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目前临床上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处理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旨在评估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除手术(UGVAE)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使用UGVAE诊断的8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定期进行术后乳腺影像学随访的33例患者,其中8例患者被诊断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随访时间为14~50个月,平均25.7个月。所有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远离皮肤,病灶直径为2.4~20 mm,平均9 mm,乳腺影像评估系统(BI-RADS)诊断为BI-RADS 2~4a级别,使用真空辅助切除手术(VAE)完全切除。所有的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均在12 mHz线性高频探头超声引导下,使用8G真空辅助活检针完成。结果 本研究随访的乳头状瘤直径均<20 mm,且大多数乳腺乳头状瘤患者无症状(19/33,57.6%),当超声图像上乳腺乳头状病变的大小超过10 mm时,活检后病理诊断可能为乳头状瘤伴有不典型增生。VAE术后乳头状瘤即使未进行扩大切除,复发率也很低。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20 mm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包括存在不典型增生的乳头状瘤,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诊断准确,复发率低。经真空辅助切除手术诊断的乳头状瘤不需要进行扩大切除,影像学随访即可。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亚甲蓝标记切除蓝染导管及腺体的方法治疗 13 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4例伴有癌变 ) ,评价其疗效。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 91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41例 ,其中 ,癌变 4例。 119例 (90 .1%)随访 3~ 46个月 ,术后原导管溢液治愈 ,无复发。结论 采用亚甲蓝标记切除蓝染导管及其腺体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9月~2018年12月CNB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46例48个病灶的资料,与手术切除病理进行对比。结果 CNB诊断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34个(70. 8%),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10个(20. 8%),导管内乳头状癌4个(8. 3%)。除5个良性、1个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拒绝手术外,其余42个病灶行手术切除。CNB病理为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恶性病变所占比例为3. 4%(1/29,浸润性导管癌1例);穿刺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恶性病变所占比例为44. 4%(4/9,均为浸润性乳腺癌)。CNB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术后病理为浸润性癌3例,原位癌1例。拒绝手术的6例(6个病灶)随访时间8~20个月,中位时间17个月,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CNB存在一定的低估可能,尤其当穿刺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时,应积极手术切除活检,以避免遗漏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晕旁弧形切口和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2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乳腺纤维导管镜下行美兰定位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8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乳晕旁弧形切口,35例采用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 结果:乳腺纤维导管镜确定病变象限应用美兰染色后行乳腺区段切除,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乳晕旁弧形切口和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2种切口均能安全、准确切除病灶,效果良好,经6个月至2年的随访,无复发病例,切口美观。 结论:乳腺纤维导管镜结合美兰染色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2种切口均适宜,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乳管镜和乳腺定位针对乳管内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和指导微创手术的价值。方法对103例不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溢液病人行乳管镜检查,其中63例乳管内隆起样病变行乳腺定位针定位,乳晕弧形切口手术切除定位针及周围1cm腺体组织一并送术中冰冻,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者结束手术,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导管内癌行单纯乳房切除联合一期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自体再造术。结果冰冻及术后病理诊断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59例(93.6%),乳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3.2%),导管内癌2例(3.2%)。5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3个月复查,无溢液症状及明显不适。结论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手术切除范围小,创伤小,乳房外形基本无改变,手术切除率和病理标本检出率高,误诊和漏诊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乳管镜置20G套管针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经乳管镜检查诊断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在乳管镜下放置20G套管针,由套管针定位引导手术。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中1例位于套管针1.5 cm以外导管内。结论术前经乳管镜放置20G套管针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及病理检出率,并减少术中对病灶周围组织的损伤,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情况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其中4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占75.4%,16例以乳头乳晕区肿块来诊,占24.6%.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者56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5例,乳头状瘤病伴癌者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恶变率是7.1%.49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检出率为85.7%.结论 乳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术前行乳管镜检查有较高的确诊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有一定的恶变率.  相似文献   

8.
