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进展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及CD4/CD8比值的分析,了解近期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男男性行为者(MSM)的免疫状态及疾病进展。方法 2013—2016年,选取哈尔滨市30例首次WB HIV抗体不确定,经2~8周复检阳转的MSM,回顾性分析其首次HIV检测和复检的WB带型,首次检测的CD4细胞、CD8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结果30例近期感染HIV的MSM WB首次检测与复检的时间间隔平均(35.80±9.64)天,最短17天。首次WB带型为gp160、p24的占70.0%(21/30);首次WB带型为p24的占10.0%(3/30)。复检WB带型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gp160、gp120和p24均出现;p17占93.3%(28/30),gp41占86.7%(26/30)。首次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02.73±141.10)个/μL,最低值161个/μL。CD4/CD8比值平均为(0.28±0.17)。30例中83.3%(25/30)的CD4/CD8比值〈0.45。2例CD4细胞数〉500个/μL,CD4/CD8比值〈0.47。结论不同个体间WB带型出现的时间、免疫状态和疾病进展各不相同,但均已进入异常的免疫状态。将CD4细胞和CD4/CD8比值结合起来,对分析免疫状态及疾病进展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0~2019年经CT确诊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93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并总结十年期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在933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男性762例(81.7%),平均年龄(50.78±11.81)岁,平均体重指数(26.23±3.95)kg/m2,788例(84.5%)有高血压;男性患者中高血压(86.6%vs. 74.9%)、吸烟(56.8%vs. 5.3%)较女性患者更常见,而马凡综合征(0.5%vs. 4.1%)较少见(P均<0.01)。673例(72.1%)患者就诊时处于急性期,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879例,94.2%)。CT显示,146例(15.6%)患者主动脉弓部受累,507例(54.3%)假腔血栓化,253例(27.1%)肾灌注缺损,心包、胸腔积血及纵隔、腹腔血肿等主动脉破裂征象占比均<2.0%;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受累比例均<10.0%;男性患者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髂动脉受累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分别为:6.8%vs. 1.8...  相似文献   

3.
<正>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亦可累及肺动脉以及更远的外周动脉,病因未明。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临床特点以及介入治疗大动脉炎主要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导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文献报道,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比例差异较大为10%~30%,大部分为冠状动脉开口及近段病变,受累患者中仅5%~20%有相应症状[1-2]。患者可出现严重心肌缺血,有典型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经磁共振成像(MRI)或CT证实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表现,对其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7例病人中,2例为局限于升主动脉的夹层(Ⅱ型);7例夹层始于升主动脉并延展至无名动脉起始处远端,(Ⅰ型);8例夹层起始于左锁骨下动脉或远端、其中4例一直延伸至腹主动脉分叉处(Ⅲ型)。夹层动脉瘤的超声表现为动脉管腔内见纤细带状回声(即分离的内膜)随心动周期摆动,将管腔分为真腔与假腔。CDFI:真腔内血流速度较高因而明亮、五彩镶嵌,假腔内血流速度低因而暗淡。通常入口处收缩期血流从真腔流入假腔,速度较高,舒张期从假腔流入真腔,速度较低;出口处收缩期血流从假腔流入真腔,速度较低。4例可见夹层破口(入口及出口),3例见夹层入口,4例见夹层出口,6例未探及破口。结论彩超对ADA分型、区分真假腔及显示其对大血管分支血流的影响均优于其他检查,是无创伤性检查ADA的首选方法,为临床的急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体外循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5 2岁。左侧腰背痛 4个月 ,体检未见阳性体征。B超 :胸腹主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 ,累及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 ,肾动脉受累可疑。磁共振成像提示 :主动脉平肝上缘水平、肾动脉开口水平局限性明显梭形扩张 ,1 3 .0 cm× 8.0 cm× 7.0cm大小 ,瘤体内血栓形成 ,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于瘤体内 ,双肾动脉开口处稍增宽 ,胸主动脉下段扩张。临床诊断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e Bakey )。术中见胸腹主动脉瘤 1 0 cm× 2 2cm,上至膈上 1 0 cm,下至膈下 1 2 cm,紧邻肾动脉 ,瘤体硬 ,瘤壁呈动脉粥样硬化 ,壁厚 ,瘤体内多量血栓 ;受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9例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组57例,其余CTA检查无动脉瘤,但有头痛、头晕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②分析动脉瘤的有无,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的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③将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④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果①64排CTA共检出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6例,其中ACoAA 69例,PCoAA57例,以DSA和手术为判断标准,64排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②ACoAA组中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达81.7%,明显高于PCoAA组和对照组(P〈0.05);PCoAA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达56.1%,明显高于ACoA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64排CTA检出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是发自降主动脉近端较常见的主动脉弓大血管异常。ARSA在起始部位可出现内膜撕裂而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从而引起血流受限和后期的动脉瘤样变性。