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样中滥用药物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检测尿样中滥用药物的种类。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试剂盒和药毒物广筛鉴定检验A系统 (TOXI -LABASYSTEM )对药物滥用嫌疑者尿样进行分析。结果·· :试剂盒检测发现 ,21例中有甲基苯丙胺阳性6例、苯丙胺阳性5例、甲基苯丙胺和苯丙胺均阳性2例、吗啡阳性4例。进一步经TOXI-LAB检测,发现滥用的兴奋剂分别是甲基苯丙胺、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 (MDA)或二者混合。结论·· :在检测的尿样中,滥用药物有阿片类药物以及甲基苯丙胺和/或MDA中枢兴奋剂  相似文献   

2.
气相-质谱联用法检测收缴滥用物质检测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同一收缴滥用物质,用不同的气相-质谱(GC-MS)联用条件检测,优化检测滥用物质的条件。方法:通过选择不同的进样口温度、载气流速、炉温起始温度、程序升温速率、炉温终末温度及保持时间,检测同一收缴滥用物质,研究不同检测条件对收缴滥用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优化检测条件。结果:不同的检测条件对被检测滥用物质的保留时间、峰形、峰面积有一定的影响。结论:气相-质谱联用法检测收缴滥用物质的优化条件为:检测器为质谱检测器,温度280℃;扫描方式为Scan;进样口温度为250℃~280℃;载气流速为0.8ml·min-1;炉温为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80℃~100℃,程序升温速率5℃·min-1~10℃·min-1,炉温终末温度为300℃,保持时间为10min~15min。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云南省丁丙诺啡舌下片(简称丁丙诺啡片)与安定注射液、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等多种药物混合注射滥用(简称丁丙诺啡片多药滥用)的潜力,为政府主管部门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丁丙诺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收集丁丙诺啡片多药滥用者的基本情况和多药滥用情况;采用《视觉类比量表》调查滥用者滥用的主观感受等,并将结果与单独海洛因滥用者和单独丁丙诺啡片滥用者进行比较。结果:丁丙诺啡片与安定注射液、盐酸异丙嗪注射液混合注射滥用者开始使用频率比较与经常使用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滥用时间的延长,丁丙诺啡片每日使用次数及每次使用量在增加;丁丙诺啡片多药滥用可以减少丁丙诺啡片的用量。66.9%的丁丙诺啡片多药滥用者在减少或停止使用后出现过戒断症状。海洛因滥用者、丁丙诺啡片单一滥用者、丁丙诺啡片多药滥用者的视觉类比量表(VAS)测量分值存在差异(P<0.01)。丁丙诺啡片多药滥用自1992年开始出现以来,滥用人数逐年增多。结论:丁丙诺啡片与安定、盐酸异丙嗪等混合滥用具有滥用潜力,存在流行趋势。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丁丙诺啡片、安定等精神药物的处方管理及监管,以防止这些药品的流弊或非法销售,造成更大范围的滥用。  相似文献   

4.
