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程进展时间与胎头进展角(AOP)、胎头下降距离(HP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收的足月妊娠产妇117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宫口开全时均行超声检查。对比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AOP、HPD,分析AOP、HPD预测分娩方式效能。按照AOP、HPD中位数分组,对比组间经阴道分娩率、分娩时长,分析分娩时间与AOP、HPD相关性。结果经阴道分娩产妇HPD少于未阴道分娩产妇,AOP高于未阴道分娩产妇(P<0.05);AOP≤135°产妇分娩时间长于AOP>135°产妇,经阴道分娩率低于AOP>135°产妇(P<0.05);HPD≤4.0cm产妇分娩时间短于HPD>4.0cm产妇,经阴道分娩率高于HPD>4.0cm产妇(P<0.05);经Pearson分析,AOP与产程时间呈负相关,HPD与产程时间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AOP、HPD联合预测足月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均高于单一指标(P<0.05);HPD、AOP高水平产妇发生未阴道分娩的危险度为低水平的2.242倍、0.628倍(P<0.05)。结论AOP、HPD可作为临床足月产妇分娩方式选择予以指导,并能辅助评估分娩时长,有利于增强母婴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1 913例初产妇产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初产妇第一产程产程曲线特征。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的1 913例单胎、足月、头先露初产妇,其中自然临产产妇1 523例为自然临产组,应用静滴缩宫素计划分娩产妇390例为缩宫素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记录2组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体质量、身高、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第一产程宫口扩张程度及持续时间,并计算宫口扩张每进展1 cm所经历的时间等资料。结果自然临产组分娩时孕周为(39.6 ±0.9)周,缩宫素组分娩时孕周为(39.9±1.1)周,2组产妇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分娩时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新生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程曲线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在宫口开大5 cm后,2组产程的进展均呈现加速趋势。自然临产组宫口开大3~4、4~5、5~6、7~8 cm所持续的时间均长于缩宫素组(P < 0.05~P < 0.01),2组宫口开大6~7、8~9、9~10 cm所持续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iedman产程图和新产程标准均不能很好描述国内人群产程特征,应进一步收集国内产妇产程数据,绘制合适的产程图指导产程处理。  相似文献   

3.
对分娩进入活跃早期的初产妇随机抽样测定胎头下降程度82例,分成四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头高阴道分娩组(A组)40例,头低阴道分娩组(B组)22例,头高剖宫产组(C1组)11例,头低剖宫产组(C2组)9例。结果表明:A、B组间活跃期(P<0.01),第二产程(P<0.05),A、C1组间胎儿体重(P<0.01),B、C2组间胎儿体重(P<0.05)等,均存在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作认为应根据抬头下降的程度观察产程,并根据不同的临床特点进行转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全产程应用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全产程应用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及母儿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单胎正常临产,无妊娠合并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100例。分为两组:A组(50例):潜伏期组,宫口扩张1~2.5 cm;B组(50例):活跃期组,宫口扩张3~5 cm。实施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另选同期未施行分娩镇痛的5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C组)。观察3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催产素使用情况。结果 (1)产程时间及催产素使用情况比较,虽A组催产素使用率比C组增多,但A组的潜伏期、活跃期与C组相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娩方式比较,A组及B组阴道分娩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剖宫产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产程实施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可缩短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对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无影响,有利于阴道分娩,对母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腹部超声联合会阴超声对测量产程进展度数、胎头下降距离评估产程进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于2018年2月—2018年6月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待产的200例初产妇进行观察,按入院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100例)初产妇实施阴检联合超声检验,实验组(100例)产妇实施经腹部联合会阴超声测量检查,观察两组初产妇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初产妇之间对比的产妇依从性、检查次数、产程进展角、大脑中线角、难产预测准确性及产褥病发生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待产产妇实施经腹部联合会阴超声测量产程进展度数、胎头下降距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准确评估产程进展,为分娩方式的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胎膜破裂的时间对产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经阴道分娩的300例初产妇,分别依照自然破膜,活跃期人工破膜,潜伏期人工破膜,分为3组,比较3组间产程的进展情况及新生儿的情况。