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缺失华法林相关基因型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基于贝叶斯法的Warfarin Dose Calculator(WDC)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法(MLR)的Warfarin Dosing、IWPC华法林剂量计算器等三种华法林剂量预测辅助工具的预测性能,为无条件进行华法林相关基因型检测地区的患者使用华法林提供准确、适于临床推广的预测工具。方法:计算三种预测工具的平均预测误差(MPE)、均方根误差(RMSE)和预测误差在实际维持剂量±20%范围内的患者百分比,比较它们的华法林剂量预测性能。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结果:WDC的Posteriori模块的MPE和RMSE最低且预测误差在实际维持剂量±20%范围内的患者百分比最高,此外WDC的Priori和Posteriori模块的预测精确度显著高于Warfarin Dosing和IWPC华法林剂量计算器(P<0.05)。结论:临床常用的三种华法林剂量预测辅助工具中,基于贝叶斯法的Warfarin Dose Calculator可能更适合于无条件进行华法林相关基因型检测地区患者的华法林剂量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验证并比较12个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及目前国内常用固定剂量给药方案(2.5 mg/d)对本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预测准确性。方法 收集已达华法林稳定剂量的804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完整临床资料,采集每位患者外周血 2 mL,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其VKORC1-1639G>A和CYP2C9*3基因型。Pubmed检索出符合筛选条件的12个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采用绝对误差均值(MAE)和预测百分比两个指标评价并比较各模型预测准确性。结果 共有9个预测模型及固定剂量方案计算的MAE小于±1.0 mg/d,其中MAE最低的三个模型分别为Gage、Wen和Ohno。共有8个模型及固定剂量方案计算理想预测百分比大于40%,其中理想预测百分比最高的三个模型分别为Wen、Huang和Gage。敏感性分析表明预测模型对中剂量(稳定剂量>1.88,且<4.38 mg/d)和高剂量(稳定剂量≥4.38 mg/d)患者预测准确性较好,但对低剂量患者(稳定剂量≤1.88 mg/d)预测较差;固定剂量方案对高、低剂量患者预测准确性均为0。结论 基因导向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可以较好预测大部分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华法林初始剂量在房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探讨其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某医院服用华法林的住院房颤患者按初始剂量分为超低剂量组(1.25~1.875 mg)和低剂量组(2.5~3.0 mg),比较两组患者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的出血危险因素。结果: 超低剂量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与低剂量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前者首次达到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时间较后者显著延长(P<0.05),同时INR低于目标范围的比例显著增加且INR的控制率显著降低(P<0.001)。年龄>65岁,肝功能不全,出血体质,卒中史,联用胺碘酮会显著增加华法林的出血风险(OR>1且P<0.05)。结论: 房颤患者应用超低初始剂量华法林抗凝的出血风险与低初始剂量相当但血栓风险增加;对于联用胺碘酮的患者,应加强出血风险的监护。  相似文献   

4.
