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Xene具有优异的导电性,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易与纺织品进行界面结合等特点,采用MXene对纺织品进行改性并将其作为柔性应变传感材料已成为近年来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的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MXene的主要制备方法,总结和探讨了近年来通过浸涂、喷涂、纺丝法获得的MXene改性纺织品柔性应变传感材料在快速响应、高灵敏、耐久性和多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MXene改性纺织品柔性应变传感器在人体运动监测、脉搏监测以及多功能应用等领域具有发展前景,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最后展望了MXene改性纺织品柔性应变传感材料在高灵敏、高柔性、环境友好与规模化制备等方面的未来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银纳米线具有优异的长径比、导电、透光、柔性、抗菌等特性,是制备导电纺织品最有前途的纳米材料之一。介绍银纳米线导电纺织品的常用制备方法,即共混纺丝法、后整理法,综述银纳米线导电纺织品在空气过滤、饮用水过滤、电磁屏蔽、个人热管理、柔性压力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对银纳米线导电纺织品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下一代智能纺织品的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纯石墨烯纤维可纺性差、成本高及分散难等问题,归纳了石墨烯的功能化改性方法,并对聚合物基石墨烯及其纺织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石墨烯与聚合物基体相的相互作用分析,深入探讨石墨烯对聚合物基石墨烯纤维微结构的影响机制,提出聚合物基石墨烯纺织品开发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理论难题.研究表明,石墨烯的高导电性和聚合物基体的柔性赋...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智能纺织品和服装的流派概念和应用现状,人们有理由相信智能服装将成为下一代可穿戴设备,这些设备可提供自然、智能和互动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6.
为了使电子、通信、生物等要素融入纺织行业形成多功能化的智能纺织品,综述了近年来电子纺织品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研究进展,列举了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等智能纺织基传感器,讨论了交互式电子纺织品在人体可穿戴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电子纺织品因电子器件等模块的加入而提高了价格;由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存在体积大、非柔性、穿戴异物感强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现状,文章介绍了湿法纺丝、干法纺丝等制备丝素蛋白纤维类材料的制备技术及纤维性能特点,发现湿法纺丝中纺丝液浓度普遍低于干法纺丝,且湿法纺丝过程中凝固浴对材料性能影响波动较大.冷冻干燥法、盐析法、发泡法等制备丝素蛋白支架类材料,冷冻干燥法获得丝素蛋白支架孔隙率可高达99%.同时,对...  相似文献   

8.
苏永刚  赵茜 《毛纺科技》2020,48(11):102-106
受全球智能科技发展的影响,从智能纺织品的角度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制备及应用进行分析,指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存在着智能功能与时尚外观融合度不够且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结合文献法、案例法、资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现阶段智能服装中出现的设计有效性低、性能可信度差、价格过高3个方面的问题,得出:服装行业需加强对智能纺织品的综合研发能力,并在实现现代服装智能时尚设计的前提下需兼顾服装的基本性能,以及通过市场分析和批量生产的途径降低智能纺织品的成本,希望借此推动智能纺织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智能纺织品的应用是各类新材料、新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综合表现,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为推动柔性复合导电纤维在纺织领域智能化、集成化方面的应用,助力于纺织产业的智能化转型,系统性地综述了不同材料制备柔性复合导电纤维的导电机制,这些材料包括金属纳米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碳纳米材料以及以MXene为代表的其他材料等;总结了柔性复合导电纤维的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纤维基应变传感器、纤维基超级电容器以及纤维基纳米发电机等柔性电子设备在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最后指出功能集成型、可持续自供电、低能耗、绿色无害是柔性复合导电纤维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纳米纤维素/MXene复合材料兼顾MXene优异的导电性能、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超高比表面积,以及纳米纤维素基材料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机械稳定性,成为应用于柔性传感、电磁屏蔽、能源储存等领域的热门材料。本文对纳米纤维素/MXene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其作为柔性电子器件在压力传感器、电磁屏蔽材料、超级电容器中的性能及最新研究进展,归纳总结纳米纤维素/MXene复合材料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国内可穿戴技术与智能纺织服装技术融合及产业化发展,通过详细阐述国内外可穿戴感知手套、可穿戴体育用品、特种用可穿戴设备、时尚性可穿戴设备特征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探讨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路径、方法以及在各领域产业化上存在的技术瓶颈.指出未来的智能可穿戴产品是集监测人体健康、信息传递、通信、人机交互等特定功能性和时...  相似文献   