放射免疫法测定尿中甲基苯丙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简易快速地定量甲基苯丙胺(MA)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制备甲基苯丙胺半抗原,免疫兔使其产生相应的抗体与Na~(125)I标记抗原组成试剂盒;通过对健康志愿者和中枢兴奋剂滥用者的尿样检测,进行试剂盒临床应用的预试验。结果:试剂盒的灵敏度:1ng·ml~(-1),特异性:与MA有100%的反应,与相关的药物交叉反应小或无交叉反应。完成735份正常人和58份中枢兴奋剂滥用者的尿样分析;99%正常人尿中非特异干扰(相当于)甲基苯丙胺在500ng·ml~(-1)以下,单纯冰毒吸食者在末次吸毒后24h甲基苯丙胺含量>1000ng·ml~(-1),最大达7000ng·ml~(-1)以上。阈值定为500ng·ml~(-1)。结论:用放免法测定尿中甲基苯丙胺的~(125)I-MA试剂盒,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果精确,操作简便,是较常用的一种定量分析M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獉獉:调查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人群特征及滥用后性行为及相关性行为特征的变化。方法獉獉:采用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设计,以课题组自拟调查问卷为工具,对符合调查对象入选要求、且甲基苯丙胺或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尿液毒品检测阳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獉獉:本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94份,调查对象中75.1%为男性,20-30 a和30-40 a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2%和35.0%。滥用涉及各类群体,但以私营或个体劳动者(31.9%)和无业(41.7%)为主。调查对象的中位累计滥用时间为8个月,主要滥用方式为烫吸(97.7%)。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后性活动变化明显,表现为出现性冲动(63.5%)、性欲增强(35.0%)、性活动频率增加以及性活动持续时间延长(61.3%)等现象。调查结果还表明20.8%的调查对象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经常发生性行为,9.0%几乎每次都发生,分别有36.1%和21.7%的调查对象会与一起用药的人、性服务工作者发生性关系。此外,8例调查对象报告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6例报告发生过性暴力;6例报告发生过性交易。按照性别和滥用剂量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男性与女性在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的性行为及性行为相关特征有一定差异。结论獉獉: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后性活动变化明显,提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对性行为可能有刺激作用。另外,男性和女性在滥用后均表现出性兴奋的特征,但男性的性活动比女性更活跃。对不同滥用剂量分组后进行相关性行为差别的分析分层分析[B1]结果提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与对性行为的刺激作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本研究的结论均来自患者自我报告,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阿片、海洛因滥用形成依赖性(成瘾)的现象 是一个殃及全世界的问题,目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戒毒前后检测,康复期监测,法医学在检测滥用者血液工尿液时,均迫切需要方便、微量、快速、准确、花费少的手段。国内已有的方法如TLC、GC、HPLC等或需样量大、耗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洛因滥用时间对铁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 83例海洛因滥用者按滥用时间分组 ,进行铁代谢指标检测 ,并与对照组进行均数两两比较t检验。结果 :滥用时间 >12个月者的血清铁 (SI)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 (P <0 .0 5 ) ;总铁结合力 (TIBC)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5 ) ;滥用时间 >7个月者的转铁蛋白 (TR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结论 :长期滥用海洛因影响人体铁的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脑灌注显像 ,观察电针 (EA)对摇头丸滥用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 :17例摇头丸滥用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在电针治疗前后进行SPECT检查 ,用脑血流功能变化率 (BCFR % )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评价电针对上述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17例摇头丸滥用者的大脑皮质额叶、颞叶、脑岛、基底节均存在局部脑血流量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脑岛、基底节区功能亢进的病理表现 ;电针治疗可显著增加或调整局部脑血流量 ,并改善大脑的功能活动 (P<0.01 ,P<0.001)。