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热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僵硬患者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例外伤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内热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功能评分,以及治疗组患者伸/屈肌的峰力矩值、总功量值、平均功率,以及腘绳肌峰力矩/股四头肌峰力矩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ysholm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伸/屈肌的峰力矩值、总功量值、平均功率以及腘绳肌峰力矩/股四头肌峰力矩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热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僵硬,能有效提高膝关节相关生物力学指标,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四头肌保留入路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院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路方式均为股四头肌保留入路,记录所有基本手术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及疼痛情况[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及直腿抬高情况[直腿抬高试验(SLRT)]、股四头肌肌力及WOMAC骨关节炎指数,术后随访9个月,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50例采用股四头肌保留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有5例发生支持带松懈,手术时间为(92.43±11.25)min,术中出血量为(385.12±58.49)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14±5.49)d.与手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的SLRT阳性例数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SLRT阳性例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的SLRT阳性例数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SLRT阳性例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的股四头肌肌力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OMAC骨关节炎指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OMAC骨关节炎指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患者发生伤口愈合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为4.00%.结论:股四头肌保留入路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有效保护股四头肌肌力,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腘肌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腘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膝关节屈曲主动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ysholm膝关节量表评分(LKSS)。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膝关节屈曲主动ROM和LKSS均升高,治疗8周后较治疗4周后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膝关节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膝关节VAS评分较治疗4周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肌训练运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有助于增加膝关节屈曲主动活动度、缓解疼痛以及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性膝关节损伤,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分析其对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及其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门诊、住院部收治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康复训练,2组均在4周治疗后,在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下,测定其在角速度分别为60°/s及180°/s时,患侧膝关节的峰力矩、做功量及股后肌群的向心峰值力矩与四头肌的向心峰值力矩的比值(H/Q),同时测定角速度分别为60°/s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情况,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1)在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角速度为60°/s及180°/s测试时2组峰力矩、作功量及H/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速度60°/S时,观察组的屈伸肌群的s EMG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伸肌及屈肌肌力均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患者的症状,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膝关节周围肌肉肌力水平和改善其参与膝关节活动的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卧位蹬车训练联合针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效果及对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4例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64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卧位蹬车训练,观察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周径及早期功能指标(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术侧股四头肌肌力)、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周径及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前后术侧股四头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蹬车训练联合针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效果较佳,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者股四头肌随意动员能力的变化。方法:选取有训练史和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受试者45例作为观察组,无训练史和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受试者45例作为对照组,运用股四头肌随意动员能力评定系统对两组受试者的最大等长肌力(MVC)、随意动员能力(MA)及RFD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两侧股四头肌MVC、MA和RFD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两侧股四头肌MVC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股四头肌MVC、RFD低于观察组未损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损伤侧MA、RFD显著低于未损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者经过康复后股四头肌肌肉力量可以恢复至正常水平,但随意动员能力和力量上升速率依然较低,影响了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膝关节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中老年女性志愿者采用类实验的方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干预组进行五禽戏锻炼,对照组进行拉伸锻炼。