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依据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个性化注射模式在单心动周期成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宝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行CCTA扫描的患者,依据检查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运用高浓度对比剂(340 mgI/mL)碘海醇注射液,维持注射速率为5 mL/s;研究组运用低浓度对比剂(260 mgI/mL)碘克沙醇注射液,维持注射速率为2.4mL·s-1·m-1×BSA (m2)。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相关参数、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质量指标。结果:研究组注射时间长于对照组,图像质量客观评分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注射流率、碘流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剂总量、碘摄入量及辐射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对比剂依据BSA个性化注射模式不仅能降低对比剂参数及辐射剂量,又可提升CCT...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冠脉CTA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相同碘负荷情况下,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以及相同碘浓度情况下,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在64层螺旋CT冠脉CTA的应用效果.方法 58例可疑冠心病病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进行冠脉CTA检查;对血管强化程度、重建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300 mgI/ml×5 ml/s和370 mgI/ml×4 ml/s两种注射方案冠脉平均强化水平相似,约350~370 HU,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70 mgl/ml×4 ml/s和370 mgI/ml×3 ml/s两种注射方案在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平均强化程度分别为360 HU左右和330 HU左右,但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重建血管清晰度无统计学差异,96.3%的重建血管能够满足诊断.结论 应用370 mgI/ml×3 ml/s注射方案相当的单位时间碘负荷量,平均强化程度330 HU,能够满足64层螺旋CT冠脉CT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率75次/min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行320排CT冠脉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CTA)的可行性,并评价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共有94例心率75次/min的疑似冠心病患者,采用联影320排CT以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单个心动周期扫描行CCTA。根据患者呼吸方式分为2组:屏气组47例,自由呼吸组47例。测量各组患者主动脉的信噪比(SNR),左主干(LM)近段和中段、前降支(LAD)近段、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及中段的对比噪声比(CNR),主动脉、LM和RCA的CT值及主动脉的标准值。由2名放射科医生以5分法对94例患者进行冠脉18分段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价,分数≥3分符合诊断标准。结果:2组患者的CNR、SNR和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屏气组和自由呼吸组冠脉节段评分5分者分别占68.8%、67.4%,4分者分别占18.0%、20.3%,3分者分别占10.2%、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由呼吸组辐射剂量少于屏气组(P0.01)。结论:对于心率75次/min的患者,采用自由呼吸与标准屏气进行320排宽体CT进行CCTA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说明对于该类患者,自由呼吸CCTA是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uCT960+宽体探测器CT单心动周期扫描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成像(CCTA)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诊断科收治的接受C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63例和同期正常窦性心律的患者63例.采用5分法评估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2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头颈部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对比剂不同注射方案的图像质量进行评析。方法: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头颈CTA检查的11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55例;对照组采取双时相注射对比剂,试验组采取多时相双流混合注射对比剂,对比分析两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并掌握对比剂用量。结果:通过测定,两组颈部动脉CT值、颈部静脉CT值、头部动脉CT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颅内静脉CT值、动静脉成像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及图像清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锁骨下静脉CT值、上腔静脉CT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有效辐射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取多时相双流混合注射对比剂,能有效提升图像质量,且可减少对比剂用量,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造影剂注射方案对头颈部动脉 CT 血管造影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头颈部动脉造影的112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下肢团注造影剂方法,对照组采用上肢团注造影剂方法。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各部位血管 CT 值及血管显像质量,对比两组患者头颈部动脉血管显像质量,并采用主观评分3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双侧颈总动脉 CT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双侧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头臂干血管显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不增加造影剂和辐射剂量的前提下,通过下肢静脉团注造影剂,可取得较好血管显像质量,还能得到更多显像质量较好的血管信息,有利于及早发现相关部位的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流速对冠脉CT造影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transluminal contrast attenuation gradient,TAG)的影响,以为临床判断血管狭窄提供可靠性依据。方法:回顾选取2019年5月—2021年6月在我院东芝320排CT进行冠脉CTA并复查的患者48例(体质指数BMI低于26 kg/m2),第一次检查使用常规流速4.5mL/s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待患者第二次复查时采用同样的机型和造影剂,流速降为3.5 mL/s。分别测量两次CTA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和右冠(RCA)冠脉的TAG值。比较两次检查间各分支冠脉TAG值差异。结果:48例患者中,无明显血管狭窄的44支,狭窄的血管100支。狭窄的血管中存在重度狭窄>75%的25支,中度狭窄50%~75%的血管30支,轻度狭窄<50%的45支。中重度狭窄血管中,两次检查的TA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狭窄、轻度狭窄的血管中,两次检查的TAG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流速冠脉CT造影会导致中重度狭窄的血管灌注不足,CT值差异更明显,血管的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最佳增强时相,准确触发CT增强扫描,提高椎动脉三维显示率.方法 87例椎动脉CTA检查,由足背静脉团注350 mgI/ml的Omnipaque造影剂后,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经图像重组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结果 87例椎动脉CTA的增强时相均处于最佳和较佳的扫描时期内,增强扫描的实际启动时间为15~43 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动脉期靶血管浓度均持续>100 Hu.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足背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不需做预扫描测量相关时间-浓度曲线即可保证正确实施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五苓散水化法预防冠脉CTA 检查后造影剂肾病(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chy, CIN)发生的护理应用情况。方法将拟行冠脉CTA检查的120名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60例。 A组:为五苓散水化治疗组(猪苓10 g、泽泻10 g、桂枝6 g、云苓15 g、白术10 g、水蛭3 g),B组:为饮白水水化治疗组。测定两组患者检查前及检查后第2、3天空腹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清微球蛋白及尿量。