结果:3组的活跃期时间自然破膜为(2.56士1.35)h,活跃期人工破膜为(3.01±1.26)h,潜伏期人工破膜为(2.68±1.14)h,总的产程时间依次是(7.23±3.06)h,(8.16±2.35)h.(10.01±2.36)h。3组活跃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妇在潜伏期破膜与在宫口接近开全的活跃期破膜对产程的影响都不大,所以无指征时尽量不进行常规破膜,而要等待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rai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TOLAC)的产程特点,为临床安全管理其产程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自然临产的246例足月TOLAC孕妇,以及同时期340例自然临产、阴道分娩足月初产妇(SVB组)的临床资料。研究TOLAC的产程特点,以及前次剖宫产时机、既往阴道分娩史、妊娠间隔(1.5~3年、>3年)等对TOLAC产程的影响。结果 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成功率90.2%。伴有阴道分娩史的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产妇的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间较无阴道分娩史的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wTOLAC)缩短(P<0.05)。前次妊娠临产前和临产后行剖宫产的两组,以及妊娠间隔处于1.5~3年和>3年的两组的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间均无明显差异。wTOLAC组与SVB组比较,两组的产前体质指数、分娩孕周、产程中干预措施、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输血治疗率、妊娠合并症发生率、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产钳助产率均无明显差异。wTOLAC组的年龄、孕前体质指数、新生儿体重较SVB组大(P<0.05),分娩镇痛率较低(P<0.000 1)。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上述4个指标的组间差异:两组的产程进展模式类似,第一、总产程时限无明显差异,但第一产程宫口扩张2 cm后,尤其是宫口扩张6 cm后,wTOLAC组产程进展较快(P<0.01);wTOLAC组的第二产程短于SVB组(P<0.001),wTOLAC组内行分娩镇痛的第二产程亦短于SVB组内行分娩镇痛的(P<0.001);wTOLAC组内行分娩镇痛的第二产程和总产程长于未行分娩镇痛者(P<0.05)。结论 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的产程模式与初产妇类似,宫口扩张6 cm后产程进展较快,且整个产程进展较初产妇稍快,分娩镇痛会延长产程。前次剖宫产时机和妊娠间隔对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产程的影响较小,既往阴道分娩史是促进TOLAC产程进展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静脉注射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0例阴道试产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于宫口开大3cm时静脉缓慢注射山莨菪碱10mg,对照组不给药,观察两组产程进展、第一、第二产程时间,以及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产后出血量等。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缩短(P〈0.05),同时其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五明显差异(P〉0.05)。结论:产程中静脉注射山莨菪碱缩短了产程,降低了因产程延长对母儿引起的不良影响,且安全、经济、方便、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直后位难产的产程特点,以便加强对此类型头位难产的重视,及早正确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试产及母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5年内(1996年1月至2000年1月)发生的35例胎头高直后位难产的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胎头高直后位难产多发生在产程进行中,发生率为0.7%-1.6%。当产程发动后胎头不能衔接,形成高直后位,儿头高悬,总产程延长,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产力异常等,均可导致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子宫先兆破裂、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等。结论 高直后位不能经阴道分娩,均需剖宫产术进行分娩。所以早期发展,及时处理,可避免不必要的试产,减少母婴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142例初产妇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产妇(n=71)接受常规助产,实验组产妇(n=71)接受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助产。对比分析2组产妇产程时间和阴道试产成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第一产程为(10.65±2.53)h,第二产程为(31.25±7.45)min,第三产程为(6.58±1.76)min,总产程为(11.13±2.68)h。实验组第一产程为(7.78±1.86)h,第二产程为(30.57±7.32)min,第三产程为(6.40±1.81)min,总产程为(8.22±1.95)h。实验组第一产程时间和总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阴道试产成功率为67.61%,实验组阴道试产成功率为87.32%。