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银花清暑合剂治疗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银花清暑合剂治疗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门诊患儿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予银花清暑合剂口服,对照组予香菊感冒颗粒口服,1个疗程后统计分析观察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69.9%、51.1%;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1.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用药过程中,两药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花清暑合剂是治疗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张永春 《河北中医》2004,26(5):330-331
目的 观察银花清暑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暑湿袭表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1 0 0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70例口服银花清暑合剂 ,对照组 3 0例口服香菊感冒颗粒 ,2组均 3日为 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75 .71 %、97.1 4 %,对照组分别为 5 0 .0 0 %、83 .3 3 %,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组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情况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银花清暑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暑湿袭表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汤头歌诀》曰:“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之谓。”中医自古有“暑为阳邪”之说,既然暑为阳邪,那么如何理解暑为阴证呢?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其三暑多挟湿。暑之为病有:伤暑、中暑、暑湿、暑厥、暑秽、暑痫、暑风、暑瘵、暑湿病等。然暑病虽繁,可以阴阳以别之,有阳暑阴暑之分。阳暑者,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即古人所言“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症多见:身热心烦,汗出口干,神昏瘛疒从,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曹炳章治疗暑病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曹氏提出了暑病性热;分为伤暑、中暑、暑湿、伏暑4类;阴暑非暑,应以暑月伤寒论治的学术观点。依据脉象舌诊,曹氏将4类暑病的诊断要点做了归纳。在治疗上,介绍曹氏从三焦论治伤暑,重视中暑的外治法,辨体质疗暑湿,伏暑宜缓图之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5.
厥阴经表作为位置概念,因病邪不同而发病各异。厥阴表证除了包含伤寒类的寒风犯厥阴之中风表证类和寒侵厥阴之伤寒表证类外,在温病类中的证治内容更为丰富。文中以温病类为例,将仲景和温病四大家的著作中有关厥阴表证的证治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为厥阴火热表证类、伤暑表证类、伤湿表证类、伤燥表证类。  相似文献   

6.
廖宇 《光明中医》2008,23(3):370-371
清·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指出“暑必兼湿”。王孟英认为:“暑令湿盛,必多兼感”。后世医家,如何廉臣、曹炳章等,皆对暑湿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综合分析之,暑湿产生之机理不外有外因与内伤两途。外因乃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湿之气交蒸氤氲,人处于天地之中,复感其邪,焉能不病。内伤不外是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呆滞,因热而乘凉露宿,冷饮过度,外有暑热,内伤寒凉,合而为病。  相似文献   

7.
曹珂 《新中医》2019,51(7):25-2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WBC)联合检测在不同中医证型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上呼吸道感染患儿636例,将儿童呼吸道感染分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躁犯表证、寒热夹杂证5个证型,比较并分析患儿不同中医证型的发生频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及hs-CRP、WBC水平的差异。结果:在636例患儿中,以风热犯表证发病率最高,占40.72%;次之为风寒束表证、暑湿袭表证、寒热夹杂证,而风躁犯表证发病率最低,占8.18%。所有患儿检出病原体感染共464例,阳性率为72.96%。不同中医证型患儿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感染比例差异显著(P 0.05)。风热犯表证患儿病毒性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 0.05);寒热夹杂证患儿病毒性感染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 0.05);寒热夹杂证患儿细菌性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 0.05);风热犯表证患儿细菌性感染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 0.05)。不同中医证型患儿hs-CRP及WBC水平差异显著(P 0.05)。风热犯表证患儿hs-CRP和WBC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 0.05);风寒束表证和寒热夹杂证患儿hs-CRP和WBC水平明显高于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和风躁犯表证(P 0.05)。结论:hs-CRP和WBC联合检测对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不同中医证型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在临床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读者园地     
暑病杂谈暑病的病名甚繁,如中暍、暑温、伤暑、伏暑、暑厥、暑风、暑湿、疰夏、暑瘵、暑痨、暑秽、暑疟暑痫,暑泻、阴暑、阳暑,等等,可说是名目繁多。笔者以为病名虽多,若以病机归纳,不外乎是三者,即暑温、暑湿、伤暑感冒。至于其治法,张凤逵《伤暑全书》谓:“暑病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  相似文献   

