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两级油缸的随车吊伸缩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两个油缸的力学平衡方程,得到影响两油缸回程时顺序动作的关键因素,即两个油缸的尺寸参数匹配关系以及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用AMEsim软件仿真进行验证,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为此类液压系统和油缸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在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中常遇到执行部件是两提升油缸,对于如何提高两油缸的同步精度是液压系统设计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我厂八三年为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设计制造的真空电弧炉液压提升装置(见本期封三广告)就是一例,该系统至今已使用五年,五年来液压系统性能稳定,工作可靠,两提升油缸同步精度始终稳定在0.23%  相似文献   

3.
<正> 一、概述在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中常遇到执行部件是两提升油缸,对于如何提高两油缸的同步精度是液压系统设计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我厂八三年为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设计制造的真空电弧炉液压提升装置(见本期封三广告)就是一例,该系统至今已使用五年,五年来液压系统性能稳定,工作可靠,两提升油缸同步精度始终稳定在0.23%以内,深受用户好评,现将系统设计制造中  相似文献   

4.
机床液压传动工作性能的好坏依靠于许多原因,其 中某些原因仅作为机床液压传动的特征。同时还有一系 列机床液压设备的结构、制造、使用方法等因素,影响 到这种设备的工作性能,这些因素也是许多类型的液压 设备所共有的。 对机床液压设备部件及液压系统结构的要求 1.液压系统参数的选择设计液压系统时,应该十 分注意于正确的(有根据的)选择机床液压系统的参数:工作压力、油缸直径、导管的截面以及油箱的容积。 对油泵使用年限有影响的首先是正确的选择工作压 力。使用齿轮式油泵时,工作压力应当不超过10~12 公斤/公分2,叶片式油泵为 40~50…  相似文献   

5.
我厂是液压油缸专业生产厂,多年从事液压油缸的制造、维修,活塞组件是将压力能直接转换还原成机械能的主要部件。活塞组件在液压作用下沿缸筒往复运动,同时与缸筒内壁表面发生摩擦关系,这就要求活塞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滑动性能,工作时不能损伤缸筒表面,硬度不能太大,但为了承受油液的高压力及缸盖的冲击力,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强  相似文献   

6.
针对液压挖掘机动臂流量再生问题,对液压挖掘机动臂流量再生节能系统展开了研究。借助AMESim搭建了流量再生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动臂油缸活塞位移速度曲线、动臂油缸压力流量曲线及再生流量曲线,对有无流量再生阀的动臂油缸位移速度进行了对比仿真,最后研究了流量再生阀开启压力和动臂油缸小腔回油背压对流量再生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量再生阀系统的动臂油缸活塞伸出速度可达0.34 m/s;增大流量再生阀开启压力,动臂油缸大腔压力增大,活塞速度减小;动臂油缸小腔回油背压增大,动臂油缸活塞速度降低,系统再生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除雪工作装置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此类内置弹簧缓冲油缸结构会限制内置弹簧的设计尺寸区间,从而导致内置弹簧的缓冲力局限在很小的范围。液压油缸在缓冲力及其有限的内置弹簧结构下工作,工作装置与阻碍物发生碰撞时,冲击力超过了液压油缸的缓冲上限,缓冲性能不足。因内置弹簧缓冲的油缸存在以上诸多缺陷,针对性地开发了外置弹簧缓冲油缸,创新性地引入弹簧导向杆结构,液压油缸受外力冲击/载荷时,可充分引导缸头座同步进行轴向运动,当外力冲击/载荷减小或消失时,弹簧、缸头座复位完成缓冲工作,解决了缓冲性能不足问题,提高了推雪作业效率,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液压油缸缸头导向杆小杆与缸头座结构设计问题,易出现液压油缸缸头导向杆塑性变形,降低液压油缸使用寿命。对外置弹簧缓冲结构优化后的液压油缸进行仿真分析,优化结构后缸头导向杆能承受更大弯矩,发现缸头座对弹簧导向杆产生的应力不会使得液压油缸发生塑性变形。优化方案已在柳工D系列平地机上得到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8.
以一种电伺服高精度油缸为研究对象,该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现在压装行业最前沿的电动伺服缸/液压伺服油缸系统,但是相对于电动缸/伺服油缸系统动辄几十万的价格来说,它是一种非常廉价的代替品,而且本产品在压装方面,具备方便、稳定、准确以及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小型液压整形机是过去我们自行制造的设备,与ZS—7型三用阀试验台共用一套液压系统。由于液压系统齿轮油泵的额定工作压力低,致使油缸工作推力小,整形效果差。去年,我们因陋就简对该机油缸进行了改进,在原油缸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油缸,改为液压增力油缸,比原油缸的工作推力增大80%。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技术参数 该增力油缸的最大工作推力为100KN;增力缸直  相似文献   

10.
差动连接泄压减振回路张齐生,赵静一,杨铁林在大吨位液压机中,工作缸的尺寸很大。由于工作液体、管道、液压缸及立柱等都是弹性体,系统压力升高将使它们产生弹性变形而蓄积一定的能量。当液压缸工作腔与回油腔切换时,这部分能量的释放使液压系统产生严重的液压冲击,...  相似文献   

