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1H NMR、^13C NMR和DEPT ^13C NMR核磁共振详细研究了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六种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烃类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支化度与基础油粘温性能有负的相关性,支化度越大,粘温性能越差,粘度指数越低。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基础油烃类结构符合相应原油特性。基础油碳类型含量的分布影响着基础油烃类组成结构,正构烷烃含量和亚甲基含量高的基础油的粘度指数高,而支链甲基含量和次甲基含量高的基础油粘度指数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柱色谱、质谱、~1H NMR、~(13)C NMR和DEPT~(13)C NMR等手段详细分析了6种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加氢润滑油基础油和1种聚α烯烃(PAO-6)的物理性质和烃类组成.结果表明,各种基础油的S、N含量很低,饱和烃含量很高,芳香烃含量很低;基础油碳类型含量的分布和基础油烃类结构组成影响其黏度指数.正构烷烃和亚甲基含量高的基础油黏度指数高,而支链甲基和次甲基含量高的基础油黏度指数低;支化度与基础油黏温性能有负的相关性,支化度越大,黏温性能越差,黏度指数越低.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烃类结构符合相应原油特性.  相似文献   

3.
王秀文  陈文艺  邹恺 《石油化工》2014,43(2):221-225
测定了11种来自不同地区的润滑油基础油的部分物性(如碳氢原子比、密度、黏度、折光率、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并对润滑油基础油的结构族组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采用润滑油基础油的基本物性,通过模型的构建、模型表征因子及预测模型的确立来确定芳香碳率(C A)、环烷碳率(C N)和烷基碳率(C P)的预测模型方程式。用预测模型方程式计算了润滑油基础油的结构族组成,并与n-d-M法和改进B-L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数据发现,预测模型的结果优于n-d-M法的结果,与改进B-L法的结果接近,C A,C N,C P的最大偏差分别为3.96%,4.21%,3.79%。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GC/FI TOF MS)对润滑油基础油进行分子表征。依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质谱图平均丰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简单快速地获得基础油中链烷烃及一环~六环环烷烃的碳数分布结果。基于基础油分子组成数据,采用Kennard-Stone方法将样品集分为校正集和验证集,依据偏最小二乘方法(PLS)建立预测黏度和黏度指数的模型,模型验正集及预测集预测值的标准偏差分别小于2.0 mm2/s和2.0,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所建模型对基础油黏度及黏度指数的预测适用性好、准确度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烘箱氧化法研究了6种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加氢基础油以及各种基础油在环烷酸铁存在下的结构组成与氧化安定性关系。结果表明:芳烃含量是油品热氧化变浑浊的原因;油品氧化后,粘度大幅度上升,基础油粘度指数越高,粘度保持能力越强,粘度增加越少;基础油氧化后酸值增加和粘度增加百分率随着基础油芳烃含量增加而增加;氧化后油品烃组成变化的趋势是饱和烃降低,芳香烃及胶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于志东  张文杰 《石化技术》2013,(4):31-35,39
介绍了使用大庆原油掺混50%萨里尔原油试生产润滑油基础油期间,各装置的加工情况并对产品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萨里尔原油酸值小,硫、氮含量较低,属于轻质低硫石蜡基原油,适宜生产润滑油基础油。试生产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装置的操作条件,减二线可以生产黏度指数大于90的满足HVIIb等级要求的润滑油基础油,减三线可以生产黏度指数大于80的满足HVIIa等级要求的润滑油基础油。  相似文献   

7.
以加氢裂化尾油和加氢处理重质减压馏分油为原料,采用异构脱蜡工艺制备润滑油基础油。分析基础油的性质,并采用质谱和13C核磁共振分析异构脱蜡基础油的烃组成和烃结构,考察异构脱蜡润滑油基础油的烃组成和烃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异构脱蜡润滑油基础油,在多环环烷烃质量分数、链烷碳质量分数和平均碳数相近的条件下,黏度指数随着异构烷碳与正构烷碳质量分数之比的增大而减小,倾点随着异构烷碳与正构烷碳质量分数之比的增大而降低;在多环环烷烃质量分数、异构烷碳与正构烷碳质量分数之比相近的条件下,黏度指数和倾点随着分子的平均碳数减少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9种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主要性质及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n-d-M法计算其结构族组成参数,依据其性质与组成的关系,对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密度、折射率、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组成以及烃类组成进行关联,同时对加氢润滑油基础油中的链烷烃、环烷烃含量与黏度指数、氧化安定性进行关联。结果表明:9种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密度与总环数和芳环数具有正相关性;折射率与结构组成参数(芳碳率、烷基碳率)具有近似的正相关性,而与烷基碳率具有负相关性;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芳烃、环烷烃含量呈正相关性,而与链烷烃含量则呈负相关性;链烷烃含量与氧化安定性、黏度指数也具有正相关性,但环烷烃含量与氧化安定性、黏度指数则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加速和环保法规的日益苛刻,满足环保节能要求的高档润滑油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异构脱蜡技术生产HVIⅡ/Ⅲ类基础油受到了广泛关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多年来致力于润滑油基础油加氢技术的研发,在润滑油异构脱蜡技术方面形成了以加氢裂化尾油、中间基减压馏分油或费托合成蜡为原料生产HVIⅡ/Ⅲ类基础油的成套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工业应用,为润滑油质量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柱色谱、质谱法、1H NMR 、13C NMR和 DEPT 13C NMR等手段详细分析了6种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加氢润滑油基础油和1种聚α烯烃(PAO-6)的物理性质和烃类组成。结果表明,各种基础油的S、N含量很低,饱和烃含量很高,芳香烃含量很低;基础油碳类型含量的分布和基础油烃类结构组成影响其黏度指数。正构烷烃和亚甲基含量高的基础油的黏度指数高,而支链甲基和次甲基含量高的基础油黏度指数低;支化度与基础油黏温性能有负的相关性,支化度越大,黏温性能越差,黏度指数越低。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烃类结构符合相应原油特性。  相似文献   

