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的海域部分勘探程度较低,歧口凹陷东西两侧构造幕次认识仍有争议.位于盆地中的掀斜凸起对断陷盆地幕式构造活动有较好的动力学响应.以新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平衡剖面、断层生长指数等研究手段,对渤海海域西部、歧口凹陷东部的沙南低凸起的构造演化进行详细的解剖.研究表明沙南低凸起在古近系曾经发生过两次隆升、三次沉降;断层生长指数与平衡剖面显示东三时期沙南低凸起曾经强烈活动,反映出这一地区东营组沉积时期是一个构造幕的开始.隆升的低凸起分割了湖泊水系,并为其周围地区提供了间歇性物源.沙南低凸起北部的砂质滩坝、近岸水下扇等砂体易于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丁洪建 《甘肃科技》2014,30(17):35-37
白音昆地凹陷属于早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叠合断陷,发育经历了初始裂陷期、强烈断陷期、萎缩期。该区含有三套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通过对构造、储层等特征的分析,指出该地区构造、储层发育,生储盖配置良好,易形成自生自储的原生油气藏。初步探索白垩系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原生油气藏勘探领域。由于凹陷的构造、沉积演化与二连盆地区域的历史一致,抬升和沉降时期相同,又处于二连盆地西部的油气富集带上,资源背景良好,分析认为,凹陷具有油气成藏的多方面条件,勘探潜力良好。  相似文献   

3.
辽东湾盆地南部下第三系构造岩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东湾盆地由辽西凹陷、辽西低凸起、辽中凹陷、辽东凸起、辽东凹陷五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其下第三系地层包括东上段、东下段、沙一、沙二、沙三与沙四段,发育有九种沉积相、三大沉积体系,根据沉积与构造的配置关系,该区构造岩相带可以划分为五种构造岩相带,如低凸起滨浅湖滩坝型构造岩相带,陡岸半深湖近学水下扇构造岩相带等.构造对沉积的控制规律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同生断层两侧发育不同的沉积相类型,构造运动的强弱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分布,不同的构造演化史控制着沉积充填史。受构造岩相双重控制,辽中凹陷的洼中断隆带与坡上断隆带为该区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性剖面与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的油气前景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结果证实,乌什凹陷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3套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烃源岩热演化史及地面油苗显示证实本区有油气运移聚集的条件和历史。地震资料显示喜马拉雅晚期运动导致与逆冲断层伴生的挤压构造十分发育,以挤压背斜为主体的构造构成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温宿凸起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塔北隆起连为一体,是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占凸起,古近纪卡拉玉尔滚大型走滑断层将其与塔北隆起分开。温宿凸起被乌什和阿瓦提两个已证实被具有生烃能力的生烃凹陷所挟持,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同时存在碳酸盐岩和砂岩两类多个勘探目的层。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无疑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良好前景的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性剖面与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的油气前景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结果证实,乌什凹陷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3套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烃源岩热演化史及地面油苗显示证实本区有油气运移聚集的条件和历史.地震资料显示喜马拉雅晚期运动导致与逆冲断层伴生的挤压构造十分发育,以挤压背斜为主体的构造构成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温宿凸起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塔北隆起连为一体,是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近纪卡拉玉尔滚大型走滑断层将其与塔北隆起分开.温宿凸起被乌什和阿瓦提两个已证实被具有生烃能力的生烃凹陷所挟持,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同时存在碳酸盐岩和砂岩两类多个勘探目的层.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无疑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良好前景的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泌阳断陷湖盆的构造演化 ,以及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及沉积、沉降中心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并利用凹陷中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变化特征来确定边界断裂的活动时间 ,恢复湖盆的演化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 :燕山运动的拉分作用、燕山运动之后的盆地边界断裂活动及喜山运动后的拗陷沉积作用形成了本区 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层序 ;除了盆地形成、沉积充填序列受构造活动控制外 ,沉积层序的发育也受控于断层幕式活动引起的可容空间及沉积物供给变化的控制 .另外 ,对核二段沉积时期沉积、沉降中心研究可知 ,该时期凹陷内构造格局一直发生变化 ,至核二段一砂组沉积时期 ,两边界断层的活动都大大减弱或基本停止 ,凹陷内沉积格局稳定 ,沉降、沉积中心基本统一 ,断陷盆地真正进入萎缩阶段  相似文献   

7.