实验组自然分娩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分娩时应用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助产有助于促进产程,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剂量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对低宫颈评分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崇州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4~10月年龄为21~36岁的低宫颈评分待产孕妇100例分为A(米索前列醇组,60例)、B(催产素组,40例)两组,采用SPSS 19.0分析,比较两组产妇引产效果、安全性以及新生儿情况、剖宫产率。结果 A组引产成功率(90.0%)明显高于B组(55.0%)(P〈0.01),A组用药到宫缩发动时间[(5.189±2.588)h]短于B组[(11.920±8.582)h](P〈0.01),A组第一产程[(6.361±2.494)h]短于B组[(11.920±8.582)h](P〈0.01),A组产后2 h出血量[(245.769±64.446)mL]低于B组[(295.950±72.249)mL](P〈0.01),A组剖宫产率(25.0%)低于B组(67.5%)(P〈0.01)。两组第二产程、活跃期停滞、羊水污染、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催产素引产,对于低宫颈评分患者采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引产方法安全有效,对控制剖宫产起到积极作用,而且未观察到额外的不良反应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不同分娩方式女性腹直肌超声特征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观察分析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腹直肌超声特征的影响。  方法  以2020年8月—2022年10月于诸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检查的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行腹直肌高频超声检查,统计研究对象腹直肌分离(DRA)发生率,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下DRA发生率、腹直肌厚度及腹直肌间距(IRD)差异,观察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  结果  产后6~8周,经阴道分娩组女性DRA总体发生率(62.12%,82/132)显著低于剖宫产组(82.35%,56/68),P<0.05,且脐上缘、脐下缘及脐上3 cm处DRA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女性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腹直肌厚度[(0.79±0.11)cm,(1.13±0.18)cm,(0.71±0.09)cm]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0.68±0.10)cm,(0.98±0.16)cm,(0.64±0.08)cm],均P<0.05,且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不同位置IRD数值均显著小于剖宫产组(均P<0.05)。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剖宫产女性产后早期DRA发生率较经阴道分娩女性更高,腹直肌厚度更小,IRD更大。DRA女性腹中线多表现增宽超声特征,腹直肌回声多表现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胸部X影像表现分级差异,探讨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根据胸部X线诊断及分级标准,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1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诊治证实的13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胸部X线表现,记录患儿胎龄、体重及分娩方式。  结果  不同分娩方式的NRDS患儿,剖宫产组胸部X影像分级Ⅱ级、Ⅳ级的人数较阴道分娩组明显增多,2种不同分娩方式患儿的胸部X线影像分级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剖宫产组NRDS患儿的胸部X线影像表现分级,较阴道分娩组的NRDS患儿程度更重。  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中,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更易患NRDS,剖宫产的NRDS患儿在影像表现分级上存在差异,剖宫产的NRDS患儿的影像分级较阴道分娩的程度更重,病情也更重,临床应重点关注剖宫产出生婴儿及早产儿患NRD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金敏丽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614-1616
目的通过对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合理选择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及经阴道分娩,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分娩结局,并比较疤痕子宫阴道试产成功产妇与随机选取的同期非疤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结果,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40例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为77.77%(28/36),再次剖宫产率为80.00%(112/140);再次剖宫产组出血量为(421.5±92.8)ml,明显多于阴道分娩组的(201.4±48.7)ml,产褥病率[16.96%(19/112)]及住院天数[(7.1±0.6)d]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的3.57%(1/28)、(3.9±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出血量、产褥病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住院天数等指标在28例疤痕子宫经阴道分娩成功者与同期随机选取的140例非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的选择,在严格掌握经阴道分娩指征且密切监测产程的前提下,经阴道分娩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王春秀 《中外医疗》2010,29(13):1-3
