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鼻胆管引流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先行常规ERCP检查,再做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切开长度一般1.0~1.5cm.结石直径大于1.0cm或大于内镜直径者,先用碎石网篮碎石,再用取石网篮取石,并用气囊导管清扫,必要时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结果:21例患者取石成功20例,成功率95.2%,取石后胆总管扩张恢复正常,肝功恢复正常.术后发热2例,占9.52%,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及死亡.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鼻胆管引流治疗胆管结石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鼻胆管引流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先行常规ERCP检查,再做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切开长度一般1.0-1.5cm。结石直径大于1.0cm或大于内镜直径者,先用碎石网篮碎石,再用取石网篮取石,并用气囊导管清扫,必要时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结果:21例患者取石成功20例,成功率95.2%,取石后胆总管扩张恢复正常,肝功恢复正常,术后发热2例,占9.52%,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及死亡,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鼻胆管引流治疗胆管结石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42例各类型总胆管结石患者先行ERCP后,再采用EST、机械碎石、取石网篮或/和球囊取石、鼻胆管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 EST成功率为40例(95.2%),内镜取石总成功率为41例 (97.6%),发生1例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治疗总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经济,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取石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596例各类型总胆管结石病人先行ERCP后,再采用EST、机械碎石、取石网篮或/和球囊取石、鼻胆管引流等方法治疗。 结果 EST成功率为97.8%(583/596例),内镜取石总成功率为96.3%(574/59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26/583例)。 结论 内镜下治疗总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经济,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方法的选择与评价。方法对162所拟诊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内镜治疗,其中10例直径〈1.0cm的结石行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138例直径1.0~1.5cm的结石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14例直径〉1.5cm的结石行内镜下机械碎石治疗。结果 12例(7.4%)胆管造影未见结石,内镜检查阴性。余150例中,142例取得成功。成功率为94.7%,并发症发生率为4.93%(5/162),其中急性胆管患者1例,急性胰腺炎3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应当首选。对ERCP无法明确的胆总管结石,不主张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内镜下的胆管探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取石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 218例各类型总胆管结石患者行EST后,采用自然排石、机械碎石、取石网蓝和(或)球囊取石、鼻胆管引流等治疗。结果 EST成功率为96.8%(2ll/218例),内镜取石成功率为95.9%(209/218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2%(1l/2ll例)。结论 EST治疗总胆管结石不用麻醉、不开腹、安全、有效、经济、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与胆管结石的关系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碎石取石治疗效果。方法:462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发现JPD合并胆管结石68例,比较研究JPD与胆管结石的关系,并行内镜下治疗。结果:JPD发现率22.3%(103/462),JPD合并胆管结石发现率14.7%(68/462),占JPD 66.0%(68/103);68例取石成功63例(63/68),成功率92.6%,无JPD的胆管结石167例,取石成功158例,成功率94.6%(158/167)。结论:JPD是形成胆管结石的重要原因,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碎石取石治疗JPD合并胆管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正凤  申素芳  陈洪  王林恒 《中外医疗》2010,29(14):18-18,20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ERCP+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球囊/碎石网篮取石对25例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内镜下取石治疗,必要时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或胆道内置管引流(ERBD)。结果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2%(23/25),二次取石成功率为100%,并发症术后胰腺炎为4%(1/25),一过性淀粉酶升高为16%(4/25)。结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好、并发症少、创伤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诊断明确为胆总管结石的50例患者进行ERCP+EST+取石术,必要时行鼻胆管引流(ENBD)。结果内镜下顺利插管并取石40例,插管困难而行针状刀切开后顺利插管并取石10例,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6%(48/50),术后并发症:出血2例(4%),急性胰腺炎1例(2%)。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无痛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确诊86例胆总管结石者在静脉麻醉下先行ERCP检查,再采用EST或/球囊扩张、碎石网篮、取石网篮或/和球囊取石、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或/胆道塑料支架引流等治疗方法。 结果内镜下取石成功81例,成功率94.2%,失败5例。13例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症状轻微,无特殊处理。 结论无痛ERCP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有利于检查和治疗的顺利进行,安全有效,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电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及外科手术在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常规电子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行EUS检查患者118例共120处病灶。将EUS拟诊诊断与内镜下手术及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包括病理类型、起源)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符合率。结果 黏膜层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100%(16/16),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3.75%(15/16);黏膜下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88.5%(92/104),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7.1%(101/104);本研究中,所有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的总体符合率为90%(108/120),总体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6.7%(116/120)。