笔者报道了1例起源于ARSA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RSA合并A型主动脉夹层实属罕见,术前经CT血管造影(CTA)得以确诊,CTA对本病进行外科治疗决策非常有价值。临床医师应对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合并主动脉夹层引起注意,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对79例胸主动脉疾病行主动脉支架植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79例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9例;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7例。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进行评估。1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术中支架置入,其余61例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行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内漏8例(10%),4例于术后3月内自行闭合,1例再次腔内隔绝治疗,3例未进一步治疗;死亡8例(10%)均在术后1月内,其中3例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 4例死于严重的合并症,1例死于主动脉瘤破裂。随访生存3年以上7例(9%),2年以上14例(18%),1年以上26例(33%),1年以内24例(30%)。结论: 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可减少手术风险,降低病死率,广泛适用于各种胸主动脉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伊宁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研究纳入2005-2015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治疗年龄≥15岁的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4921例研究对象的男女比为1.32∶1,15-59岁初始治疗者占98.1%,已婚/同居占63.7%,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43.6%)和注射吸毒(36.0%)为主。新治疗人数逐年增加,2011-2015年新治疗人数占73.5%,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构成比由2005-2008年的58.2%降至2015年的26.1%;基线CD4细胞计数≥350个/μL者构成比从2005-2010年的2.3%增加到2015年的43.7%。研究对象总体病死率为4.4/100人年,治疗第1年死亡数占整个观察期的37.4%。累计生存率分析显示,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50-199个/μL、200-349个/μL和≥350个/μL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72.7%、85.6%和89.2%;异性性行为感染和注射毒品感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和70.5%,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抗病毒治疗者的病死风险高于女性,调整后[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为1.65(1.19-2.29)];吸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者的病死风险高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调整后HR(95%CI)为1.55(1.09-2.21);基线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死风险高于未感染者,调整后HR(95%CI)为1.34(1.06-1.69);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50-199个/μL和200-349个/μL者的死亡风险高于≥350个/μL者,调整后HR(95%CI)分别为4.96(3.40-7.25)、3.03(2.25-4.10)和1.58(1.16-2.15);已婚/同居是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结论伊宁市推动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艾滋病病死率;男性、未婚/离异、吸毒感染、基线CD4细胞计数较低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死亡风险大。  相似文献   

10.
黄乾亮  李美华  蒋秋华  叶新运 《山东医药》2013,(40):28-30,I0002
目的 通过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提高弹性酶结合动脉瘤夹法兔囊状动脉瘤模型的成功率.方法 将5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组,采用弹性酶结合动脉瘤夹法建立兔囊状动脉瘤模型;A组20只采用弧形无创动脉瘤夹临时夹在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及部分右侧锁骨下动脉上,B、C组各15只动脉瘤夹内侧缘分别夹在离起始段0.3 cm和1.0 cm处.造模第28天,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该模型动脉瘤形态,弹性纤维染色法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 造模第28天,MRA显示A组15只可见动脉瘤影,B组仅1只见窄颈动脉瘤,C组均未见明显动脉瘤影.A组与B、C组比较,P均<0.01.A组动脉瘤壁增厚,内皮细胞消失;弹力纤维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外层胶原纤维致密增厚;炎性细胞减少.而B、C组为血管残端,组织学表现为内皮细胞及弹力纤维完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动脉瘤夹内侧缘的位置在右侧颈总动脉起始段,能明显提高弹性酶结合动脉瘤夹法兔囊状动脉瘤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采取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病人一共有74例,另外,选取同一时期ACS(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给予对照,判断影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诊断的关键诱因。结果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一共有74例,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7:1(54/20);疼痛一共有67例,占总体的90.54%;血压升高一共有51例,占总体的68.91%;四肢血压不对称或者一侧肢体脉搏消失一共有38例,占总体的51.35%;可闻以及心脏或者周围血管杂音一共有40例,占总体的54.05%;交感神经兴奋一共有42例,占总体的56.75%;血清酶血阳性改变一共有17例,占总体的22.97%;ECG(心电图)改变一共有52例,占总'lopk体70.27%;胸片阳性变化一共有54例,占总体的72.97%。