结论·· :摇头丸滥用可以导致大脑血液供应减少或病理性增加 ,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针刺治疗对此有显著改善作用 ,提示针刺可以作为一种简便、有效、无副作用的方法用于治疗摇头丸滥用所导致的脑部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期滥用甲基苯丙胺类物质者的脑诱发电位变化。方法:对73例滥用时间≤12个月的甲基苯丙胺类物质者行听觉诱发电位AEP、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短期滥用甲基苯丙胺类物质者AEP的P1、N1、P2、N2潜伏期;VEP的P1潜伏期;SEP的N2潜伏期均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SEP的N1潜伏期短于正常对照组(P<0.05)。AEP的P2、N1-P2、P2-N2波幅;VEP的P2、N1-P2、P2-N2波幅;SEP的P2、P2-N2波幅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P300靶刺激各项指标:N1、P2、N2、P3潜伏期,P2、P3波幅及非靶刺激各指标:N1、P2潜伏期,P2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基苯丙胺类物质短期滥用者出现了AEP、VEP、SEP的多项改变;但未出现事件相关电位P300异常;滥用时间长短对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和K粉(主要成分为氯胺酮)滥用的基本情况及滥用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的特点。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从2010年3月-2010年12月对北京、上海、云南、广东、湖南和湖北等地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或社区内的以滥用甲基苯丙胺(MA)、"摇头丸"(MDMA)、K粉或者"麻谷丸"为主的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统计分析人口学特征、合成毒品滥用情况、成瘾性、用药后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结果:共调查1459名滥用者,男性占65.17%,平均年龄为(32.87±8.78)岁。将调查对象按主要滥用毒品种类分为三组:ATS(滥用主要毒品包括MA或MDMA或"麻谷丸")的有1191人(83.93%),K粉的有141人(9.94%),混用ATS+K粉的有87人(6.13%)。通过因子分析将用药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归为6组症状群。有98.21%(1318/1342)的合成毒品滥用者出现了一定的用药后症状、体征/行为;兴奋症状在三组滥用人群中均最为严重,其中ATS和ATS+K粉前三位症状为失眠、兴奋和欣快,K粉为欣快、兴奋和失眠;第二位症状群在ATS和K粉中均为躯体症状,而ATS+K粉则为精神病性症状;且ATS+K粉的兴奋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躯体症状和行为紊乱比ATS和K粉者严重。有90.88%(1215/1337)合成毒品滥用者停药后出现了一定的戒断症状,常出现的是用药渴求、困倦、疲乏无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用药渴求在K粉和ATS+K粉中最为严重(排序第1位),在ATS中排名第4位,ATS中最为严重的戒断症状是困倦。结论:目前我国ATS和K粉的滥用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用药后的症状和戒断症状在滥用ATS、K粉及混用两者的人群中存在差异,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海洛因滥用者血清中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洛因滥用者血清中细胞因子、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检测50例海洛因滥用者血清中细胞因子、NO含量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海洛因滥用者血清中IL -1、IL -2和TN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P<0.01) ,NO含量非常显著高于正常人 (P<0.001)。结论·· :海洛因滥用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降低和NO含量显著升高与免疫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4种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冰毒"、"摇头丸"、"K粉"、"麻谷"4种毒品滥用情况,为采取有效遏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编制的"冰毒"、"摇头丸"、"K粉"和"麻谷"使用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戒毒人员进行新型毒品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共调查344例新型毒品滥用者,其中139例(40.4%)主要滥用"冰毒",62例(18.0%)滥用"摇头丸",67例(19.5%)滥用"K粉",76例(22.1%)滥用"麻谷"。139例"冰毒"滥用者中有41.0%的人合用过"麻谷",62例"摇头丸"滥用者中有80.6%的人合用过"K粉"。滥用者性别分布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208,P>0.05);年龄分布以21-40a为主,占90.4%(311/344)。文化程度分布以高中以下为主,占79.6%(273/343);民族结构以汉族为主,占93.3%(318/341);从业情况以私营或个体、无业(下岗)为主,占68.5%(235/343);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64.1%(220/343)。