两组均干预12个月,观察比较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指标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以下简称Berg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干预组组内各时点比较:右膝伸肌、左膝屈肌T1与T2的P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膝关节屈、伸肌T2与T3的P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膝关节屈、伸肌T1与T3的P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各时点比较:左右膝关节屈、伸肌T1、T2、T3时点分别两两相比,P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T3时比较,两组左右膝伸肌的P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左右膝屈肌的P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组内各时点比较:T1、T2、T3两两比较时,Berg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各时点比较:T1与T2、T1与T3比较时,Berg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与T3比较,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T3时比较,两组Berg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禽戏锻炼可以提高中老年女性膝关节相关肌力,起到延缓肌力下降、提高平衡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肌群综合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给予下肢肌群综合训练,对照组仅给予股四头肌训练,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屈、伸肌峰力矩(PT)及总功量(JW)、平均功率(AP)、伸屈肌单次最大作功量(MRTW)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肌群综合训练能有效降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膝部肌群力量,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痹汤熏洗结合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关节镜下伸膝装置松解手术及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三痹汤熏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7.10%和70.97%;组间功能恢复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后6个月比较,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痹汤熏洗结合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可显著恢复膝关节活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退变的X线检查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退变患者,将其视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60名作为对照,对照组与研究组均行X线检查,检查体位有膝关节屈曲45°前负重位检查和膝关节常规前后直立检查,选择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针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检查情况。结果在膝关节检查结果方面,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明显变窄,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体位检查结果方面,膝关节常规前后直立体位检查检出率71.2%,膝关节屈曲45°前负重位检查检出率96.7%,膝关节屈曲45°前负重位检査检出率明显高于膝关节常规前后直立体位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膝关节病变患者,选择膝关节屈曲45°前负重位体位行X线检查有着非常好的检出率,在膝关节退变患者的诊断方面应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福州市第二医院康复科诊治的7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熏蒸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熏蒸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中药熏蒸治疗,肌电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中药熏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治疗4周后,量化评估3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平均肌电值(AEMG)、腘绳肌与股四头肌峰力矩比(H/Q)。结果治疗4周后,3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联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熏蒸组和肌电组,熏蒸组VAS评分明显低于肌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AEMG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联合组AEMG明显高于熏蒸组和肌电组,肌电组AEMG明显高于熏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H/Q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联合组H/Q明显低于熏蒸组和肌电组,肌电组H/Q明显低于熏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减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痛,改善膝关节屈伸肌力和肌力平衡,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CMT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CMT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患儿予以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后颈部被动旋转度、侧屈活动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患侧胸锁乳突肌(SCM)肌肉紧张消退率和治疗天数。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SCM肌肉紧张消退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颈部被动旋转度、侧屈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手法可有效改善CMT患儿的颈部活动度,消除肌肉紧张,缩短治疗时间,比单纯推拿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正骨散外用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 60例KOA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外用正骨散结合功能锻炼疗法,对照组仅外用正骨散,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屈伸肌力、JOA评分、VAS评分、大腿肌容积及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治疗后2组JOA评分提高,VAS评分减低,膝关节屈伸肌力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膝关节屈伸肌力增加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腿肌容积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大腿肌容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大腿肌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膝关节活动度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OA患者于病变早期以正骨散外用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能提高患者膝关节肌力,预防或延缓肌肉萎缩,缓解疼痛,加大膝关节运动范围,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康复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患侧肢体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主动踝背屈时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等指标,采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及胫前肌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患侧步长等步行空间相关参数及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等步行时间相关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及下肢Fulg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进而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改变膝关节标本的屈曲角度与膝关节平面夹角,测试膝关节内侧间室压力值,研究膝关节屈曲状态下平面夹角与内侧间室压力的相关性。