系统分析了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尔凹陷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构造层关系及断裂运动学特征,将贝尔凹陷发育的断层划分为上部断层系、下部断层系和长期发育的断层系断裂3种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贝尔凹陷早期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时期的伸展变形控制断陷盆地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演化过程,伊敏组时期的走滑变形主要形成一系列断裂密集带,同时形成大量次级盖层断层,青元岗组时期的反转构造变形形成了断层型构造反转和局部的背斜型构造反转。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层的斜坡带和由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控制着贝尔凹陷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骅拗陷孔店凸起及其周边区域地震剖面的分析,获得对孔店凸起构造格架特征和上覆地层特征的认识,从而探讨孔店凸起的构造演化史,将孔店凸起沉降曲线和基底沉降曲线、拉张量和拉张率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孔店凸起的形态特征及其周边的构造格架,探讨孔店凸起发展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孔店凸起经历了隆升—沉降—再次隆升—再次沉降4个阶段:孔一下亚段沉积期开始孕育,形成低凸起,到孔一上亚段沉积期发生较大规模的隆升,经历了沙河街期短暂的沉降之后,在东营期孔店凸起再次发生隆升,新近纪以来,孔店凸起随着基底沉降再次进入沉降阶段.初步确认孔店凸起的形成与演化是沧东断层和徐西断层伸展运动和走滑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与主干断层(沧东断层)产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成藏条件优越,具备大面积含油特征,该区勘探程度低,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玛东斜坡油藏富集规律,进一步深化该区油气勘探,综合运用钻井、岩芯、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古地貌恢复、沉积相刻画及含砾中-粗砂岩储层预测等技术,对达巴松扇北翼DA13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特征、主控因素及勘探领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为断层岩性油藏,主要受大型宽缓平台区、坡折、前缘有利相带及断裂共同控制,具有“构造控聚、坡折控砂、断层-岩性控藏”的成藏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成藏条件,明确了达巴松扇南翼与北翼具有类似的成藏背景与条件,通过单井相与地震相分析,指出了达巴松扇南翼坡下前缘有利相带广泛发育且发育多个断层-岩性圈闭,勘探潜力巨大,是下一步拓展玛东斜坡百口泉组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相似文献   

10.
渤中凹陷古近纪受近南北向拉张应力影响,形成了近EW向和NW向为主的不同级别同沉积断裂,分别控制了凹陷和洼陷的结构形态。依据古近系不同层段的地层厚度变化,以同沉积断裂、凸起或长期发育的水下隆起为边界,可将渤中凹陷划分为东北洼陷、东南洼陷、西北洼陷和西南洼陷共计4个洼陷,构造陡坡带、沉降缓坡带、低隆起带在不同洼陷发育的程度和空间配置各不相同。井震结合的沉积相分析表明,古近纪各洼陷的毗邻凸起的陡坡带多发育短距离进积的扇三角洲,缓坡带多发育较长距离进积的辫状河三角洲,低隆起带往往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沙三段、东三段强烈断馅期和沙一段半咸水期是渤中凹陷烃源岩的主要发育期。经恢复烃源岩地球化学相关参数后,利用Petrol Mod软件,模拟计算各洼陷的生烃量和排烃量,结果显示:垂向上沙三段形成的资源量最大、其次为东三段和沙一二段;平面上东北洼陷资源量最为丰富,随后是西南洼陷、东南洼陷、西北洼陷。目前发现的油藏油气几乎均源于沙河街组,断层是油气运移到浅层的主要运移通道。在断层输导体系控制下,明确了不同洼陷的主要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渤中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不清,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亟待开展与油气分布密切相关的优势通道的研究。根据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压优势和流向优势4种优势通道的基本模式,采用单因素叠加和多信息叠合两种方法,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优势通道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出分别自凹陷中心向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和渤东低凸起北侧的4个优势通道方向。结合烃源岩展布及油气藏特征,总结出两种有利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分别为沙河街组自生自储和优势通道输导-盖层完整的圈闭聚集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多种优势通道共存,且储集砂体发育,圈闭类型多样,将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区带内盖层完整的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良里塔格组层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隆起带由多级次级构造带组成的大型台背斜构造.奥陶纪海平面多次升降以及晚奥陶世末期抬升剥蚀的作用,使良里塔格组成为该地区沉积范围最为广泛的地层.在对该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良里塔格组识别出SQ1和SQ2层序.以体系域为单位,结合多种地质因素和条件,编制良里塔格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沉积相带和古地理演化与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从塔中中央隆起向北斜坡和南斜坡依次发育碳酸盐陆棚—棚缘—斜坡—混积陆棚—半深海的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断裂系统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复杂的断裂系统一直是制约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内断裂体系 的期次、组合方式、成因及演化的系统分析,认为凹陷东区的演化经历了3 个阶段、形成3 套断裂系统:即古新 世-早始新世的弱裂陷、始新世中晚期的强裂陷以及渐新世的走滑弱伸展3 个阶段。3 套断裂系统:断开长流 组-流三段(T100-T86)的早期断裂体系、断开流二段-涠洲组(T83-T60)的晚期断裂体系以及断开整个古近系地层 的(T100-T60)继承性断裂体系,并识别出伸展构造、走滑及反转等构造样式。