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某地裂缝特征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裂缝按其成因分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裂缝,均可造成一定的灾害,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近年来,地裂缝作为一种地质灾害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则是非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其有关措施的部分建议已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采纳。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况研究区地处丘陵地带,最大相对高差近100m,溪沟发育,切割较深,山顶多呈长条状或圆顶状,斜坡呈阶梯状,植被不发育,多为农耕地。场地表部为第四系人工填土、耕作土及坡残积层,下部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灰白色砂岩、紫红色泥岩。…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大方县以公鸡山地裂隙实地调查,认为地裂隙的形成主要与公鸡山一带地下采煤有关。即采煤虚脱,沿先存构造断裂拉张而成。同时叙述了地裂缝特征及危害,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顺义城区地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海 《城市地质》2002,14(3):22-25,10
本文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市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参照区域地质、物探、化探、水文及实地监测资料,对北京市顺义地区地裂缝的主要特征与变形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探讨了其主要成因,认为构造活动和地下水过量超采是导致地裂缝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防治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红枫湖沿岸村寨的地裂缝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地裂缝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地裂缝分类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北京地区地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提出了地裂缝的防治措施。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以构造为主控因素的复合型地裂缝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陈运东 《工程地质学报》2002,10(S1):207-209
地裂缝按其成因类型分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地裂缝是某地最大的地表地质灾害,至今为止,已发现了5条地裂缝,它们均为活动裂缝,而且给当地人民造成很大的灾害,笔者通过某地裂缝的现场多次调研,对裂缝的特征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该裂缝的发展及其危害已引起了当地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以霍州市地裂缝分布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为基础,分析近年来煤炭开采与地裂缝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得出煤炭长期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区是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雨水的冲蚀、地下水的疏干加速了地裂缝的扩展。通过对采空区分类、采空区地裂缝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的系统分析,确定该地区地裂缝具有非构造属性,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环境条件的改善、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学峰  邵爱武 《地下水》2008,30(6):124-126
西安城区存在十多条规模不一的地裂缝,地裂缝两侧地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随着地面沉降的加剧,给周边的建筑物、城市道路、市政管道设施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西安地区地裂缝的发育和地面沉降的加剧,除了西安地区的地质构造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为过量汲取地下水所致。所以,对地裂缝的防治除了采取一些被动措施,如建筑物规划时应避让地裂缝、地裂缝附近的建筑物均应采取必要的结构措施等外,我们还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即严格控制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以减小地裂缝两侧地面的沉降速度和沉降量,从而降低地裂缝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西安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活动特点,并对地裂缝给西安市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立交带来的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以长安路立交、互助路立交、绕城高速长安南路立交的现场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模式。认为其结构的主要破坏模式为水平张拉和垂直错动。另外对穿越地裂缝的城市立交的减灾措施以及对拟建工程进行地裂缝专项勘察和采取的结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地裂缝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江阴市河塘镇地裂缝分布区的勘查,从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两方面剖析了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并对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对地裂缝的监测资料并结合地震及地面沉降等多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了西安地裂缝发展具有三个活动周期:Ⅰ级活动周期400~700年,Ⅱ级活动周期20~22年,Ⅲ级活动周期为一年,当前正值地裂缝活动高潮期。文中又据地裂缝的垂直活动速率及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对地裂缝活动强度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减轻地裂缝危害的防治对策,这对西安市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大规模地开发煤碳资源及频繁的经济活动,使蛟河矿区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广泛分布于区内,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蛟河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分布特征、成因机理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由此进一步提出了该...  相似文献   

13.
北京顺义木林-塔河一带地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市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工作,参照大量区域地质、物探、化探、水文及实地监测资料,对北京市顺义区木林&塔河一带地裂缝的特征与变形速度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主要成因,认为构造活动和地下水超采是导致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防治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裂缝作为一种不良地质作用影响着工程建设.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物探(高密度电法、地微动探测)、工程地质钻探等综合勘察手段,对西安高新区云轨工程拟建线路沿线的地裂缝进行专项勘察,查明了拟建线路场地内与线路相交的地裂缝的具体位置、产状、活动性;通过规范法及数值模拟法对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并提出地裂缝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特征、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裂缝是西安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对该地区的各类工程建筑、交通设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及土地资源造成威胁,尤其是对拟建的西安地铁二号线的施工与安全运营影响更大。本文首先介绍了西安地裂缝的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地裂缝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观测数据及地表累计活动量确定了地铁二号线穿越的各条地裂缝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速率及地裂缝活动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地裂缝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大规模地开发矿产资源及频繁的经济活动,使葫芦岛市南票、连山两区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引起的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相关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进行调查研究。对该市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由此进一步提出了该市两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江阴市河塘镇法裂缝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地裂缝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江阴市河塘镇地裂缝分布区地勘查,从地质条件及人为辞去两方面剖析了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并对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靖宇县三道湖镇马当村于2008年10月份产生了地裂缝,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分析评价了地裂缝成因,判定该地裂缝是由于龙马煤矿采矿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地表地裂缝。并对地裂缝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初步预测,为当地政府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肯尼亚裂谷位于东非大裂谷东支中段,现代构造运动以及火山活动强烈,是当今地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裂谷区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岩土体特性以及气象水文条件,使得地裂缝灾害较为发育。文章以肯尼亚裂谷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槽探、钻探和室内土工试验等研究手段,对研究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地裂缝平剖面结构特征进行研究。裂谷拉张和火山活动等内动力地质作用是该区域地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浅表部松散易潜蚀的土体是地裂缝形成的物质基础,强降雨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水力条件,“软硬软”的地层结构为水力侵蚀物质提供了有利的堆积场所。将肯尼亚裂谷区地裂缝的形成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孕育阶段、扩展阶段和成灾阶段。  相似文献   

20.
衡水市地裂缝形成机制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科 《华北地质》2006,29(1):76-80
衡水市地裂缝穿越民房、穿过农田,致使建筑物破损、农田毁坏,影响到人民生活,以及厂矿生产和安全.该区规模较大的地裂缝截至2002年已发展到14条,遍及冀州、枣强、马朗、阜城、武强、饶阳等地,主要以NE走向为主,均为张性裂缝,分布不均匀,连通性好,平面形态为折线形或羽状,最长者累计长度可达5 km.文章认为地裂缝的分布受当地基础构造控制,由人工过量抽汲地下水诱发形成,提出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作为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