回顾近年相关文献,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的研究进展作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1991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Y—L—Q型人工髌股关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8个关节),平均随访42个月,优良率达87.4%。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范围小,损伤少,有利患者术后恢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只要胫股关节软骨面无明显破坏,可首先做此种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临床意义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1年1月至1999年7月,应用自行研制的人工髌股关节假体(Y-L-Q型)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的单纯髌股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39例48膝,男6例6膝,女33例42膝;年龄38~68岁,平均54.4岁.常规于术后3个月、半年、1年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摄膝关节正侧位、负重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关节活动度,询问患者症状,根据自行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8~16年,平均12.7年.末次随访时髌股关节置换的疗效为优29膝、良12膝、可2膝、差5膝,优良率为85.4%.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或断裂,无髌骨骨折.3例5膝(10.4%)因病情持续进展而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7~12年,平均9.3年.结论 应用自行设计的人工髌股关节假体(Y-L-Q型)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改善髌前痛症状,推迟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间.提高假体生存率的关键是适应证的准确选择和熟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目的比较髌股关节置换术(PF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FOA)的失败率,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BM数据库,收集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FOA)行PFA或TKA的临床试验,提取数据,采用Meta—Analyst3.1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9个回顾性临床试验,髌股关节置换1599膝,全膝关节置换患267膝。总的PFA组(包括第一代、第二代PFA)失败率13.6%[95%CI(0.103,0.176)];TKA组失败率1.8%[95%CI(0.007,0.044)];第一代PFA假体失败率19%[95%CI(0.143,0.247)];第二代PFA假体失败率8.3%[95%CI(0.053,0.128)]。结论PFOA患者行PFA的失败率比TKA高,需要再手术或翻修,这与假体设计和适应证的选择有关。第二代PFA假体翻修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