目的探讨2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8例产妇,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26例)和经阴道顺产组(32例)。分别于产后6~8周行问卷调查,采用女性尿失禁症状、子宫脱垂发生情况调查问卷,同时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以及会阴超声检查,比较2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及膀胱颈移动度情况,并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进行评价盆底肌力。结果产后6~8周时,SUI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为3.85%(1/26),顺产组18.75%(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为19.23%(5/26),较顺产组的46.88%(15/3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超声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膀胱颈角度(80.32±8.06)°与顺产组(94.11±12.73)°比较,及膀胱颈旋转角度(16.72±7.19)°与(26.63±1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检测法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分别为≤3分19.2%(5/26),≥4分80.8%(21/26);阴道分娩组≤3分50%(16/32),≥4分50%(16/32)。2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维度干预对初产妇分娩质量和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除常规产科护理外给予多维度干预。分别记录两组初产妇的分娩方式、分娩时间,分娩后使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果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干预组躯体功能[(46.23±26.36)分比(41.53±23.07)分]、躯体健康所致角色限制[(58.14±25.36)分比(53.73±24.47)分]、躯体疼痛[(88.23±15.35)分比(84.23±25.14)分]、总体健康感[(48.23±25.16)分比(34.23±27.37)分]、生命力[(66.23±27.26)分比(46.23±21.07)]、社交能力[(79.23±25.46)分比(66.23±27.27)分]、情感问题所致角色限制[(76.23±29.36)分比(74.29±31.37)分]、心理健康[(78.29±27.36)分比(63.28±24.37)分1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0%比46.0%,P〈0.05);干预组分娩时间短于对照组[(9.26±2.45)h比(15.54±3.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维度干预对于降低剖宫产率效果显著,能够减少分娩时间并且改善产妇的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查经产孕妇超重和肥胖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入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经产妇共576例,其中早孕期超重和肥胖即体重指数BMI为25~29.9的孕妇有184例,分娩时超重和肥胖BMI≥30有152例,观察超重和肥胖与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早孕期超重和肥胖经产妇平均总产程时间为(14.7±2.6)h,宫口扩张速度(0.68±0.14)cm/h;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31.5%,35.9%,19.6%和6.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P〈0.05)。产前超重和肥胖经产妇平均总产程时间为(15.3±2.1)h,宫口扩张速度(0.79±0.12)cm/h;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8.9%,38.8%,25.0%和6.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P〈0.05)。早孕期超重和肥胖经产妇孕期体重增加≥20 kg者,产程时长为(15.3±2.1)h,而体重增加〈20 kg者总产程时长为(14.2±2.4)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孕妇体重增加≥20 kg者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46.9%,53.1%和29.7%,与体重增加〈20 kg的经产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P〈0.05)。结论孕期超重和肥胖导致宫口扩张减缓、产程异常和手术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许广慧 《当代医学》2014,(36):69-70
目的探讨临产后胎心监护异常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以降低胎心监护异常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方法选取472例胎心监护异常的患者,分为2组:经阴道试产组(n=226),直接剖宫产组(n=246),比较2组孕妇试产成功率及围生儿情况。结果经阴道分娩组(自然分娩+产钳助产)与剖宫产组(直接+中转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羊水过少、脐带异常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新生儿窒息=0.48,χ^2羊水过少=0.81,χ^2脐带异常=2.26);2组比较羊水Ⅱ°-Ⅲ°污染,直接剖宫产组显著多于阴道试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8,P〈0.01)。结论胎心监护异常伴羊水清-Ⅰ°污染、羊水过少、脐带异常等在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选择及妊娠的结局。方法 随机于该院选取20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产妇,比较经阴道分娩及再次剖宫产的情况。结果 再次剖宫产组(RCS)娩出时间(12.6±2.3)s、产时出血量(391.6±31.2)mL,均高于首次剖宫产者(PCS)(5.4±1.6s,241.5±1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试产及再次剖宫产的新生儿状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者应合理选择行阴道分娩,以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