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相关表现较为复杂,会出现胸片阳性变化、疼痛、心脏或者周围血管杂音等是鉴别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指标,可以使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本院确诊并行TACE术的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是否联合CIK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CIK+TACE)32例和对照组(TACE)35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生活质量(QOL)改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结果在CIK首次回输后7 d,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70.32±2.36)%、(32.18±2.27)%和(1.15±0.05),显著高于CIK细胞治疗前水平[(63.56±2.42)%、(30.34±2.05)%和(0.90±0.05),P<0.05)];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8+细胞比例为(29.35±2.95)%,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33.28±3.14)%,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后Karuafsky评分分别为(74.6.±12.5)和[(83.4±14.7),P<0.05];联合治疗组部分缓解率为53.1%,与对照组42.9%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PFS为16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个月(P<0.05);CIK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CIK细胞免疫疗法联合TACE术较单纯TACE术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婴幼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三色荧光染色法,对20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幼儿及29例宫内感染免疫成功婴幼儿进行外周血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免疫成功组外周血MDC的百分比为(0.30±0.12)%,绝对数为(20.28±6.82)×106/L;PDC百分比为(0.28±0.12)%,绝对数为(18.01±5.58)×106/L;CD4+百分比(39.55±8.80)%,CD8+百分比(24.62±7.23)%,CD4+/CD8+为1.66±0.51。免疫失败组外周血MDC的百分比为(0.18±0.08)%,绝对数为(12.94±5.97)×106/L;PDC百分比为(0.16±0.09)%,绝对数为(11.75±7.36)×106/L;CD4+百分比(32.94±7.58)%,CD8+百分比(29.61±7.08)%,CD4+/CD8+为1.13±0.50。免疫失败组婴幼儿外周血2种DC的百分比、绝对数、CD4+百分比、CD8+百分比、CD4+/CD8+与免疫成...  相似文献   

14.
常见的降主动脉病变主要包括先天性畸形、动脉瘤、降主动脉损伤及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等. 1 先天性降主动脉畸形 1.1 主动脉缩窄系指主动脉局限性狭窄或闭锁,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缩窄处的主动脉壁是连续的,并依此区别于主动脉弓离断.根据缩窄部位与动脉导管的关系,分为导管前型(婴儿型)和导管后型(成人型).导管前型多于婴儿期死于心衰,所有患者约90%在50岁前死亡.一般认为,缩窄两端血管的压差>20mmHg(1mmHg≈0.133kPa)就有手术适应证;婴儿期心衰若可控制,可将手术年龄放宽至3~4岁,否则应尽早手术,但手术死亡率高;虽无心衰,但上肢血压≥150mmHg,也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①左锁骨下动脉片主动脉成形术:适于<10岁患儿紧靠左锁骨下动脉下方的局限性缩窄.采取低温(33℃)麻醉,取左后外侧胸部切口,第4肋间入胸.游离左锁骨下动脉,结扎动脉导管,阻断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的及缩窄段远端的主动脉,保留足够长度,切断左锁骨下动脉,沿血管轴向连续性剖开左锁骨下动脉保留段及缩窄血管段,去除狭窄的内膜支架,将锁骨下动脉片向下翻转吻合,加宽主动脉缩窄处.②缩窄段切除对端吻合术:适于缩窄段较短者,吻合时可采用间断缝合(小儿)或连续缝合(成人).③人造血管移植术:适合大段降主动脉缩窄.切除缩窄段,行人造血管替代;若缩窄段>30cm,宜保留缩窄段,以端侧吻合方法行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合并心内畸形者,如有可能应I期纠正.该病婴幼儿手术早期死亡率为2%~10%,主要原因为心衰处理不当;儿童及成人早期死亡率为1%.术后10年生存率为91%,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持续高血压、脑动脉瘤及主动脉瓣病变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大小和部位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顺性分析6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造影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破裂诱因、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等。结果①69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男女比例为1:1.21,其中557例发牛破裂出血,21.0%(117/557)存在破裂诱因;141例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比例为13.8%(96/698),大部分位于同侧的颈内动脉或对称的镜像部位。②共有动脉瘤814个。764个囊状动脉瘤中,破裂的有539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5.63mm,范围1.39~32.04mm);未破裂的有225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4.46mm,范围1.30~44.88mm)。在囊状破裂动脉瘤中,5.2%(28/539)≤2.5mm,42.7%(230/539)≤5mm,70.3%(379/539)≤7mm,90.2%(486/539)≤10mm;体颈比≥1.5者破裂比例较高(P〈0.001);相对于瘤径≤5mm组,〉5~10mm组破裂发生的危险明显增加(OR=2.83,95%CI:1.95~4.10),而〉15~25mm组(OR=0.29,95%CI:0.13~0.64)和〉25mm组(OR=0.14,95%CI:0.04—0.50)危险性降低。③在破裂动脉瘤中,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35.2%,190/539),其次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9.3%,158/539)、大脑中动脉瘤(12.1%,65/539);而在未破裂动脉瘤中,以眼动脉段最为常见(31.6%,71/225),其次为后交通动脉(24.4%,55/2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19.1%,43/225)。以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破裂发生为基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较高(OR=7.35,95%CI:3.52~15.34),而眼动脉段(OR=0.15,95%CI:0.09~0.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OR=0.02,95%CI:0.00~0.07)动脉瘤的破裂危险较低。