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吉林省自然聚落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演进及其特征.本文通过对吉林省自然聚落形成和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吉林省新农村规划建设产生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临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结合城镇现状特点,以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古城区重点地段以及整治古城历史风貌街区环境为重点,体现古城历史文脉,重现历史文化景观,创建冀南历史文化名城,带动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黔中白水河谷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空间既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聚落公共活动的主要承载场所.黔中地区的布依族聚落因为地形环境、民族文化、历史进程等原因,具有明显的山地民族地域特色,其公共空间特色有待系统整理.根据对黔中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调研测绘,通过形态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对空间形态展开研究.在分析其营建背景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按照功能可将其分为集会与交流空间、仪式空间、防卫空间、交通空间等四类;同时,总结出聚落公共空间形成了线性序列型、中心汇聚型、格网节点型、区域整体型4种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4.
结合汝城古城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探讨了汝城古城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对古城的"三山、两河、一城、四老街"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四街三巷"的街巷空间,研究了当地建筑的类型和建构特色,以揭示汝城古城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苏州与徐州地区2007--2008年的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韵律测度、点模式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比较分析了苏州与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州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集,而徐州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稀疏;在规模分布上,苏州地区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并具有显著的低值集聚特征,而徐州地区以大规模聚落为主,表现为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在形态分布上,徐州地区乡村聚落形态较为规整,且聚落连接性和完整性较好,而苏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聚落形态多为不规则状。  相似文献   

6.
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街区的实例研究,从城市建设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等角度,探讨与总结了名城中历史街区的内涵、特征、类型,建立了价值评价标准,确定了保护原则.尝试了进行历史街区保护的专题性研究,确保历史街区中负载有价值历史信息的遗产与景观得到保护的同时,满足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色,结合青岛城市街区作了方法论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门头沟区马栏古村为研究对象,以聚落环境与空间形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马栏古村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总结了其影响下的带状梯田式聚落空间格局、河路相叠交织的村落公共空间、贯穿村内主街的空间轴线和以寺庙戏楼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形态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对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的形态、结构方式及空间品质塑造等方面作探析 ,力求从深层结构研究传统聚落环境构成的内在机制、创造理论、空间结构特征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理念和结合生态节能技术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已成为灾后重建校园生态设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以台达阳光小学灾后校园重建设计为例,从四川灾后重建校园的生态设计原则及当地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出发,分别从校园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两方面,对灾后重建小学校园在建筑群体布局、建筑风环境、建筑体型、室内通风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生态设计策略,旨在营造一个生态节能、舒适宜人、教书育人的良好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尤溪县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根据实地调研,认为该聚落古民居主要有4大形态特征:因山就水,凸显山地聚落特色;观形择吉,注重“宜居”营造;循“礼”而又“逾矩”,浸润儒家思想;多元共融,展现八闽建筑文化。该聚落民居形态特征及其结合地形、节约用地、考虑气候条件、就地取材、注重环境生态与景观塑造等经验,将给予今天低碳建筑、环保生活以及城镇建设和历史遗产保护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重点已由前一阶段的抢救生命逐步过渡到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6月8日公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重建条例),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的规划和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国务院6月11日印发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以下简称支援方案),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基本原则、安排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南部攀枝花地区的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示范项目为例,对该地区灾后重建基本完成之后,新建建筑的室内热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估,对比分析不同建造方式的热工效果,进而对灾后重建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四川剑阁县灾后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立足于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特色的灾后农村重建实态,针对灾后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特性认识、政策把握、民意调查、聚落发展、项目落实以及编制内容等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指出"过渡和长远"的冲突、"紧迫和秩序"的矛盾、"特殊和普遍"的对峙以及"公平与倾斜"的权衡是此类规划研究的关键,呼吁规划工作者对弱势群体人居环境发展的人文关怀.同时也简述了剑阁县灾后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玉树地处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极其严酷,建筑活动面临严峻挑战.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调试,玉树地区的建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满足了基本需求,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以玉树地区建筑和地理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掌握了建筑选址、平面布局与造型、选材与围护结构构造、能源利用、生活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阐明了玉树地域建筑受到自然气候与资源条件制约的机理、基本特性和建造规律,成为灾后重建设计的源泉和创作依据,为完善地域建筑理论和灾后重建的工程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农村重建为背景,选择四川剑阁县下寺村为典型研究对象,针对其灾损格局呈现"斑块"状随机分布的复杂特征,通过对重建现实与困境的研究,分别对斑块重建、文化重建与再生、宅基地控制、重建方式及管理实施、乡村规划编制5个方面提出灾后重建基本对策,选择村民联动规划方式,强调"生命安全、环境生态、文化保育、民生和谐、发展持续"的总体目标,探索"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为依据,在道路、边界、区域、中心节点与标志物5大认知地图元素基础上揭示兴城古城的空间意象结构及其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兴城古城空间形态的控制方法。为今后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与控制提供借鉴与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四川省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考察灾后重建成果,总结交流科学重建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重建工作,推广灾区重建的经验和做法。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同志,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马力强应邀出席会议。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等党政军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8.
历史街区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街区的实例研究,从城市建设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等角度,探讨与总结了名城中历史街区的内涵、特征、类型,建立了价值评价标准,确定了保护原则.尝试了进行历史街区保护的专题性研究,确保历史街区中负载有价值历史信息的遗产与景观得到保护的同时,满足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色.结合青岛城市街区作了方法论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和不稳定斜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造成震区江河严重破坏.地震灾区河道修复是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之一.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对震区的现场考察、结合灾区河道修复工程开展了相关的水沙动力学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与历史模型相结合的复合模型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者结合国内外有关河道修复问题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河流修复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性、河道修复的一般原则与地震灾后河道修复特殊原则、地震灾区河道修复的稳定性问题、地震灾后河流修复研究方法与案例.通过总结两年来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的河流修复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出了灾后河道修复继续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形态最丰富的一类,历史上形成了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多种形式,通过对皖南民居的地理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分析,对其聚落形态,空间布局、装饰风格及庭院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