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大庆长垣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其资源潜力大,扶余油层是下步重点勘探层位。依据烃源岩、运移通道和圈闭以及相互匹配关系,对扶余油层油藏进行精细评价。研究认为:长垣扶余油层三级构造对油气运聚具有诱导作用,北西向断裂带控制油气富集,河道砂体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储层,油气富集受油源、构造、断裂、河道砂体等要素的匹配关系控制;青一段油气通过输导断层下排至扶余油层,在势能和压力差的作用下,通过北西向张性断裂与河道砂体组成的复合输导系统进行侧向运移,并在侧向运移过程中遇到油气圈闭聚集成藏;依据各油气圈闭的富集程度,将长垣扶余油层划分为4类勘探潜力区块。  相似文献   

2.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及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系统查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详细研究其油气运移条件,并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垂向运移主要发生在上覆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内,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T2油源断层“倒灌”进入下伏扶余油层;侧向运移主要有3种类型:源内沿砂体向油源断层上升盘短距离侧向运移;近源沿构造轴向向继承性局部隆起带短距离侧向运移;远源沿砂体沟通的Ⅱ类断裂密集带向朝阳沟阶地长距离侧向运移。油源断层发育部位和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附近、构造轴向与断层走向近一致的鼻状构造为富油区带;因特征不同,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不是主要富油部位,而在朝阳沟阶地为有利储油构造。图8表3参21  相似文献   

3.
基于流体运动规律,建立了流体势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公式。按流体势能等值线形状将运载层内油气运移划分为汇聚流、发散流和平等流三种形式;相应地划分出取和敛型、发散型和平等型三种供油气单元。据此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中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各地质时期油气势能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布,并结合构造发育情况、储集层沉积和物性条件、盖层条件等因素,划分了供油单元。结果认为:榆树林、宋芳屯和 肇州地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升平、宋站地区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朝长地区是较差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4.
盆地模拟技术方法在松辽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希源 《石油学报》1995,16(3):22-29
应用地质、测井、地震资料三维数据体,采用空间网格化和热指标反演拟合等技术,恢复地史和热史.模拟出松辽盆地有三个古热流高峰期;建立超压模型,摸拟青-段向下排烃史,定量计算出青一段靠超压向下排液深度达500m左右;引入流体势概念,模拟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史,提出了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以垂向向下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二次运移特点.  相似文献   

5.
安达凹陷毗邻松辽盆地北部的三肇凹陷,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近年安达凹陷中浅层已经显示出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多年来,油源问题制约着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本文通过平衡剖面方法,开展安达凹陷与其南部三肇凹陷、北部黑鱼泡凹陷、西面大庆长垣、东面明水阶地等周边构造带演化关系的对比研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提出安达向斜在构造上是一个独立的凹陷,具备形成独立生烃灶的次级含油气系统。在此基础上,指出安达凹陷西部、北部构造带具有极大勘探潜力,其中断层-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勘探开发新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类型、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聚集动力、源储关系及成藏聚集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1)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具备全油气系统形成条件,油气资源充足、储集层类型多样、输导体系发育,形成以白垩系青山口组烃源岩为中心的全油气系统。(2)全油气系统内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在沉积体系、岩性组合及物性变化等方面存在关联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藏-致密油-页岩油有序共生的空间分布特征。(3)纵向上,源上常规油、源内页岩油/致密油、源下致密油有序共生;平面上,自盆地边缘向凹陷中心有序发育常规油-致密油-夹层型页岩油-页岩型页岩油。(4)构建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源上常规油浮力充注成藏、源内页岩油滞留聚集、源下致密油源储压差充注聚集3类成藏聚集模式。提出的松辽盆地北部全油气系统新认识,为松辽盆地油气资源的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将有助于松辽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和新层系新领域快速获得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的数字模拟技术正成为油气运移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对前人关于油气运移室内实验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大庆长垣西部外围地区为例,运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开展流体动力学研究。对大庆长垣西部外围地区各类输导体进行了定量表征,结合生、排烃研究成果,对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以黑帝庙油层为例阐述了油气运移路径及聚集范围,进一步指出了黑帝庙油层曾经遭受后期破坏作用。