4种新型毒品开始滥用原因均以好奇心驱使为主要目的(47.3%);目前滥用原因以寻求快感和解除烦恼为主要目的(58.1%)。滥用方式:"冰毒"(98.6%)和"麻谷"(88.2%)以烫吸为主;"摇头丸"以口服为主(96.8%);"K粉"以鼻吸为主(91.0%)。滥用场所:"冰毒"和"麻谷"以家里和旅店或饭店为主(59.7%,27.3%;59.2%,25.0%);"摇头丸"和"K粉"以歌舞厅和夜总会为主(66.1%,35.5%;55.2%,43.3%)。毒品来源以亲朋(同伴)赠与(57.1%,196/343)及黑市购买(39.4%,135/343)为主。毒品危害以兴奋、失眠、体重减轻和全身无力以及性冲动、性暴力和情绪失控(打架)为主要表现。结论:北京地区新型毒品滥用情况不容忽视;新型毒品滥用者男女比例相当;中青年、无配偶及无业和个体私营者,特别是这一群体中女性是新型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应加大新型毒品知识和危害的教育和普及,加大对旅馆、歌厅及夜总会等场所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宁波地区收缴滥用药物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确定宁波地区收缴滥用药物的主要成分及其掺杂物的种类并对收缴海洛因的含量进行详细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 ,检测2000年度宁波地区收缴的滥用药物的主要成分及其掺杂物。结果··:2000年度宁波地区收缴的滥用药物共送检136份 ,其中检出海洛因123份、氯胺酮5份、曲马朵4份、甲基苯丙胺1份、艾司唑仑1份、大麻1份、三唑仑1份。收缴的滥用药物海洛因的含量差异明显 ,平均含量为35.13 %±s22.63%(n=123) ;海洛因中的掺杂物主要有咖啡因 ,检出率为70.73% (87例)、对乙酰氨基酚 ,检出率为43.90 %(54例)、普鲁卡因 ,检出率为11.38 %(14例)等。结论··:宁波地区收缴的滥用药物以海洛因为主 ,呈现多元化状态 ,氯胺酮滥用上升速度迅猛。海洛因中掺杂物种类繁多。海洛因中乙酰可待因与单乙酰吗啡之间的比值与海洛因的含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海洛因滥用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洛因滥用者血清中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的活性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出品的SYNCHRON CX9 AL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238例海洛因滥用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腺苷脱氨酶(AD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同时进行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各滥用组的血清ALP,GG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滥用2个月组的血清ADA,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滥用6个月以上各组血清ADA,ALT,AST活性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滥用组血清ADA活性随滥用时间延长明显增高,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8,P<0.001)。ADA活性与ALT,AST活性呈正相关,与ALP,GGT无相关关系。结论:海洛因滥用者血清中ADA活性增高可以判断滥用者肝实质损伤程度,估计其滥用时间,对脱毒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药物滥用场所为车内(以下简称为"车内滥用药物")的药物滥用监测数据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毒驾"人群的滥用特征。方法:对2014年度"药物滥用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到的药物滥用场所含有"车内滥用药物"的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4年度,共有866例涉及"车内滥用药物"的报告,药物滥用者平均年龄31±7.8 a,主要分布在21-45 a之间(90.0%),814人为男性,大部分滥用者为初/高中文化程度(74.4%),多为无业或个体经营(81.1%),已婚(42.8%),未婚(46.0%)。车内滥用物质主要是冰毒(70.4%)和海洛因(22.9%),滥用方式为烫吸(42.5%)、烟枪吸(溜冰)(40.1%)和静脉注射(15.2%)。滥用物质主要来源于同伴、亲友等"毒友圈"(90.0%),近一半的滥用者是在家人或同伴影响/教唆(46.9%)下发生滥用行为,56%的滥用者报告滥用原因是追求欣快刺激,72%的滥用者药物滥用史在5年以内。结论:通过对866例"车内滥用药物"数据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描述"毒驾"人群的滥用特征,"车内滥用药物"主要发生在同伴和亲友等"毒友圈"内,多为男性,需重点监控交通运输人员。滥用药物以"冰毒"为代表的合成毒品为主。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毒驾"的具体情况,需要对持有机动车驾驶证的药物滥用人员加强监控力度。对易发"毒驾"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毒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獉獉:建立快速甄别海洛因滥用者的液相色谱-串级质谱法(LC-MS/MS)定性方法。