9.
孙希焕教授运用中药治疗黄水疮,认为其病机主要为暑湿热邪袭于肌表,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宜选用清暑汤或五味消毒饮以清暑利湿解毒。  相似文献   

10.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常分为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表寒里热证、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4种类型。其中,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是临床常见的外感表证。由于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起居多不规律,饮食肥甘较多,又贪食生冷,伤脾生痰,痰阻气机,气郁化热,故体内往往多有蕴热,一旦外感风寒,多易形成表寒里热之证。本文的重点探讨了刘景源教授用自拟清解汤辨治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治疗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等独到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刘仕昌教授治疗暑湿发热,见解独到,疗效显著。笔者随师临证多年,深得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其经验整理介绍于下。1 察病因,明病机,为辨证关键刘老认为暑湿发热所致病邪是暑湿之邪,暑为热之盛,湿为重浊之阴邪,暑湿之邪致  相似文献   

12.
暑湿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人夏之后,天暑地热,且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暑湿之邪易乘虚而入,对小儿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小儿暑湿的临床特点有:(1)高热(39℃以上),朝轻暮重,寒少热多;  相似文献   

13.
暑燥暑湿侵袭人体,常使人中暑、泻泄,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状,倘若有选择性地饮用些凉茶,对抗署防病是大有裨益的。 菊花茶 菊花、银花、麦冬、钩藤各6克,泡茶饮用,有降血压、明目、滋阴生津、清热解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暑”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范畴。它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对暑温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过多,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或日受暑气之邪,  相似文献   

15.
暑泻一证,首见于《丹溪心法》,系指因感受暑势之邪而致的腹泻。独见于夏秋季节。尤以3岁以下小儿较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胃薄弱,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特易为外邪所侵。一旦受邪,则因小儿神气怯弱,暑性酷烈,传变迅速,而易出现津气耗伤,甚或(?)气欲脱等危象,故在治疗小儿暑泻时,必须权衡暑熟、津气耗伤与小儿脏腑功能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及时审慎地予以治疗。笔者在20余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将小儿暑泻一症按暑热炽盛、暑湿食阻、湿热交蒸、暑伤气阴四个方面进行辨征施  相似文献   

16.
赖香和老中医善治暑病,认为暑病乃暑热与暑湿交炽为患。治疗当遵循《温病条辨》之经旨,常以黄芩滑石汤化裁治疗各种变证,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六一散出自《伤寒标本》,它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方中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组成,两药共研细末,药量之比为6:1,故名叫六一散。本方为夏季外感暑湿所设,功效清暑利湿。主治暑湿外感,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兼有呕吐、泄泻。对于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淋痛、砂淋、结石也有效。夏季气候特点是暑热潮湿。暑为阳热之邪,暑邪引起的病症属于热病的范畴,病情严重的叫“中暑”,病情较轻的叫“伤暑”。伤于暑邪的,可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必然出现口渴,而“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暑热下注故见小便不利。暑湿阻滞胃肠则出现呕吐、泄泻。其他诸症如小便…  相似文献   

18.
解表剂为治疗表证的方剂.因引起表证原因有风寒暑湿燥火不同,人的机体有阴阳气血衰盛之差异,故同为解表剂,又可分为下列几类,各具特性. 辛温解表剂:这是治疗寒邪表证的方剂.其特点:1、据“寒者热之”原则,方用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成.  相似文献   

19.
论伤暑中暑中热辨误清·陆廷珍撰尝考仲景《金匮》,有中喝而无中暑,后贤诸书有中暑而无中。或以中暑即伤暑,或以中即中热,或以伤暑即伤寒。议论纷纷,终无实指。赖张洁古出而云:静而得之谓伤暑,动而得之谓中暑。此二语颇为中窍。但于动静之间,虽如指掌,而中、伤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宣散透邪法治疗风温邪袭卫表证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5月风温邪袭卫表证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应用宣散透邪法治疗,对照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治疗组患者症状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干预效果好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风温邪袭卫表证治疗过程中,宣散透邪法的治疗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