油气运聚模拟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8.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成藏系统的划分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油藏形成条件及其在时间上的匹配关系,利用油势场特征对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进行成藏系统的划分。目的对成藏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结果通过对主要评价参数划分等级与赋予权值,再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成藏系统综合评价权值法,将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划分为5个成藏系统。其中榆树林、升平为好的成藏系统,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区;宋芳屯、朝长和肇州为较好成藏系统,是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地区。结论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成藏系统的研究结果与该区目前的实际勘探成果是一致的。说明这种成藏系统的划分与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松辽盆地在大庆长垣黑帝庙油层取得了浅层气勘探的新突破,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气藏。为了认清该区浅层气成藏特征,通过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并结合组分同位素分析、浅层气成因类型划分图版研究,分析了大庆长垣浅层气藏形成条件、划分了气藏成藏组合、分析了浅层气的成因类型与气藏类型,总结了气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大庆长垣浅层气具有较好的形成条件,其环境条件、物质条件均较好;该区浅层气发育有下部、中部和上部3套含气组合,下部含气组合分布在嫩江组二段,为大庆长垣北部主要含气层;中部含气组合分布在嫩江组三段,为大庆长垣南部主要含气层;上部含气组合分布在嫩江组四段,含气程度一般。大庆长垣各地区浅层气成因不同,杏树岗地区与喇嘛甸地区为典型的原油伴生气,来自下伏油藏;葡南地区主要为原油菌解气,重烃组分混入油型气;敖南地区为原油菌解气与油型气的混合气。大庆长垣浅层气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气藏,浅层气成藏主要受原油及气源岩、构造与储层和断裂控制。   相似文献   

10.
南堡凹陷油气运移特征及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详细分析南堡凹陷油气运聚特征 ,划分出下第三系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区油气初次运移的排烃门限较深 ,处于成油门限之下的第一个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值骤减的深度即为本区油气大量初次运移的主排烃门限。对于二次运移 ,油源和正向构造带展布控制了油气侧向运移的区域指向 ;断裂活动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和纵向分布 ;供油断层的活动性与烃源层主排烃期的配合 ,是控制油气在各正向构造带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该区纵向上可划分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 :下部自源高压原生封闭—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常压半封闭—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常压次生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成藏系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为一多成藏系统盆地,同一含油气系统往往存在多个成藏系统。在克拉通区,轮南成藏系统实际上包括了3个成藏子系统,即奥陶系常压开放型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石炭系超压半封闭型成藏系统以及三叠—侏罗系常压开放型次生油藏成藏系统。塔中成藏系统可分为中央断垒带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和塔中北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后者又包括奥陶系垂向运移成藏系统与石炭系侧向运移成藏系统。库车前陆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北单斜带近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中部前陆逆冲带近源—自源超压—常压封闭—开放型成藏系统以及轮台凸起近源—远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3个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盆地形成过程和油气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相似性,认为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大,两盆地的油气勘探方法、理论等可以相互借鉴。指出,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应注重腹部古隆起、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油气并举及深部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油气柱的高度是决定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梳理全球各大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方面的相关资料,对发育有超高油气柱的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其油气供给能力、储盖组合特征以及油气运移方式等,综合分析了含油气盆地内超高油气柱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发育的具有超高油气柱的油气田以碳酸盐岩层系居多,约占78%,这是由于碳酸盐岩层系相对更易于发育巨厚叠置型的有利储集体,有利于形成超高油气柱。国外典型地区包括波斯湾、滨里海及西西伯利亚盆地等,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渤海湾及塔里木等盆地。②超高油气柱形成的有利条件包括充足的油气供给、纵向叠置发育的巨厚储层、广覆式发育的盖层、纵向网式输导体系、有利的运移条件以及良好的源储匹配关系等6个方面。