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兜铃的本草考证与原植物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兜铃的本草考证与原植物鉴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刘宝玲,王利生,朱延萍马兜铃为常用中药,具有清肺、止咳、平喘、清肠、消痔之功效。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痔疮肿痛等症。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马兜铃的原植物为马兜铃科北马兜铃(Ar...  相似文献   

2.
构树的本草考证及其药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构树的本草考证11 原植物构树在古籍中称“楮”,亦名毂(谷的异体字)。《山海经·西山经》:“鸟危之山其阳多磐石,其阴多檀楮。”郭璞注:“楮即毂木。”袁珂校注:“即构木。”许慎《说文》:“毂也。从木,者声。”《诗经·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毂,无啄我粟”此处毂即构树。《诗经·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毂。”《齐民要术》:“毂,楮也。”段成式《酉阳杂俎》:“构,楮也,田久废,必生构。”由此可见,楮即构,即今桑科植物构树Brossonetiapapyrifera(L.)V…  相似文献   

3.
付璐  彭华胜  袁媛  金艳 《中国药物警戒》2022,(4):369-371,375
目的 基于本草古籍对花椒进行毒性考证,从品种、产地、药性、炮制等角度探寻对花椒毒性的影响,为现代花椒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基于历代本草古籍梳理花椒的毒性记载,探寻花椒毒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古籍所载花椒可分为药用花椒与食用花椒2类,蜀椒、秦椒等药用花椒品种的毒性高于食用花椒.花椒属火、性热、气味辛烈,久食、多食会...  相似文献   

4.
黄芪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继  徐纪民  赵京春 《中国药师》1999,2(4):211-213
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为历代中医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另有一种红芪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它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原名“黄耆”,列为上品,后代诸家本草多有记载。1 黄芪的产地 黄芪产地最早记载于南北朝《名医别录》陶弘景谓:“生白水(今四川松潘或碧口附近)者冷,补……生蜀郡(今四川梓潼、平武、成都、雅安)白水、汉中(今陕西南郑)。  相似文献   

5.
凌霄花 ,原名“紫葳”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中品[1] ;属少常用中药 ,具有凉血、化瘀、祛风的功效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症瘕、产后乳肿、皮肤瘙痒、痤疮等病症[2 ] 。凌霄花来源清楚 ,正品为紫葳科 (Bignoniaceae)植物凌霄的干燥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将同属植物美凌霄作为凌霄花的来源之一予以收载。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内蒙、广西等省区曾以玄参科泡桐属植物白花泡桐Paulown iafortunei(Seem .)Hemsl.和毛泡桐P .tomentosa(Thunb .)Steu…  相似文献   