胡静  朱君荣  于锋 《金属学报》2015,20(3):296-303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华法林剂量预测公式对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95-2013)、Pubmed(1995-2013)、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1995-201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95-201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5-2013)和万方数据库,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并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采用Review Mananger 5.1 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前瞻性研究(3 238 患者)。其中英文5篇,中文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1)华法林剂量预测公式可以减少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RR=0.56,95%CI(0.44,0.77),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可靠。(2)到达稳定剂量时间:有5篇研究做出评价,但是存在异质性(P<0.00001,I2=97%)。进行敏感性分析去掉2篇低质量研究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SMD=-0.97,95%CI(-4.36,3.68),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调整剂量比较:实验组要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74,95%CI(-1.23,-0.26),P=0.003]。结论: 华法林剂量预测公式能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并且能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李琳  张炜  沈陈林  张平  黄晓晖 《金属学报》2015,20(5):486-492
目的: 考察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用肠吸收变化情况。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分肠段单向肠灌流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阿司匹林、华法林对映体的浓度,分别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定量比较单用组、联用组和诱导组中阿司匹林、S-和R-华法林的肠吸收差异。结果: 与单用华法林组相比,合用阿司匹林组中S-和R-华法林的吸收无明显变化(P>0.05),阿司匹林诱导组中S-和R-华法林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的吸收显著降低(P<0.05);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合用华法林组和华法林诱导组中阿司匹林在各肠段的吸收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对华法林对映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的吸收有抑制作用,且不存在立体选择性,而华法林对阿司匹林的吸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2003 年1 月至2004 年1 月入院的TIA 病人, 适合抗凝治疗者, 按Roberts 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指南用药, 对照组为2002 年1 月至2003 年1 月住院的TIA 病人, 并剔除用肝素治疗的病人。 结果 华法林组10 d 内无脑卒中发生, 仅有4 人次再次TIA, 未发现有出血者;对照组10 d 内脑梗死6 例, 再次TIA 12 人次, 华法林组于TIA 发作后10 d 内发生脑梗死及再次TIA较对照组低(P <0.05)。 结论 按Roberts 华法林负荷量指南抗凝治疗TIA 优于非抗凝治疗, 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谭丹  颜晗  罗芝英  刘荣  张伟  刘昭前  李曦 《金属学报》2015,20(12):1434-1440
华法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因此极易发生不良反应。构建基因导向的华法林个体化用预测模型被认为是实现华法林个体化用药、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一种可行的方法。然而,目前不管是模型建立的方法还是模型的临床意义均存在广泛争议。本文综述了国际上用于建立华法林个体化用药预测模型的两类方法,对比了它们的优缺点;探讨了预测模型临床意义存在争议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今后针对华法林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贠文博  蒋朋利  吴晶  孙鹤 《金属学报》2013,18(11):1251-1259
目的: 基于FDA自发呈报系统/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数据库评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关联使用同华法林治疗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 去掉重复报告后,依据用药情况,把不良反应报告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华法林治疗组和对照组,依据《国际医学用语辞典》定义出血有关的不良反应。采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不良反应风险比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与华法林用药情况下患者发生出血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关联使用的出血率为 20.80%,发生率最高的为胃肠系统出血(8.23%),华法林治疗的出血率为 22.30%,发生率最高的为胃肠系统出血(7.81%)。两种治疗发生的神经系统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用药情况下患者出血率随着年龄段的升高而升高。结论: 依据FDA不良反应数据库分析得出,华法林治疗导致的出血率(22.30%)高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关联使用(20.80%)(P<0.05),且两种用药情况下,患者发生的出血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腐蚀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是管道完整性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开展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没有分析软件的情况,本文以灰色理论GM(1,1)模型为基础,利用VB编写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程序。输入原始腐蚀值可得到预测值、精度检验等级等数据;输入任意两个年份的腐蚀测量数据,得到平均腐蚀速率。程序界面整洁,操作方便,是进行腐蚀管道剩余寿命预测分析的有效工具,为管道腐蚀检测周期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变形温度250~400 ℃和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铸态AZ80镁合金的热压缩试验数据,建立了基于应力位错关系和动态再结晶动力学的物理基本构模型以及前馈反向传播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来预测AZ80镁合金的热变形行为。采用相关系数(R)、平均绝对相对误差(AARE)、相对误差(RE)3种统计学指标来验证2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2种模型均可以准确预测AZ80镁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其中,ANN模型预测的应力值与实验数据更为吻合,其R和AARE分别为0.9991和2.02%,而物理基本构模型预测的R和AARE分别为0.9936和4.52%。ANN模型较好的预测能力归功于它擅长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物理基本构模型的预测能力是基于模型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模型参数的确定充分考虑了热变形过程中的加工硬化(WH)、动态回复(DRV)和动态再结晶(DRX)的热动力学机制。最后,对这2种本构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11.