方法:将2具正常尸体进行解剖,采集4例膝关节标本,再将自制胫骨外侧钢板植入标本,调整不同的屈曲角度与关节面角度,同时对膝关节内侧间室进行压力测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膝关节屈曲保持0°,内侧间室压力值平均为(1.30±0.60)MPa,屈曲保持15°,内侧间室压力值平均为(0.98±0.45)MPa,屈曲保持30°,内侧间室压力值平均为(0.24±0.11)MPa,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曲保持45°,内侧间室压力值平均为(0.03±0.01)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屈曲角度在0°~30°时,膝关节内侧间室压力受关节平面角度影响,且在关节面角度达15°时,内侧间室压力达到峰值。而膝关节屈曲达45°时,膝关节内侧间室压力与关节面夹角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骨外洗剂熏蒸结合股四头肌等长锻炼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英德市中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骨外洗剂熏蒸并股四头肌等长锻炼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布洛芬胶囊治疗,治疗2周,通过对膝关节Lysholm及疗效比较得出结论。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外洗剂熏蒸结合股四头肌等长锻炼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运动疗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12月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动疗法组自术后第1天开始按照训练方案进行运动疗法治疗,连续训练7d;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在运动疗法治疗基础上,自术后第1天开始肌内效贴贴扎,每2d更换1次,连续治疗7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记录髋关节屈曲、外展及外旋活动度。结果:①分组结果。共纳入91例患者,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46例,运动疗法组45例。②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0.76)分,(3.78±0.76)分,t=-0.529,P=0.598];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12.700,P=0.000;t=10.244,P=0.000),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运动疗法组[(2.18±0.72)分,(2.33±0.79)分,t=-2.089,P=0.040]。③Harris髋关节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0±8.72)分,(35.58±7.58)分,t=1.688,P=0.095];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13.915,P=0.000;t=-15.356,P=0.000),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的Harris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57.91±7.29)分,(52.60±5.41)分,t=3.942,P=0.000]。④ADL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44±11.25)分,(32.00±3.44)分,t=1.961,P=0.053];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13.866,P=0.000;t=-6.244,P=0.000),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的ADL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68.70±16.88)分,(59.00±12.59)分,t=3.110,P=0.003]。⑤髋关节活动度。治疗前,2组患者的髋关节屈曲、外展及外旋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02°±14.36°,28.33°±14.06°,t=-1.447,P=0.115;3.04°±5.11°,3.98°±4.98°,t=-0.885,P=0.379;3.48°±5.76°,2.22°±4.71°,t=1.137,P=0.259);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髋关节屈曲、外展及外旋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屈曲活动度:t=-7.647,P=0.000;t=-12.344,P=0.000;外展活动度:t=-11.709,P=0.000;t=-12.322,P=0.000;外旋活动度:t=-15.391,P=0.000;t=-13.259,P=0.000),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的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大于运动疗法组(51.33°±11.31°,44.38°±6.91°,t=3.527,P=0.001),2组患者的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02°±7.43°,16.78°±6.58°,t=1.524,P=0.131;20.54°±7.17°,18.78°±4.90°,t=1.369,P=0.175)。结论:采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运动疗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和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关节镜微创技术与常规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创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安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比较两组膝关节骨创伤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膝关节骨创伤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微创技术与常规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创伤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前者具有微创性和有效性,可更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易层"贴敷联合通痹方内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易层"贴敷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易层"贴敷联合通痹方内服治疗,治疗14天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症状、膝关节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易层"贴敷联合通痹方内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及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研究"医用踝关节平衡装置"对篮球运动员踝关节年损伤率的影响效果。方法泰安市某高校篮球队踝关节骨骼肌肉健康队员18名,利用"医用踝关节平衡装置"进行为期36周的介入研究。结果 (1)踝关节力矩峰值:在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踝外翻30°/s,优势侧内翻30°/s情况下的等速肌力测试,踝关节的力矩峰值,介入训练前后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非优势侧踝内翻30°/s情况下,踝关节的力矩峰值,训练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7±4.35)Nm,(30.88±7.28)Nm,P=0.012]。(2)腓肠肌反应时:介入训练前后优势侧腓肠肌外侧肌、非优势侧腓肠肌内侧与外侧肌激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侧腓肠肌内侧肌激活时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40±0.026)s,0.254±0.043)s,P=0.009)]。(3)平衡指数:介入训练前后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的包络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 494.2±22 237.69)mm~2,(1 261.87±303.79)mm~2,P=0.042;(27 523.93±26 244.72)mm~2,(1 379.87±577.78)mm~2,P=0.046]。(4)踝关节年损伤率:介入训练前后损伤率有所降低。结论运动员在穿戴介入装置训练后可降低踝关节损伤的出现,对双踝内翻水平影响效果明显,对双侧腓肠肌反应时激活时间下降明显,也可使双侧踝关节平衡能力朝着高于正常人足的趋势发展,对踝关节稳定性与灵活性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