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上某油田砂体分布复杂,同时受气顶和边水的影响,无法发挥水平井的产能。针对该油田防砂、控水的双重需求,提出了采用AICD控水筛管配合环空充填覆膜颗粒的控水完井工艺技术,详细介绍了AICD充填控水技术的控水原理、管柱设计方法和充填规律。实际投产结果表明AICD筛管配合覆膜颗粒充填技术可以使油井保持稳定的低含水生产状态,降水增油效果显著,适用于渤海油田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研究的管柱设计方法和充填规律为海上油田水平井控水完井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开发的进行,礁灰岩储层部分井出现水淹的问题,为提高控水质量,提出了微粒充填ICD均衡控水技术。介绍了该控水管柱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限流阀孔径和安装密度、充填微粒粒径、充填施工参数(泵入压力、泵入流量、加砂比)进行了计算和设计,给出了X5井的清水注入试验和现场应用实例。现场应用表明,两口新井较邻井含水降低62%,累增油量超过2.5×104 m3。通过综合考虑限流阀尺寸和安装密度、充填颗粒粒径与地层砂粒径、充填压力与破裂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保证油井产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均衡控水,该技术适合非均质性强或裂缝发育储层的水平井控水,并推荐在水平段均匀安装限流阀。该研究可为非均质性强或裂缝发育的储层进行控水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水平井开发生产过程中,由于局部高渗段、水窜裂缝、油水粘度差异等因素导致的产液剖面不均衡,从而引起油井高含水。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在南海东部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控水增油效果,为了提高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应用性,分析了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在南海东部的应用效果,为后续选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潜山裂缝气藏控水机制,以HZ凝析气田HZ26-6-2井参数为基础,通过实验参数设计、潜山裂缝地层设计和连续封隔体工艺设计,完成了底水气藏连续封隔体复合控水实验。研究表明: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延缓了无水采气期,使水体推进更加均匀;不同裂缝形态气藏开采见水时间和采气量略有差别,网状裂缝模型采气周期短、采气速度快;平行裂缝较未采取措施时间延长占比为11.1%,采收率提高13.6百分点;网状裂缝较未采取措施时间延长占比为10.3%,采收率提高14.3百分点。总结了裂缝凝析气藏水平井控水效果的因素:裂缝强导流能力是气藏见水风险的重要控制因素,合理的钻采策略是气藏控水的必要因素。气藏开发更应重视前期控水工艺的实施,后期见水以堵水工艺为主。  相似文献   

5.
针对惠州油田水平井与非均质性地层有较长的接触面积及水平段的井筒流动产生的摩阻压降等原因而导致水平井段早期水锥突破的问题,引进了平衡控水筛管技术。通过多口水平井的应用效果以及与其它井生产情况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延缓水平井见水时间和延长油井寿命,起到较好的稳油控水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翼  龙武  宋海  方俊伟 《石油实验地质》2016,38(S1):140-144
为了有效提高水平井调流控水筛管的调控精度,实现全井筒封隔,提出用封隔体颗粒代替传统封隔器对储层进行封隔,阻挡井筒内流体的横向流动,使调流控水筛管直接对地层起到阻水稳油的作用,实现全水平井段动态调节入流剖面,无限级控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塔河油田二次完井中,首次通过非机械工具实现管内封隔。目前已研发了耐高温、更经济的封隔体材质,室内实验评价性能良好,在新井和二次完井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渤中S油田是发育于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中型常规油油田,具有单砂体油层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上多期河道砂体相互交错叠置的特征;油田采用水平井分层系开发,开发进入中含水期后,含水快速上升,产量大幅递减。为了实现油田高效开发,研究应用了复杂河流相油田大井距单河道精细描述技术、水平井注采井网流场重构的优化注水技术及水平井全寿命提液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确保了该油田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8.
准东裂缝性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常规单一加大规模的重复压裂易使裂缝成为水窜通道,经常造成压裂后油井含水迅猛增加,使得措施效果逐年变差。为提高高含水裂缝性油田压裂增油效果,提出了控水与转向压裂相结合的工艺技术,首次在H1238井试验应用,压裂效果显著,实现了高含水期压裂增油控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阿布扎比X碳酸盐岩油田因异常高温、高盐且非均质性强,导致水驱严重不均,常规的化学堵水调剖和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难以适用.采用该油田碳酸盐岩岩心、原油和模拟地层水,选择以新型颗粒型聚合物(SMG)水分散液为驱替相的水驱波及控制技术,开展SMG理化性能、驱油机理和物理模拟实验,对该技术在阿布扎布碳酸盐岩油田的可行性进行室内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