6.
石榴具有别名庞多繁杂,品种混乱,功效淆杂的情况,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对石榴的名称、品种,性能功效等进行初步的本草考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本溯源的作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明确与常山相似名称药材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方法 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常山、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海州常山及白常山等相似名称的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常山等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对名实不符的异物同名品,要根据它们本身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首先要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按照本来固有的药名和药性功能去应用,即“统一药名”的原则是“一物一名”,使其标准化,以避免因异物同名而造成的混淆错用.结论 常山、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海州常山及白常山属于不同的药物品种,为保证安全合理用药,在中医临床及中药材流通领域对此六种药材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其用,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益母草药材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对益母草进行名称、产地、植物形态、药性以及功效主治考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古本草记载的益母草品种混乱,包括细叶益母草、錾菜等益母草属植物以及夏至草、白龙穿彩等唇形科植物。结论:为临床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鱼腥草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手足口病毒(enterovirus type 71,EV71)、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柯萨奇病毒B3型(coxsackie virus type B3,CV-B3)、柯萨奇病毒B5型(coxsackie virus type B5,CV-B5)的活性。方法 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建立不同病毒感染模型,用鱼腥草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治疗,通过细胞融合病变观察法以及MTT比色法检测得到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此判定其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 体外抗病毒试验结果证明,鱼腥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对HSV-1、EV71抗病毒作用较强,对RSV、CV-B3、CV-B5的效果甚微或无明显作用。鱼腥草醇提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抗病毒活性相对较高;30%,50%,75%乙醇提取物以及水提醇沉处理沉淀物对HSV-1的TI值分别是81.68,67.23,41.91,32.61,均高于阳性对照阿昔洛韦TI值23.43,显示鱼腥草水醇提取物抗HSV-1的活性较强;75%,50%,30%乙醇提取物对EV71的TI值分别是19.58,20.13,18.84,效果较为显著。结论 研究证实鱼腥草提取物对HSV-1、EV71的抗病毒活性较高,可一定程度为临床应用鱼腥草治疗这2种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中药饮片紫苏子和钩藤中耐热菌数随加热时间增加的变化情况,为相关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增订草案)中的方法对2种饮片进行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然后测定不同沸水浴时间耐热菌数,分离鉴定存活的耐热菌,并进行灭活实验。结果 检验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通则1107(修订草案)。随着沸水浴时间的延长,耐热菌数量显著下降。鉴定结果显示耐热菌株均为芽孢杆菌属。结论 中药饮片存在一定的耐热菌污染,应建立合理的耐热菌质控标准,保障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Macleaya cordata (Willd.) (Papaveraceae) is used as an active component in the natural feed additive Sangrovit®. Sangrovit® contains mixture of the intact aerial parts and the fraction of quaternary benzo[c]phenanthridine alkaloids from M. cordata (FQBA). In a 90-day pilot toxicity trial, Sangrovit® and the FQBA were tested for safety. Male Wistar rats were fed for 90 days with 100, 7000 or 14000 mg of Sangrovit® or 600 mg of FQBA in 1 kg of feed. Body and organ weights, clinical chemistry and hematology markers, oxidative stress parameters,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ongue, liver, ileum, kidney and heart samples, and total cytochrome P450 in liver were monitored. The results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in any parameter between control and treated animals, except for the group treated with 14000 ppm Sangrovit® that resulted in elevation of reduced glutathione level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in liver.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常见的染病菌株,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耐药性逐年上升,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方案存在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或严重以及易产生耐药性的风险。相对于抗菌类药物的局限性,现代研究显示中药有良好的抗Hp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本文对中药抗HP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中药抗Hp的进一步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用数据识别虎杖饮片的真伪及评价其质量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虎杖饮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乙腈(A-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6 nm;流速1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 成功分离出虎杖饮片提取液中的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有效成分。结论 该方法稳定有效,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对虎杖饮片的数据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翠英  马骥  庞其昌  赵静  王琳  崔代军 《中国药房》2012,(43):4075-4077
目的:探讨光谱成像技术在中药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范围与优势。方法:采用电可控液晶滤光光谱成像装置,快速检测凌霄花、红花、合欢花、菊花和野菊花5种花类中药材的粉末:通过提取5种花类中药材的特征荧光光谱曲线,对不同种类的花类中药材粉末进行鉴别;系统光谱分辨率为5nm,光谱覆盖范围为400~650nm。结果:5种花类中药材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光谱曲线。结论:光谱成像技术可用于花类中药材的真伪鉴别,具有样品不需经任何前处理、操作简便、快速、无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壮药材滇桂艾纳香专属性检验方法。方法: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分子生物学及特征图谱等方法对滇桂艾纳香及其易混品种东风草和高艾纳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三者的根、茎、叶性状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滇桂艾纳香头状花序小(直径0.5~0.8 cm),东风草头状花序大(直径1.5~2 cm),高艾纳香头状花序具密集的长绒毛;三者的根、茎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基本相同,高艾纳香具基部膨大的非腺毛;薄层鉴别(1)中高艾纳香比滇桂艾纳香和东风草少1个斑点;薄层鉴别(2)中滇桂艾纳香比东风草和高艾纳香少1个特征斑点;ITS2序列N-J树聚类分析显示三者具有良好的单系性,三者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与滇桂艾纳香对照图谱相比,东风草平均相似度为0.962,高艾纳香平均相似度仅为0.789。结论:高艾纳香与滇桂艾纳香区别较大,不宜混用,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甄别;东风草与滇桂艾纳香在性状、显微、薄层、分子生物学、特征图谱等方面相似度较高,在对二者进行充分的药理活性以及临床试验等基础上,可考虑作为滇桂艾纳香的替代品使用,以缓解药用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严华  李韦  程显隆  魏锋  马双成 《中国药事》2018,32(4):463-468
目的:总结近年来蒲黄监督检验工作中发现的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为蒲黄药材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完善提供建议。方法:基于掺杂、增重、染色问题,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杂质检查、总灰分检查及金胺O染色检查方法,分析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现行标准在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试验结果可见掺杂、增重的样品必然伴随有染色问题,现行的质量标准在蒲黄掺杂、增重、染色方面有较为全面有效的检测手段,但在标准执行中常因问题错综复杂,而标准检验项目承接不明确,造成判定结论裁决困难的问题。建议细化蒲黄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蒲黄的质量标准,完善蒲黄质量标准,并建立蒲黄炮制品(包括炒蒲黄和蒲黄炭)的质量标准,以便更全面地控制蒲黄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50种中药甲醇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抗生物膜生成活性。方法 采取甲醇浸提的方法制备中药甲醇提取物,计算提取率;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600nm处的吸光度(A600)值测定各提取物(0.1、0.2、0.4、0.8、1.6、3.2mg·mL-1)作用16h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率;结晶紫染色法结合多功能酶标仪测定各提取物的抗生物膜活性。结果 苏木、白芍、侧柏叶等32种中药甲醇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效果明显,其中苏木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最大抑菌率达95.56%,起效质量浓度为0.1mg·mL-1;石菖蒲、大青叶、广藿香等20种中药甲醇提取物明显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生成,其中白芍的最大抑制率达96.78%。结论 夏枯草、野菊花、大青叶、赤芍、石菖蒲、地肤子、连翘、苏木、肉桂、女贞子、白芍、甘草、肉豆蔻、鸡血藤、乌药、莪术、侧柏叶17种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菌同时具有抑菌和抑制生物膜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赤芝道地药材形成进行本草考证和历史文献考实。方法 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现代研究,从基原、产地变迁、产地加工、质量评价等方面对赤芝道地药材形成进行考证。结果 古代赤芝以野生品为主,到南宋时期已有栽培品的记载,浙江、安徽及周边地区赤芝的栽培历史悠久,所产赤芝品质优良。结论 浙江、安徽为赤芝的道地产区,赤芝道地药材的形成与载培、采收、加工等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