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方法。我们对8例单侧乳房单个乳管溢液考虑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应用亚甲蓝染色、可弯曲金属导丝引导下的乳管段切除术,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乳管镜诊治乳头溢液20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乳管镜诊治乳头溢液的效果。方法2001年5月-2006年10月,对206例乳头溢液行乳管镜检查221次。结果乳管镜诊断为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58例,行冲洗治疗,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复发。隆起样病变148例,其中125例手术治疗,乳管镜诊断单发乳管内乳头状瘤115例、乳头状瘤病7例、导管内癌3例,术后病理证实乳管内乳头状瘤112例,乳头状瘤病10例,导管原位癌3例。其中120例行乳腺定位针下病变乳管切除术,1例行区段乳腺腺体切除术,1例行“腺体置换”手术,1例行保留乳头的象限切除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2例行不保留乳头的象限切除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随访4—20个月,平均10个月,无复发。3例导管原位癌随访12—18个月,无瘤生存。结论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乳管内肿瘤术前诊断准确,而且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利用乳腺定位针直视下对乳管内病变定位,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乳头溢液的经验与疗效,为临床治疗乳头溢液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经本院诊治的12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诊断:128例患者中乳腺导管扩张症59例,乳管内乳头状瘤60例,导管扩张症伴炎症6例,乳腺癌3例;术后诊断:128例患者中乳腺导管扩张症6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56例,导管扩张症伴炎症8例,乳腺癌4例,诊断符合率96.9%。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术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为期4个月至4年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5.2个月,至2014年9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手术治疗乳头溢液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作为临床治疗乳头溢液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陈钢  杨彩群  张智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12):1087-1088,109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定位导丝辅助在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10月35例47个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灶并用金属导丝标记定位,切除病灶,明确病理诊断。结果定位全部成功,定位操作时间3~7 min,平均4 min,且无并发症出现。35例47个病灶经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后全部准确切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1例,随即在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手术;乳腺导管内癌1例,随即行单纯乳腺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15例;乳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7例;乳腺病增生结节5例;乳腺囊肿4例;乳管内乳头状瘤2例。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病检结果一致。结论超声引导下定位导丝辅助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切除定位较准确,对良性病变可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对恶性病变可早发现,是一种简单、准确、安全及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因其常合并上皮非典型增生,有继发浸润性癌危险[1]。营口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07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共100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因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病例100例。所有病人均经病理及术后免疫组化确定为乳腺导管内乳  相似文献   

13.
乳管镜可用于直接观察和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应用修改了部分乳头溢液病人的手术指征。经乳管镜下定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变,可缩小手术范围,避免盲目切除。此外,介入性乳管镜的应用可使部分单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人免于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B超发现囊实性乳腺肿块的12名女性患者,无乳头溢液,用麦默通进行微创旋切后,将肿块标本均送病理科检查,用B超随访了中位时间17个月(随访时间为10~41个月)。结果 所有的肿块均被完全准确的切除。所有的患者均被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美容效果好,手术区域无明显临床血肿形成,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引导的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能对乳腺囊实性肿物进行准确的切除。对于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超引导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进行切除的手术方法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9例乳头溢液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收治89例乳头溢液患者,分别采用乳腺区段切除,单纯乳房切除或者改良根治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类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7例,乳腺增生21例,导管扩张5例.导管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结论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是乳管内乳头状瘤,其次是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及导管癌。乳头溢液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式应根据病理决定。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活检可以确定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管镜辅助切除乳腺Ⅰ、Ⅱ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2006年2~8月,对20例Ⅰ、Ⅱ级乳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行乳管镜辅助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乳管镜辅助准确定位,经乳管镜注入极少量稀释美蓝(1:1~1:1.5)使病变乳管蓝染,根据体表乳管镜光斑位置,选择乳晕旁小切口(1—2cm),找到蓝染的乳管,从乳头下断扎,向腺体方向游离乳管及周围少许乳腺组织,远端距肿物1~2cm,剖开乳管确认肿瘤,切除病变乳管,送病理检查。结果20例均顺利找到病变乳管并切除,并于乳管内找到肿瘤。手术时间30-60min,中位时间50min,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术后病理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20例随访2—8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无乳头溢液及肿瘤复发。结论乳管镜辅助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8例乳头溢液未扪及肿物患者采用乳管镜置针定位肿瘤位置,选择合适切口切除病变。结果68例肿瘤均完整切除,包括4例恶性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乳房外形无明显改变。68例随访5~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1例不同导管出现溢液,余无复发。结论经乳管镜置针明确肿瘤位置切除导管内乳头状瘤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乳管内窥镜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乳管内窥镜(FDS)对乳腺导管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FDS检查的54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8例乳头溢液病例中,FDS下诊断为乳管炎59例(10.8%),乳腺导管扩张症117例(21.4%),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乳管炎185例(33.4%),乳管内乳头状瘤159例(29.0%),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2例(2.2%),乳腺癌16例(2.9%)。13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1例在FDS定位下行肿瘤切除或区段切除手术(甲组),44例按常规经溢液乳管内注射染料美蓝后再行选择性区段切除(乙组)。甲组术后FDS诊断符合率97.8%(89/91)明显高于乙组的86.4%(38/44)(χ2=6.96,P=0.008)。结论FDS不仅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可靠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手术中定位切除乳腺导管内新生物。FDS定位下手术能够避免盲目性,为病灶的切除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扩张症(附96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1961-200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9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误诊72例(75.0%)。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乳管切除术、肿块局部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单纯乳房切除术、切开引流术、瘘管切除术、乳癌根治术。治愈88例(91.7%),另18例术后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复发。结论 乳腺导管扩张症易误诊,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是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982~199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10例,其中单发性管内乳头状瘤90例,多管性管内孔头状瘤病20例,文中时其症状、诊断、治疗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本病虽属良性肿瘤但有一定癌变率,一般认为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病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是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