结果 A组患者检查前与检查后第2、3天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清微球蛋白逐渐上升;B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清微球蛋白上升比A组明显;A组患者的尿量比B组多,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五苓散在预防冠脉CTA检查后CIN发生比白水水化治疗效果好,护理工作中易于操作,患者使用方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造影剂注射速度对CT增强扫描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造影剂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及肝实质强化(CT值)的关系。方法:将276例患按注射速度分为5组,3.5ml/s32例,3.0ml/s40例,2.5ml/s77例,2.0ml/s68例,1.5ml/s59例,再根据使用不同造影剂分为两组,使用离子型造影剂119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157例。结果:造影剂注射速度从3.5ml/s至1.5ml/s,肝实质CT值呈逐渐降低,5组间有显性差异(F=43.510,P<0.05),在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组间及组内不同注射速度之间经χ^2检验,均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速度越快,肝实质强化越好,但副反应发生率越高,离子型较非离子型造影剂副作用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和局部扫描CTA的图像质量。方法:使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对20例拟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由颅顶至足跟的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扫描准值128×0.625mm,螺距0.601,球管转速0.75s。每例患者的评价动脉包括16支颈脑动脉、10支胸腹部动脉和14支下肢动脉,共40支。测量每支动脉的CT值,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3级量化评分。对照组包括行颈脑部、胸腹部和下肢部局部扫描CTA者各20例。两组间每支动脉的CT值比较采用t检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全身扫描CTA的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和股动脉的CT值低于下肢部局部扫描CTA[分别为(314.2±47.8)HU vs (386.8±30.4)HU,(293.7±65.3)HU vs (365.2±25.4)HU,(294.9±84.8)HU vs (384.5±28.5)HU],其余动脉的CT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全身扫描CTA组中,除2支肠系膜下动脉外,其余动脉的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但肠系膜下动脉、髂外动脉和股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局部扫描CTA组。结论: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在绝大多数血管能够满足诊断,且并不比局部扫描CTA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1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扫描中注射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盐水注射速率4ml/s,注射量40ml)与观察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256 iCT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 并联合多种技术优化扫描方案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纳入91例接受256 iCT CCTA(研究组)和30例接受64排CCTA(对照组)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研究组根据患者心率设置6种扫描方案, 方案1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启动z轴方向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 方案2、3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ECG-CTCM)技术, 方案4~6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各扫描方案均根据BMI设置管电压。计算并比较各组及各扫描方案间有效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研究组ED 明显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扫描方案1 ED最低, 其次为扫描方案3, 两种扫描方案ED均明显低于其余扫描方案(P均 <0.05), 二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扫描方案2、4~6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各扫描方案中ED均随管电压下降而下降。各扫描方案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0, P=0.858)。结论 CCTA中256 iCT辐射剂量低于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技术和个体化扫描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辐射剂量, 并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参数方案的优化。方法:随机选择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10月120例头颈部血管受检者纳入本次实验中,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造影剂用量(观察组:体重(kg)×0.7ml,对照组:55ml)。用造影剂后追加生理盐水(观察组:50ml,对照组30ml),比较两组患者CT值统计结果。结果:观察组上腔静脉残留造影剂对图像后处理和诊断的影响比对照组小。结论: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方案的优化对受检者的造影剂用量减少,也能够收获满意的CTA图像,更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CT检查技术的发展,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开始应用于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在为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进行CTA检查的护理配合中发现,选择不同部位注射造影剂及给药速度的不同,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很大,而确定合理的给药速度及给药部位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此我院接受CTA检查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注射部位及给药速度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胸部增强CT扫描时注射部位的选择与CT图像的关系。方法 从853例行胸部增强CT扫描患者的图像资料库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图像中,患侧上肢注射14例,仅3例得到满意显影图像,满意率21.4%;36例在健侧上肢、腹壁浅静脉、下肢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注射者,均得到满意显影效果,满意率100%。结论胸部增强CT扫描注射部位应尽量避免患侧上肢,以取得满意显影效果。关键词:胸部病变诊断; CT增强扫描; 注射部位; 伪影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5-0018-0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CT增强扫描中脉冲式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方法对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0200例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法预注射生理盐水,研究组患者给予脉冲式预注射生理盐水,在检查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率,调查患者对CT增强扫描的满意度,在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导致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及系统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例CT增强扫描病例,针对造影剂类型、是否合用地塞米松以及心理护理等因素,随机分组进行研究。结果: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合用地塞米松与是否进行心理护理分别分组比较,轻度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总计数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使用更安全可靠;合用地塞米松可以降低轻度副反应的发生;心理护理是降低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临床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迟华群  姚东菊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0):1475-1477
目的探讨导致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及系统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例CT增强扫描病例,针对造影剂类型、是否合用地塞米松以及心理护理等因素,随机分组进行研究.结果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合用地塞米松与是否进行心理护理分别分组比较,轻度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总计数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使用更安全可靠;合用地塞米松可以降低轻度副反应的发生;心理护理是降低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临床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