结论 EUS能准确地显示食管各层结构、判断肿瘤的起源,较准确地估计肿瘤的性质。对于食管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扩大内镜下手术治疗适应证、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应在治疗前常规应用。对黏膜下病变,提倡在EUS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 in the world has led to continued interest in its precursor lesion,Barrett’s esophagus(BE). This review endeavors to summar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herapy of BE with an emphasis on novel endoscopic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内镜治疗体会(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进行急诊内镜治疗,包括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鼻胆管引流(ENBD),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取石术。结果:AOSC内镜引流治疗有效率100%,取石成功率为85.4%(41/48),余7例经内镜引流后择期手术。与内镜操作有关的并发症2例(4.17%),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首选急诊内镜胆道引流或、和加上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现代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术后预防性放置鼻胆管引流术(ENBD)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BM、CNKI及WanFangData,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4年2月24日,全面收集ENBD预防PEP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临床对照研究,3143例拟行ERCP术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PE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5,95%CI:0.17~0.36,P<0.00001],两组术后24h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3,95%CI:0.23~0.46,P<0.00001],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能减少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结论术后预防性放置鼻胆管引流可以有效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但因原始研究的质量限制,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论证以上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方法, 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39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 超声内镜显示起源于黏膜肌层且直径小于1.0cm的肿瘤进行圈套器高频电切除, 对起源于黏膜肌层但直径大于1.0cm或病变扁平圈套切除困难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     完全切除率:起源于黏膜肌层的28例肿瘤, 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完全切除率100%,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1例肿瘤,1例术中出血较多,内镜下止血无效转外科手术,2例与肌层粘连紧密无法切除,完全切除率72.7%,两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起源于黏膜肌层的28例肿瘤,出血1例,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1例肿瘤,出血2例,穿孔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为:36.3%。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 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完全切除率下降,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应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曲张静脉套扎术(EVL)、硬化剂注射(EVS)及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EVL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8例诊断为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分为EVL组68例、EVS组67例及EVLS组73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食管静脉曲张急诊止血率、近远期再出血率、复发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严重吞咽困难、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出血、持续性胸骨后痛疼等)。结果3组患者急诊止血率及近期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食管静脉曲张远期再出血EVLS组4例(5.5%)、EVL组21例(30.9%)及EVS组12例(17.9%),远期再出血率EVLS组最低(P<0.05),而EVL组与EV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复发EVLS组14例(19.2%)、EVL组32例(47.1%)及EVS组22例(32.8%),EVLS组较EVL组低(P<0.01),而EVLS组与EVS组及EVL组与EV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并发症EVS组29例(43.3%),EVLS组19例(26.0%),EVL组18例(26.5%),EVS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0.05),EVLS组与EV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EVB,EVLS与EVL或EVS相比更具优势,保证了较高的急诊止血率,有效降低复发率及远期再出血率,同时避免了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李继昌 《医学综述》2009,15(8):1260-1261
目的探讨使用针形切开刀在插管困难时对ERCP成功率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分析58例经针形切开刀预切术后再行治疗性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行治疗性ERCP病例,常规插管无法完成胆管插管,经针形切开刀预切开后胆管插管成功54例(成功率93.1%)。术后并发胰腺炎6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保守治愈。结论在常规插管失败后,利用针形切开刀预切开乳头括约肌可提高插管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5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或ESTD的早期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初步预测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成功实施53次手术,其中ESD组6例,ESTD组47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9±6.8)岁,平均手术时间(83.57±32.33) min,平均剥离面积(14.82±3.18) cm2,平均剥离速度为(17.67±3.12) mm2/ min。整块切除率为94.34%,治愈性切除率为84.90% 。术中出血1例,穿孔1例。术后有45例(84.9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13例(24.53%)患者发生食管狭窄,手术时间〔比值比(OR)为1.040,95%可信区间(CI)为1.007~1.075)及病变环周程度(OR为9.972,95%CI为1.221~81.416)与其发生相关。8例(15.09%)患者有术后切缘残留,病变面积(OR为1.145,95%CI为1.013~1.294)是影响其发生的唯一危险因素。结论 ESD及ESTD治疗早期食管病变安全、有效,整块切除率高,出血、穿孔等发生率低,但其治疗大面积食管病变时,易发生食管狭窄、切缘残留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