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Vaspin)、抵抗素(Resistin)水平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Vaspin、Resistin、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Vp)、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及其对称性差值(DVp、DVm)]、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aspin、Resis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aspin水平升高,血清Resistin水平降低(P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Vp、Vm、DVp、D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p、Vm加快,DVp、DVm减小(P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P0.01)。(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血清Vaspin水平,降低血清Resistin水平,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9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脂、血压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双侧大脑中动脉(MCA)最大峰值流速(Vp)、舒张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清TNF-α、CRP、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TNF-α、CRP、ET-1水平低于对照组,BI评分和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CA Vp、Vd、Vm、PI、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CA Vp、Vd、Vm均高于对照组,PI、RI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高龄ACI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性反应、稳定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损伤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损伤、血清Hcy和CysC水平变化及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BI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B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颅内动脉峰流速(Vp)和平均流速(Vm)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脉动指数(P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动脉Vp和Vm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丙二醛(MD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OD和GSH-P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cy和Cys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cy和Cys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及降低血清Hcy和CysC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辅助抗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伴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联合抗栓治疗,实验组实施肠道益生菌辅助抗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胃肠激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胃动素(MTL)]、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胃肠道功能[D乳酸、前降钙素(PCT)]及预后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CGRP、MTL、APTT、FIB、TT、D乳酸、PCT、NIHSS评分、ADL评分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GRP、FIB、TT、D乳酸、PCT、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TL、APTT、ADL评分明显升高,并且治疗后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益生菌辅助抗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时,通过有效调节患者胃肠激素、凝血指标,继而达到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迁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CIS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肌氨肽苷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大脑中动脉(MCA)血流指标〔峰值流速(Vp)、舒张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2.276,P=0.023)。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HDL-C、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TC、TG、LDL-C、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BI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CA的Vp、Vd、Vm、PI、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CA的Vp、Vd、Vm均高于对照组,PI、R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CIS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脂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AP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呼吸科2013~2015年住院的APE患者43例(病例组),并选择同期4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入选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指标进行检测,观察首次住院及出院前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PT、APTT显著降低,FIB含量显著升高(P0.05)。病例组治疗后PT、APTT显著升高,FIB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TT在各组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及溶栓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T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长于干预前,FIB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上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42例和观察组(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等;严密监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LT、FIB、PT、TT及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和FIB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TT和APTT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XB2、6-K-PGF1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6-K-PG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自行缓解,且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3.084,P=0.002)。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PT、TT及FIB、AT-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TT、PT、TT长于对照组,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血压,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对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PTT、PT、TT水平均明显较对照组高,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老年冠心病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97例各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PT、APTT、TT显著延长(P0.01),FIB含量明显降低(P0.01)。慢性酒精性肝病及药物性肝病患者PT、APTT显著延长(P0.01),其TT和FI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对监测慢性肝病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行CT灌注成像,比较两组颅脑CT灌注成像参数,大脑中动脉(MCA)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变化情况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梗死周围区域CBV和CBF均较治疗前增加(P 0.05),对照组梗死周围区域CBV较治疗前增加(P 0.05),且观察组梗死周围区域CBV和CBF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梗死周围与梗死中心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 0.05),且观察组梗死周围rCBV增加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Vp、Vm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P 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通过改善脑梗死病人梗死中心及其周围区域组织灌注,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温胆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温胆汤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治疗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NIH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收治疗的7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健脑益智汤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丁苯酞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脑益智汤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Hc-gp3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I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峰流速(Vm)、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峰流速(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Vm、Vs、Vd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c-gp39、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c-gp39、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健脑益智汤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清Hc-gp39、hs-CRP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替格瑞洛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MPA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97例,按照患者住院号尾数奇偶分为氯吡格雷组98例与替格瑞洛组9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氯吡格雷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替格瑞洛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MPAR。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TT、FIB、M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格瑞洛组PT、APTT短于氯吡格雷组,FIB、MPAR低于氯吡格雷组,TT长于氯吡格雷组(P0.05)。结论替格瑞洛能可有效改善行PCI的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MP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