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水混凝土是一种能减少环境破坏的生态型环保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透气透水性,它的铺装可以缓解阻水路面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研究了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强度及透水系数的影响因素。采用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设计,水灰比决定水泥浆流动性,测试其粘度确定减水剂最佳掺量。适量添加聚丙烯纤维能增大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而对透水性影响较小。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别得到透水系数、抗压强度与孔隙率的关系式,其相关性较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影响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的因素进行影响程度排序:骨灰比水胶比目标孔隙率;综合考虑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得到使透水混凝土性能最佳的正交组合,即水胶比0.34,目标孔隙率15%,骨灰比3.8。  相似文献   

2.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透水混凝土的结构特征,对其配制参数和配合比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总孔隙率为第一设计参数,抗压强度为第二参数的配合比设计方法.经过试验证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强度,能够达到最初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建材发展导向》2017,(12):59-63
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环境相容型混凝土,内部空隙具有通气、透水的功能,本文通过对现有原材料的筛选、试验,以孔隙率为目标利用体积法设计出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探究不同骨料粒径、掺合物用量、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料粒径大小是影响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孔隙率的重要因素;加入少量矿粉掺合物能增加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减小其强度;砂率大小对透水混凝土外观、强度、孔隙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与透水系数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积法进行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对混凝土透水试件的孔隙率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稳定水压法利用自制透水仪进行了透水试件的透水系数测定,在此试验条件下得出了孔隙率与透水系数的关系以及7 d透水系数与28 d透水系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骨料级配特征对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基本性能有较大影响.采用A,B,C 3种粒径的骨料进行混料设计试验,通过对大量的试验数据拟合与方差分析,建立了透水混凝土有效孔隙率、单位体积骨料颗粒数量、骨料比表面积、不同龄期抗压强度与骨料级配的关系式.研究结果对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优化和基本性能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体积法设计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了不同成型方式、设计孔隙率、增强料等因素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及透水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冲压成型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均高于振动成型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随设计孔隙率的提高而逐渐降低;添加可再分散乳胶粉和硅粉可以提高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透水系数。  相似文献   

7.
文中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基于目标空隙率、水灰比和集灰比进行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体积法和透水检测仪分别检测试件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结果表明,透水混凝土孔隙率与透水系数存在曲线关系,28d透水系数略低于7d透水系数。  相似文献   

8.
通过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实例,介绍了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分析了影响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因素。文中的透水混凝土按体积法的设计原理,以粗集料空隙率、目标孔隙率、水灰比为配合比主要指标,对试件的透水系数、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进行综合控制.从而获得最终配合比。  相似文献   

9.
透水混凝土凭借其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文章以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设计,给出了具体配合比设计过程,并得出目标孔隙率下的配合比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关键的水灰比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主要以骨料堆积密度和目标孔隙率为主要设计参数,缺乏强度设计依据,且实际孔隙率与目标孔隙率相差较大,透水性能难以保证。提出一种基于骨料特性和浆体均匀包裹模型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主要引入骨料比表面积和浆体厚度2个参数,据此设定合理的浆体厚度和水胶比,再通过计算所得骨料的比表面积确定浆体的体积,最终确定配合比。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以浆体数量控制有效孔隙率的大小,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要求,透水性能良好,能适应不同骨料特性和强度要求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体积法的基础上,考虑了孔隙率、骨料级配和粒径、水胶比、外加剂掺量这些设计参数,并以C30配合比设计为例进行了计算并试验,结果表明该配合比符合透水混凝土性能要求,希望在透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能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中引入骨料级配与粒径、体积砂率两个参数,并研究设计孔隙率、骨料级配与粒径、体积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孔隙率与透水系数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骨料级配与粒径对混凝土的强度及透水性能影响较大;适量体积砂子的掺入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而不降低其透水性能,且体积砂率的大小取决于水泥用量及骨料级配与粒径;以设计孔隙率、水胶比、骨料粒径与级配、体积砂率为参数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指导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13.
透水性混凝土透水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探讨了透水性混凝土透水系数的试验方法,建立了透水性混凝土的孔隙率与透水系数之间的关系,为透水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体积填充法对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了不同级配碎石、不同设计空隙率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及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透水混凝土实际孔隙率与设计空隙率的一致关联性,并探索了搅拌站生产透水混凝土的整体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市政技术》2016,(4):189-191
对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透水性能、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设计目标孔隙率的逐渐增加,混凝土透水系数及实测孔隙率逐渐增加,抗压强度、弯拉强度及抗冻性能逐渐降低。采用适宜的再生集料并辅以相应的混凝土配制技术,得到的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既可以满足CJJ 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中对多孔混凝土基层材料的强度规定,又可以满足DB11/T 775—2010《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中透水结构层的性能指标要求,因此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既可作为特重交通及重交通的多孔混凝土基层材料,也可应用于透水混凝土路面的透水结构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设计孔隙率、可分散乳胶粉、硅粉、砂率等因素对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影响,结果表明设计孔隙率、可分散乳胶粉、硅粉、砂率等因素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影响正交试验优化配合比分别为A1B2C2D2和A4B2C2D1;设计孔隙率在15%、20%、25%、30%时,透水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别可以达到C25、C20、C10、C5;透水混凝土水胶比随设计孔隙率增加逐渐降低,但可分散乳胶粉、硅粉及砂率对需水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废旧橡胶颗粒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采用体积法设计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完成9组不同配比28d抗压强度、透水系数及连续孔隙率试验,通过正交试验方法,考察成型锤击次数、废旧橡胶颗粒细度和增强剂掺量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透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2017,(8)
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砂率、水胶比、设计孔隙率和增强剂掺量4个因素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透水系数、孔隙率等性能的影响以及透水系数与抗压抗折强度的关系,优选出配合比。结果表明:砂率和设计孔隙率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透水系数影响大,增强剂和水胶比影响次之;随着砂率的提高透水混凝土强度逐渐增大,透水系数逐渐下降;随着设计孔隙率的增大,强度逐渐降低,透水系数逐渐增大。当砂率在2%~4%、孔隙率在18%~20%、增强剂掺量在5%时,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与透水系数达到较优状态;通过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透水系数与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9.
《安徽建筑》2022,(1):174-175
为了研究水灰比、设计孔隙率和骨料粒径对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实验设计了不同的配合比。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的增大,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成反比,在水灰比超过0.32时,对其综合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设计孔隙率的增大逐渐降低;骨料粒径为10~15mm的透水混凝土与骨料粒径为5~10mm的相比,透水性强,抗压强度低。水灰比在0.28、设计孔隙率在25%时透水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水灰比和骨料级配的改变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效果十分明显,二者作为透水混凝土的基本配合比影响因素,主要研究了不同水灰比和不同骨料级配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采用体积法进行透水混凝土基准配合比设计,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骨料级配下,连续孔隙率和透水系数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减小,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同一水灰比下,单一骨料级配透水系数和连续孔隙率较大。在混合级配中随着9~14.5 mm粒径骨料占比的增加,透水混凝土的连续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而抗压强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并通过数据拟合分析了连续孔隙率、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