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直径〉5~10mm、体颈比≥1.5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出血;而位于颈内动脉硬膜外段或眼动脉段、直径≤2.5mm、无瘤颈或体颈比〈1.5的动脉瘤出血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 DC 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1和 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 P<0.01];13例 HBeAg 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例 HBeAg 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lt;0.05],但是两者 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CD4+T 淋巴细胞和 CD8+T 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 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 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CD8+T 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1和 DC2数量减少,伴 CD8+T 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辅助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常规应用UDCA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维生素D联合UDCA治疗。使用美国Roche E-602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reg和Th17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外周血25(OH)D为(18.2±6.8)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5.0) ng/ml,P<0.05】,Th17细胞占比为(1.4±0.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5)%,P<0.05】,CD4+Treg细胞占比为(3.5±0.8)%,明显高于对照组【(3.1±0.4)%,P<0.05】,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41.8±31.5)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8±33.5) U/L,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37.5±30.7)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2±35.3)U/L,P<0.05】,碱性磷酸酶(ALP)为(131.7±62.8) U/L,明显低于对照组【(237.7±105.8) U/L,P<0.05】,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为(71.8±35.8)U/L,明显低于对照组【(121.7±41.2)U/L,P<0.05】;治疗前后血清25(OH)D水平与CD4+Treg细胞占比呈正相关(P<0.05),而CD4+Treg细胞与GGT和AL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PBC患者病情,可能与其对CD4+Treg细胞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2—2016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检测情况,为提高CD4细胞检测及时性,推动及早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使用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艾滋病网络直报HIV感染者报告卡和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2012—2016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首次CD4细胞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12—2016年新报告HIV感染者444 698例。在14天内进行CD4细胞检测的比例从2012年的49.2%(31 229/63 490)升高到2016年的60.0%(692 251/115 346)(趋势χ~2=2 483.07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年龄组、男性、未婚、离异或丧偶、家政、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注射吸毒、来源于医疗机构、羁押场所检测和献血员体检的HIV感染者及时检测比例较低。2012—2016年,诊断一年内进行了CD4细胞检测的新报告HIV感染者中,检测结果低于200个/μL的比例逐年下降(趋势χ~2=254.088,P〈0.001)。高年龄组和来源于医疗机构检测的HIV感染者首次CD4细胞低于350个/μL的比例更高。结论新报告HIV感染者CD4细胞检测及时性逐年提高,CD4细胞低于200个/μL的比例逐年降低。随访管理工作中,针对年龄较大、注射吸毒传播和来源于医疗机构检测的HIV感染者,应加强咨询、促进及早CD4细胞检测,有助于帮助其及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合羟丁基壳聚糖纳米载体携载CD133+抗体温敏膜对培养的猪髂动脉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猪髂动脉内皮细胞接种于裸钴铬合金片膜(裸金属支架组)、雷帕霉素药物涂层钴铬合金片膜(雷帕霉素支架组)、复合羟丁基壳聚糖纳米载体携载CD133+抗体温敏膜钴铬合金片膜(抗温敏膜组),培养24h。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活细胞计数器(CCK-8)测定细胞增殖;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的水平。结果:动脉内皮细胞在抗温敏膜上生长良好,形态正常。培养24h,与裸金属支架组、雷帕霉素支架组比较,在抗温敏膜上存活的内皮细胞[光密度值:(0.812±0.003)、(0.783±0.005)比(0.903±0.003)],VEGF水平[(11.583±1.281)ng/L、(9.145±1.065)ng/L比(19.731±2.773)ng/L]显著升高,PDGF水平显著降低[(113.627±17.369)ng/μl、(91.251±17.097)ng/μl比(66.278±18.045)ng/μl],P均〈0.05。结论:复合羟丁基壳聚糖纳米载体携载CD133+抗体温敏膜有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 方法 将51例P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接受三维适形放疗/TACE和CIK细胞回输或只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和TACE治疗。 结果 治疗组接受CIK细胞治疗后1月,外周血CD3+、CD4+、CD16+CD56+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66.47±1.25)%、(56.98±2.65)%、(22.45±6.41)%和(1.52±2.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7±0.98)%、(48.09±0.27)%、(19.74±1.88)%和(1.13±0.06),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为(37.56±1.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67±4.35)%,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治疗组客观有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P<0.05);治疗组1 a生存率为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1%(P<0.05)。 结论 CIK细胞联合放疗和TACE治疗可以提高PLC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近期疗效,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