③塔里木盆地深层也发现了许多超高油气柱,以富满油田为例,下寒武统烃源岩充足的油气供给、中上奥陶统巨厚的礁灰岩储层和致密的泥岩盖层,以及深大断裂等有利的运移条件,是该地区能够形成超高油气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相态类型、荧光及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研究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熟度、油气运移期次;通过有机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对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源及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有机包裹体中的生物标记物参数对SN地区的下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含氮化合物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从而为该区油气运聚提供了更直接的微观证据和研究手段。这一成功研究实例表明,随着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分析在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及其研究中的系统工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是作者倡仪建立的一门新学科,它的研究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以下子系统:①背景系统——即盆地是在何种构造背景下形成的;②演化和变形系统——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盆内变形;③沉积系统;④水动力系统;⑤热力系统;⑥油气系统;⑦改造系统——盆地演化中最后一次构造运动对盆地进行怎样的改造。最后,是对各子系统向着盆地演化中的成油过程所要求的环境和条件的统一和综合。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南部有机包裹体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泥岩裂隙方解石脉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为97.6℃、106℃、122.5℃、168.8℃四组,反映了四期以上微裂隙的排烃过程。断陷盆地储层中包裹体发育,以气相为主,十厘、伏龙泉断陷有一定量的石油包裹体,十屋断陷包裹体均一温度分70~80℃、90~110℃、120~140℃三组,反映了三期油气运聚过程。伏龙泉断陷与十屋断陷相似。柳条断陷以120~140℃为主,油气运聚期次少。包裹体的丰度、类型分布说明,十屋断陷油气运聚作用活跃,以侧向运移为主,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伏龙泉断陷次之,以垂向运移为主。其它断陷油气运聚作用相对较弱,以垂向运移为主,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东海西湖凹陷成藏流体历史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和储层烃类成藏化石记录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成藏流体历史,有关认识可为研究区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和勘探评价提供重要参数。生排烃史模拟和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表明,始新统平湖组烃源岩的生、排烃强度高,是西湖凹陷最重要的生排烃层系,其于早中新世进入成熟,于中中新世达到生排烃高峰,现今处于高成熟阶段;发生于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是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最重要的时期,是凹陷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储层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西湖凹陷平湖油气田存在着2期油气充注。其中第一期发生于中中新世,主要以液态烃充注于始新统平湖组中段、上段和渐新统花港组储层之中;第二期发生在中新世末-现今,主要表现为气态烃充注于始新统平湖组储层内。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排烃期次,在超压烃源岩排烃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时差建立的超压释放期次的研究方法,得到青山口组超压曾发生过3次释放,它们分别是嫩一段沉积末期,嫩四段沉积中后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目前正处于第4次演化过程中。经超压释放期与烃源岩生烃门限期的比较,认为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与大庆油田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等油气藏的圈闭形成期是同期的,这是大庆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盆地模拟是建立在油气地质的物理、化学原理上,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时空框架下的盆地结构、沉积充填和油气生排运聚的演化,从而给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TSM盆地模拟是在"3T-4S-4M"盆地研究工作程式指导下研发的在原型约束下的确定性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系统强调以盆地原型并列与迭加分析为先导,采用确定性的油气响应模拟模块,合理计算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运聚史等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的油气资源量和分布。通过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模拟应用,揭示了晚三叠世以来陆缘拗陷盆地原型到前渊盆地原型的环境变化,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特征和动态生排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纪拗陷原型沉降演化是导致不同段生排烃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晚侏罗世最终定型的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运聚,形成了孝泉-丰谷、安县-鸭子河-大邑2个有利的资源聚集区。模拟结果表达了盆地原型迭加的控烃、控藏过程;表明TSM盆地模拟可动态揭示"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油气演化过程,通过与已知的拟合,最终实现预测未知油气的功能,是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