12.
<正>个性化定制服饰、装饰和工业用数字印刷纺织品正在印刷业掀起一股新的风潮。当人们的关注点还聚焦在宽幅印刷和直接印花设备与印刷生产的适应性时,一个未来的应用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智能纺织品。发展历程智能纺织品指能从热量、机械、化学、电磁、电气和其他来源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的材料,因此比传统纺织品附加了更多功能。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趋势,加上面料和电子元件制造成本的降低,加速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废旧纺织品产生量较大,回收利用率较低,如何再利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介绍了废旧纺织品原材料的分类,详细阐述了原材料、活化剂、炭化活化温度、炭化活化时间对废旧纺织品制备活性炭的影响;简述了废旧纺织品基活性炭在水处理及储能方面的应用;提出废旧纺织品在水处理中存在的轻飘问题可将活性炭进行磁化予以解决,并展望了废旧纺织品的发展方向,即其在混合原材料、环保型活化剂、低温炭化活化、短时间制备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柔性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供电需求,总结了热电材料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热电材料的热电效应原理,综述了有机、无机及其复合热电材料在柔性可穿戴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指出,改进碳纳米管掺杂改性方法,匹配合理的有机、无机热电材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可穿戴电加热元件在人体热舒适调节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电加热材料的研究与发展,促使电加热元件的加热性能得到不断提升,功能实现多样化。目前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的研究除材料性能研究外,缺少研究元件与实际应用需求间的差距分析。为分析目前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的可靠性及发展趋势,对不同材料的一维线性、二维平面及三维气凝胶状元件的制备工艺、性能、有害物质引入途径进行了讨论,发现先进的可穿戴电加热元件距离成熟的产品应用仍存在制备成本高、不耐水洗、柔性差、不透气及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研究涉及材料选择、工艺制备、人体服用舒适性,但实际使用的可靠性,如元件的柔性、透气性、安全性及耐用性易在研究中被忽视。先进的可穿戴电加热元件满足使用需求的潜在解决方案为:综合应用不同材料以节约成本,优化制备工艺避免有害物质的残留,改进元件结构以提高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核心问题是柔性智能器件的研发。基于微通道电渗透原理,选取导电性好、耐久性良、化学稳定性突出的碳纤维为柔性阳极材料,导电性良好、柔性佳且具有一定疏水性的金属无纺布为柔性阴极材料,设计并研发了柔性非对称式定向导湿电渗复合材料,该柔性器件可在低电压(1~6 V)下驱动水分定向流动,水流通速率在6 V电压下可达到147.26μL/(min·cm~2)。该柔性器件具有低电压和高水通量的优点,可实现快速吸湿排汗,且具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可广泛应用于运动服装、医疗防护等领域,安全性高,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Google和Levi’s联手打造的智能外套能够通过识别用户在织物上的手势,远程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该技术基于Google先进技术和项目部门(ATAP)所主导研发的Project Jacquard技术,即把看似普通的纺织品变成多点触控感应的平面。文章由此入手,分析了Google Project Jacquard的专利技术和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18.
智能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引言智能纺织品 (intelligenttextile)无疑是今后十年纺织品发展的重要特征 ,并且将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代表着种类繁多的织物和服装。其智能化来自织物中加入的特殊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是电子装置、特殊构造聚合物或甚至是着色剂。许多纺织品是设计用来补偿环境中的不良条件并以此提供更好的保护。例如已有许多创新的面料是在热或冷条件下能够提供额外调节。其他类型智能纺织品包括广泛用于为了方便或安全目的的电子装置。这些纺织品在时尚行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无论是何作用 ,智能纺织品总是或应外部…  相似文献   

19.
导电纤维因质轻、高柔韧性及导电等优点已成为智能可穿戴领域的研究热点.回顾近几年导电纤维制备及其应用于智能可穿戴器件设计的研究成果,总结导电纤维的分类、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展望其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应用.熔融纺丝和湿法纺丝制备的复合导电纤维是更有前途的智能可穿戴器件用纤维材料,制定并完善相关质量评定统一标准有利于整...  相似文献   

20.
智能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