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昀 《福建茶叶》2021,(3):126-127
高校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对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首先对农林高校茶学专业公共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了剖析,探讨了在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高校升级改革与促进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以长春科技学院为例,提出了推进专创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专创教育融合的现状,针对当前民办高校中药学大学生专创融合中现存的问题,梳理了两者的逻辑联系,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进的有效路径,旨在推进中药学专业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民办高校的育人质量,提升办学竞争力,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该文立足园林技术专业群,探索专业课程如何开展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花卉装饰技术》作为园林技术专业群的共享课程,以该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特点,挖掘其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其在各教学环节可能实施的途径,为全面提升园林技术专业群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素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挖掘茶文化深刻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并结合G高校的实践,提出创新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张子莹 《福建茶叶》2022,(3):267-269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大学生不得不面临较大就业压力,要求其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在步入社会后,从容面对外界压力,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对培养大学生正确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具...  相似文献   

6.
叶静妮 《福建茶叶》2023,(2):103-105
深挖高等数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这是每个高校教师的使命。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将茶文化融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李荔歌 《福建茶叶》2023,(11):121-123
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是一种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5000年前茶叶就已经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且成为一种哲学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促进思政课程与茶文化的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也有利于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本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融入茶文化的路径进行探究,总结具体的对策和思路,从而有效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禹江 《福建茶叶》2021,(2):177-179
茶文化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其拥有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可对当下民办高校思政课程有所引导.作为民办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思政课程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就站在茶文化视角下,对民办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展开分析,从思政课程教学现状入手,随后分析茶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意义,最后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会 《福建茶叶》2022,(2):195-197
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具备较高的德育价值.近年来,国内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深入,课程思政大力推进,研究高职院院校思政课程融入茶文...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理念,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与人才。课程思政目标强调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学科知识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茶文化环境下思政与数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改善传统数学专业教育现状,运用茶文化和思政精神时刻影响、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先分析茶文化起源与特征,根据数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数学专业教育对思政融入的误区,提出茶文化视角下思政融入数学专业教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吴启松 《广东茶业》2022,(Z1):57-61
高等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微生物学》作为茶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其教学内容中可大量引入相关课程思政元素,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和切入点进行了梳理,旨在提高《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并为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郭燕翔 《福建茶叶》2021,(1):131-133
茶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语文,为大学生提供了可学习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素质要求.教师要根据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向,了解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融合思政教育大学生学习指导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提出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欣 《福建茶叶》2023,(2):106-108
茶文化历史悠长、博大精深,在我国的文化中自始至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茶艺课程相继涌现在各大高校和职业学院,逐渐成为酒店管理等各大专业主课之一,同时也在选修兴趣课中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茶艺课内容精彩纷呈,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文化、理论知识和技能修养。随着课程思政不断改革创新,茶艺课中的思政内容和树立人格修养的作用也在慢慢地被研究挖掘。在对茶艺课堂上加入文化理念、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乐趣,还会让学生感受我国茶文化魅力,从而建立文化自信。但是,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把思政教育放入茶艺课程的策略制定中有相对的困难,所以本文将从教师创新课堂实践、激发学生情感效益、合理设计课程融合等三个方面探讨“茶艺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陈晓丽 《福建茶叶》2022,(2):248-250
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工作开展,需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各大院校纷纷开设思政教育课堂,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在现代化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能够拓展传统的课程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思政教育的本质来看,要以...  相似文献   

15.
肖晔 《福建茶叶》2021,(1):191-193
伴随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是目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涵盖诸多内容,对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茶文化不但可以完善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政思维,还可以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进而促进中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不但展现着我国劳动民族的智慧,还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可为当前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培育符合岗位需要的设计人才,各大院校开始纷纷的构建全新课程体系,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意义,将更多的文化内涵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全面优化设计专业人才的...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内涵丰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茶文化德育功能的基础上,就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点进行研究,对茶文化在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中的整合性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思政课亟待更新思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被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与茶文化的融合主要从教师、课堂和学生三部分入手。教师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更新教学思路;课堂则开辟专题研究、开拓第二课堂;学生要树立大思政观、养成饮茶习惯几个方面对思政课进行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宗旨,同时也宣传中国茶文化。  相似文献   

19.
闫书兰 《福建茶叶》2023,(5):147-149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在新时代依旧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各大院校思政教学课程实践活动开展不可缺少的思想源泉。基于茶文化视角下,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活动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自信。立足于思政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讨茶文化对思政教学活动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剖析茶文化融入思政教学面临的困境,而后总结出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茶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0.
李海林 《福建茶叶》2023,(9):162-164
茶文化不单单是品茗、对茶事活动的研究,更是蕴含了“崇俭”“尚德”“贵和”等传统文化思想。高职院校引用茶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茶艺与茶文化课程专业知识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本文阐述了挖掘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思政元素的依据,然后重点论述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的途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