方法獉獉:采用LC-MS/MS检测两个试验组即服用复方甘草片组和服用可愈糖浆后于不同时间点留取的尿样及162例海洛因滥用者的尿样,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獉獉:两个试验组尿液中均检测出吗啡、可待因、3-β-D–葡萄糖醛酸吗啡(M3G)和6-葡萄糖醛酸可待因(C6G)等吗啡类药物成分,且约在0.5-3 h浓度达到高峰,但是尿液中总吗啡和总可待因比值(Mor/Cod)是不同的。服用复方甘草片组尿液总吗啡/总可待因峰面积比值(Mor/Cod):1.61±s 0.67≤Mor/Cod<3.07±s 1.85;服用可愈糖浆组0.09±s 0.07≤Mor/Cod<0.24±s 0.12;海洛因滥用者尿液中有的可测出6-MAM,有的还可检测出海洛因或乙酰可待因原形物质,162例尿样中9例尿样Mor/Cod比值小于1且9例均检测出6-MAM外,其余均大于1。结论獉獉:本方法用于快速甄别海洛因滥用与阿片类药物使用,是相对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了解甲基苯丙胺类混合物滥用者的滥用模式及其对精神活动的影响。方法··:用GC -MS方法对当场截获的毒品成分进行检测 ,以问卷方式收集滥用者的滥用方式、滥用后的主观感受和行为表现。结果··:被称为“摇头丸”的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和MDMA的混合物 ,并掺有杂质。被调查者平均年龄24.80a±s3.98a ,滥用场所均为周末或朋友聚会时的舞厅 ,平均滥用剂量为每次0.36±s0.12片 (每片约250mg),多数随啤酒送服。每周使用2次者占23.8 %。“摇头丸”的作用时间为4.58h±s5.17h。滥用后主要感受有愉快心境、体力充沛、亲密感增强 ;主要行为表现有随音乐摇摆 ,活动增多和磨牙等。“摇头丸”作用消失后部分滥用者感到疲乏、焦虑和渴求等 ,但未见明显戒断症状。结论··:甲基苯丙胺类物质的滥用趋势及长期使用后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疆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美沙酮维持门诊治疗患者739名,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采用五合一尿检试剂板检测尿样,并依托维持治疗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的艾滋病、丙肝和梅毒检测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同居方式、新型毒品知晓情况、共用针具吸食海洛因、尿检吗啡阳性、尿检大麻阳性和HCV检测阳性与新型毒品滥用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居住方式(OR=2.9)、共用针具吸食海洛因(OR=2.1)及尿检大麻阳性(OR=1.8)均会增加新型毒品滥用的概率。结论:居住方式、共用针具吸食海洛因及吸食大麻会增加新型毒品滥用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海洛因依赖者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武汉市海洛因依赖者的流行病学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2002年-2004年3a在湖北省各戒毒所收治的武汉市户籍海洛因依赖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滥用情况。结果:(1)人口学特征比较:3a来女性吸毒人口所占比例明显上升(P<0.01),无业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加大(P<0.01);(2)毒品滥用情况比较:3a来吸毒年限、戒毒次数和静脉注射滥用方式比例逐年增加(P均<0.01)。结论:武汉市常住居民中海洛因滥用形势仍相当严峻,禁毒工作仍需加强。且应加强在吸毒群体中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卡西酮滥用人群冲动性和攻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甲卡西酮滥用情况调查问卷及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ity Scale, BIS-11)和中文版Buss&Perry攻击量表(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BP-AQ),对山西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内566例主要滥用物质为甲卡西酮的滥用人群进行调查。评估甲卡西酮滥用人群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并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影响因素。结果甲卡西酮滥用人群BIS-11冲动性量表评分为37.57±16.83,BP-AQ攻击性量表评分为25.70±18.12,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冲动性:31.70±13.20,攻击性:21.01±12.71);甲卡西酮滥用时间长(≥12个月,β=4.11,P=0.004)、滥用后有渴求感(β=5.15,P<0.001)、伴随抑郁症状(β=7.57,P<0.001)或精神病性症状(β=6.05,P=0.002)可显著增加该人群冲动性水平;甲卡西酮滥用剂量大(≥0.5g/次,β=4.11,P=0.032)、同时滥用其他毒品(β=8.12,P=0.002)、滥用后有渴求感(β=4.73,P=0.002)、伴随抑郁症状(β=9.29,P<0.001)或精神病性症状(β=4.42,P=0.032)、有高冲动性(β=5.14,P=0.001)可显著增加该人群攻击性水平。结论甲卡西酮滥用者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甲卡西酮滥用程度越严重的人群其冲动性攻击性越强,且伴随抑郁、精神病性症状者其冲动性攻击行为也越多。研究表明,应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预防干预甲卡西酮滥用,并积极治疗毒品使用后出现的精神症状以减少和预防该人群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减少其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