11.
快速锻造液压机是锻造生产的重要设备之一.结合实际应用,针对快锻压机工作时主泵变量出现瞬时压力突降造成主泵停止工作的现象,运用AMESim液压系统仿真技术,着重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结果 表明:提高持压阀响应速度、增加供液泵流量或增大主泵投泵间隔时间可以减小压力突降幅度,避免主泵因为进口压力过低而停止工作.为快锻压机液压...  相似文献   

12.
在简要介绍管件液压成形技术原理及其优点后,针对副车架等大型复杂空心结构件的成形特点和要求,确定了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总体设计方案.并对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所采用的低压大流量充液和高压小流量增压的双联泵供液模式可极大地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所设计的二级卸荷回路可使系统的超高压液体能顺序平稳卸荷,所配置的电液比例伺服闭环控制系统使设备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较高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完全能满足副车架等复杂空心变截面构件的塑性成形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从快锻液压机的能量源头出发降低系统的溢流损失和压力损失,提出了一种快锻液压机泵阀复合控制系统,通过相关理论对泵阀复合控制系统的节能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泵阀复合控制系统的能耗。实验结果表明:快锻液压机泵阀复合控制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达到了31.9%,与电液比例阀控系统相比提高了近5倍,同时泵阀复合控制系统的输入功率仅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18.4%。研究结果对提高快锻液压机的能量利用率并降低系统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功率液压型风力发电液压系统的需要,设计一种利用双圆柱凸轮驱动多排液压缸、换向阀配流的低速大排量风能吸功泵,并对所设计的风能吸功泵流量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提出在换向阀阀芯处增加节流槽,减小配油过程的压力冲击.根据换向阀的工作特点,建立了单腔室流量特性数学模型,得出在低转速工况下影响风能吸功泵内泄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RG-50小型数控折弯机液压系统采用油压回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柱塞式油缸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6.
泵控缸电液技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创新解决方案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权龙 《机械工程学报》2008,44(11):87-92
降低液压系统的能耗、噪声,减小废油处理对环境的污染,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无节流损失的泵控技术,通过改变泵转速或泵排量,使泵输出流量和压力与负载要求完全匹配。在论述泵控液压缸技术特征、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双作用叶片泵(马达)和轴向柱塞泵结构特点,提出两种新的配流原理,解决差动缸流量不对称影响控制的难题。采用新的配流原理,无需辅助元件,只用一台泵就可闭环控制差动缸的运动,具有能量效率高、结构紧凑和成本低的优势。进一步对这两种配流原理和采用这两种配流原理控制差动缸的系统集成方案作了论述和研究,研究成果对实现液压控制技术的绿色化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矿山设备一般用于露天环境,速度快、压力高、冲击大,连续高强度作业,由于整机价格昂贵,且机型大,拆装难,对作为核心执行元件的液压缸可靠性要求很高。矿山机械极其恶劣的工况容易造成液压缸早期失效,为提高液压缸无故障工作时间和使用寿命,对液压缸的密封系统、防尘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改进,并在澳大利亚西部矿区进行了应用验证,为恶劣工况防尘圈选用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压印机液压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高频换向快动型压印机液压系统中油缸的工作压力与泵流量、液体压缩率三者呈准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扩孔机控制系统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液压、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给出了系统的原理图,同时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该控制系统以比例变量泵和恒压泵为动力元件,以比例减压阀为控制元件,以非对称液压缸为输出元件,实现对液压缸输出压力开环以及流量闭环控制,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20.
Driving a hydraulic cylinder directly by a closed-loop hydraulic pump is currently a key research area in the field of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technology,and it is the most direct means to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an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So far,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well applied to the pump-controlled symmetric hydraulic cylinder.However,for the differential cylinder that is widely used in hydraulic technology,satisfactory results have not yet been achieved,due to the asymmetric flow constraint.Therefore,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asymmetric valve controlled asymmetric cylinder in valve controlled cylinder technology,an innovative idea for an asymmetric pump controlled asymmetric cylinder is put forward to address this problem.The scheme proposes to transform the oil suction window of the existing axial piston pump into two series windows.When in use,one window is connected to the rod chamber of the hydraulic cylinder and the other is linked with a low-pressure oil tank.This allows the differential cylinders to be directly controlled by changing the displacement or rotation speed of the pumps.Compared with the loop principle of offsetting the area difference of the differential cylinder through hydraulic valve using existing technology,this method may simplify the circuits and increas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With the software SimulationX,a hydraulic pump simulation model is set up,which examines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ividual piston and the compressibility of oil,as well as the flow distribution area as it changes with the rotation angle.The pump structure parameters,especially the size of the unloading groove of the valve plate,are determined through digital simulation.All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series arranged three distribution-window axial piston pump are designed,based on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flow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mp,and then the prototype pump is mad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pressure,flow and noise of the pumps under different rotation speeds,are measured on the test bench.The test results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inciple.The proposed resear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 new pump-controlled cylinder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