《塑性工程学报》2015,(4):146-150
成形极限图中FLD0(平面应变处的主应变)的准确性关系到汽车零件CAE仿真分析和安全裕度判定的精度。文章针对15种不同性能的6016汽车铝板,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材料厚度、屈强比、延伸率、n值和r值等对6016汽车铝板FLD0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6016汽车铝板FLD0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对第3代先进高强钢QP980和QP1180材料的4种强化模型参数进行了分析,基于特征帽型零件比较了模型的回弹预测精度,然后采用最优模型在某车型A柱零件上开展回弹分析并进行实际零件预测结果验证。研究结果表明:QP980和QP1180均表现出一定的包申格效应; Chaboche、NSK Swift和Y-U模型均能描述材料的包申格效应,但Y-U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等向强化模型Swift不能描述包申格效应;比较4种模型对帽型零件的回弹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可知,Y-U模型预测精度最高;比较Y-U模型在A柱零件关键截面上回弹预测与试验结果可知,轮廓重合性较好,并在一些关键点进行比较,计算与实测误差较小,说明Y-U模型对该零件回弹表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次回归分析的高钒高速钢滚动磨损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自制的滚动磨损试验机,测试了4种高钒高速钢的磨损性能,利用回归方法建立了磨损量关于循环次数和基体中碳含量的二元方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高速钢的磨损性能;预测结果揭示,基体中碳含量为0.48%~0.50%时,基体组织主要为低碳板条马氏体,硬度高且韧性较好,可以同时有效的抵御显微切削及疲劳磨损,磨损性能最佳.当基体中碳含量过低时,基体中出现大量硬度很低的铁素体相,显微切削为高速钢的主要磨损机制,而碳含量过高时,基体主要为韧性差的高碳马氏体,高速钢以疲劳磨损为主,二者均导致耐磨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镀锌钢板电阻点焊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用于家用轿车车身制造的镀锌钢板电阻点焊工艺,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正交组合的方法设计试验.试验将电阻点焊熔核形状参数和焊接接头抗剪强度作为考察指标,将焊接电流、电极压力、通电时间、预热电流四个参数,以及各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影响指标的考察因素,得到可预测熔核形状和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四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回归数学模型可实现焊接接头熔核成形及力学性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在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各参数及各交互作用对焊点质量的影响规律,从而可实现电阻点焊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泽泻调脂颗粒不同配伍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影响的实验数据,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进行再分析,定量评价其配伍规律,为优化组方提供参考。方法 泽泻调脂颗粒4个主要成分通过均匀设计,药效指标为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分析。结果 最终模型提示X1为主要起效成分,X3为拮抗组分,X2与X4单独量效关系不明确,疗效主要体现于交互作用上。综合以上3点,当X1、X2、X4取最大剂量,X3取最小剂量时,组方有最大药效。结论 采用NONMEM分析方法,可全面考虑各组分间交互作用及个体间和个体内误差等随机效应,提供的信息量更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正交组合的方法,对不锈钢焊管高速钨极氩弧焊不填充焊丝时外加横向磁场对焊接质量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将焊缝抗拉强度与焊缝成形系数(熔宽/熔深)作为影响焊缝质量的主要考察指标.以磁场强度、氩气流量作为因素,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正交设计了9组试验,根据回归设计理论,建立二元二次非线性回归方程并进行了剩余标准差计算.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能够实现对焊接接头抗拉强度与焊缝成形系数的有效预测.并绘制了其三维视图,在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磁场强度变化对焊缝质量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φ350 mm金刚石圆锯片锯切花岗岩的实验数据,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金刚石圆锯片锯切花岗岩的锯切功率预测模型。通过实验数据与模型预测数据比较,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法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的锯切功率与实验锯切功率相比,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仅为2.17%;影响圆锯片锯切功率的最主要因素为进给速度,其次为金刚石磨料的综合强度,最后为锯切深度。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ccurate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the punching/blanking process by the present authors and other researchers, important possibilities emerged to model and analyse the process in a research environment. However, Finite Element models are less well suited for use in a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o monitor the process in real time.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an analytical model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d to extract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measurements of force and displacement.In this article, first, two existing analytical models of blanking are compared. One model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pure shear and the other is a tension model. Secondly, an addition to the shear model is proposed, resulting in a new analytical model, which allows for the modelling of plastic bending during the process. Results of the new model are compared against experimental findings, and show good similarity for the materials tested.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ssumptions and the stress–strain systems inherent in the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