11.
近红外分析方法测定润滑油基础油粘度指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LS校正方法建立了近红外光谱-粘度指数校正模型,能够覆盖多种源油、多种工艺及牌号的基础油。使用该模型对23个样品的对比测定结果表明,验证集标准误差(SEV)为2.13。成对t检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分析方法与标准分析方法测定的粘度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别,具有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等特点,可以代替传统方法进行润滑油基础油粘度指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以辽河、新疆、胜利、大庆原油和含硫油的润滑油馏分为原料,采用加氢技术制取润滑油基础油。中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压加氢处理、溶剂精制-中压加氢处理技术,配以溶剂脱蜡可以制取氧化安定性好的HVI润滑油基础油;采用加氢处理/加氢异构脱脱蜡/加氢补充精制工艺,制取氧化安定性和低温流生好的HVI和VHVI润滑油基础油也是可行的。与传统润滑油生产工艺相比,加氢法具有目的的产品收率高、质量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德光 《润滑油》2002,17(1):28-33
详细论述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与有关炼厂合作,开发的一系列润滑油生产技术,如:低芳烃环烷基润滑油的全氢型高压加氢工艺,加工中东原油采用传统工艺,加工中东原油或中间基原油采用溶剂精制-中压加氢组合工艺,加工中东原油采用异构脱蜡工艺生产高粘度指数基础油,这些技术多数已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准确地揭示润滑油基础油(简称基础油)分子结构与黏度指数的构效关系,结合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提出更准确的基础油分子结构表征参数,并建立其与异构脱蜡基础油黏度指数的关联。结果表明,基础油黏度指数随着链状结构平均碳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多环环烷碳分率和异构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黏度指数与结构表征参数的构效关系,为生产高黏度指数基础油的原料选择、工艺条件优化及馏程切割等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弄清分子组成对基础油黏度指数的影响,对原料优选和加工工艺调整有重要意义。采用传统分析与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4个样品的黏度指数与分子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基础油B1、B2的链烷烃含量较低、环烷烃含量较高、异构化程度iP/nP值较大,其黏度指数与A1、A2相差约15个单位;尽管A1、B1的链烷烃含量较低、各环数环烷烃含量均比较高,但是从分子组成上来看分布在碳数较大的范围,所以其黏度指数分别大于A2、B2;进一步分析实沸点蒸馏所得窄馏分的性质和组成表明,窄馏分的黏度指数随终馏点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沸点范围内高黏度指数的窄馏分其链烷烃和一环环烷烃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加氢处理的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加氢处理润滑油基础油和糠醛精制润滑油基础油分离为氮化物、重芳烃、中芳烃、轻芳烃和饱和烃 ,测试了各组分对它们的光安定性的影响 ,发现重芳烃是使加氢处理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劣于糠醛精制润滑油基础油的主要原因。采用色谱 -质谱联用等方法 ,分析、对比了两种油的重芳烃部分的组成 ,发现前者重芳烃中含有大量的四环和四环以上的芳烃以及它们的部分饱和产物 ,而后者重芳烃中不含三环以上的芳烃 ,证实了多环芳烃和它们的部分饱和产物是造成加氢处理润滑油基础油光安定性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加氢技术在环烷基润滑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元  康小洪 《润滑油》2005,20(4):28-32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针对环烷基原油的组成特点与产品需求,先后开发出加氢脱酸、中压加氢处理、临氢降凝等加氢工艺直到高压全氢型流程,并开发出相应的系列专用催化剂,先后应用于工业装置,开发出高质量环烷基润滑油产品与优质光亮油等产品,质量、收率均优于传统流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今后加工国内外环烷基原油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GTL润滑油基础油工艺技术进展、优势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金龙  粟斌  陈德友  赵巍 《润滑油》2004,19(2):6-10
GTL润滑油基础油的一般工艺技术由3个部分组成:合成气生产技术,合成液体烃生产技术,合成油加工技术。重点介绍壳牌、沙索、ExxonMobil、Syntroleum几大公司的GTL技术,并对GTL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能及其前景、影响作了概述,指出GTL润滑油基础油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