同时分析了断裂体系对烃源岩的展布、 沉积体系的充填演化、圈闭的形成、分布以及油气的运聚等方面的控制作用,从各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上分析认为中 央隆起带和北部掀斜断块是有利的勘探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优选与地质研究等具有一 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裂的控洼机制,分析洼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建立洼陷的演化模式,进而优选有利烃灶的发育位置。依据控洼断裂活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4期构造运动:伸展主控期、伸展-走滑分异期、走滑-伸展联控期、走滑强拉期。不同期次的断裂活动导致洼陷结构的改变,使沉降中心不断迁移: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中东部多沉降中心、沙三段沉积时期西南部沉降中心、东营组沉积时期南部沉降中心,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围绕走滑带往复迁移。中南次洼作为古近纪庙西南洼的继承性沉降中心,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保存,为研究区主烃灶发育区。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石油运聚效率定量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阳坳陷17个高勘探程度油气成藏体系为研究子集,分别应用生烃潜力法和发现过程模型法计算了各成藏体系的生烃量和资源量,求取了石油运聚效率的分布范围为4%~14%,不同成藏体系的石油运聚效率有较大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石油运聚效率与地质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石油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是排烃强度、油气运聚范围、构造变动次数、目的层倾角、断层密度等.车镇凹陷北是济阳坳陷低勘探程度成藏体系中远景资源量最大的成藏体系,应作为下步挖潜勘探的重点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发现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存在差异:①两个地区都发育沙三段主力烃源岩,但下辽河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还发育沙四段主力烃源岩;②辽东湾断陷储集层成因类型较单一,下辽河坳陷多样化;③与下辽河坳陷相比,辽东湾砂体不发育,断层少,输导条件欠佳;④辽东湾已发现的圈闭类型较单一,以构造圈闭为主,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而下辽河坳陷内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⑤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都具备良好的区域盖层条件和保存条件;⑥辽东湾断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东营组,而下辽河坳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⑦辽东湾断陷现今找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主断棱带上,而下辽河坳陷在斜坡带、陡坡带及深陷区均有大型油气田发现,具有“整凹含油”的特点.以上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预测辽东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安达曼海陆续发现一系列油气田和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因此安达曼海成为东南亚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丹老盆地属于安达曼海的一个次级盆地,其构造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整体研究程度较低。为指导丹老盆地油气勘探,本文从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出发,系统研究了该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并与北苏门答腊盆地进行比较,建立了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认为:(1)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前裂谷期、断陷期、裂陷期和弧后走滑拉分期4个时期;(2)丹老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也拉组海相页岩,拉廊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盆地可能的成藏模式为(1)下生-上储-背斜式;(2)下生-上储-断块式;(3)下生-上储-生物礁滩体;(3)盆地南部的中深层层系以及碳酸盐岩建隆是丹老盆地未来寻找油气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凹陷形成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平面走向,结合倾角和断距变化,将新野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空间上认为,新野断层是由多个等倾角面构成的复杂曲面,通过两个垂向轴面和4个横向轴面,将新野断层断面分为11个等倾角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复原结果对比,认为新野断层西段、东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段形成于始新世大仓房期并逐渐与西段、东段硬连接形成一条断层;断层及其上盘地层旋转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断层反转强度自西向东亦逐渐变大。新野断层西段为"座椅式"正断层,中段由"转折式"正断层转"犁式"正断层,东段为"犁式"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沉降和断面形态差异是南阳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中部。在该凹陷内发育了 10 0 0 0余米厚的新生代地层。从构造背景、层序地层格架、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油气的运移及聚集等各个方面对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 ,特别是平湖组和花港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的区域地质背景有利于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演化和保存。含油气系统的诸要素及诸地质作用具有非常理想的时空配置关系。在西湖凹陷内所识别出的四类含油气系统中 ,平湖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和花港组古生新储含油气系统最为重要。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应坚持以平湖组含油气系统为主 ,其次是花港组含油气系统 ,兼探中新世、上新世含油气系统 ,准备深探古新统下始新统新生古储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