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期次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综合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分析法、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分析准噶尔盆地中部已钻井揭示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认为中部1,3区块侏罗系油藏存在3期成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白垩系油藏存在2期成藏: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中部2,4区块侏罗系、白垩系仅存在1期成藏:早白垩世末—现今。指出各期次油藏的勘探方向:中部3区块北部是寻找早白垩世末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1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次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2,4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流体包裹体技术在春风油田特超稠油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分布层位多、原油密度高、粘度大的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降解严重,导致该区的油源对比及成藏研究成为难点。针对春风油田稠油储层开展了流体包裹体主成分生标特征、包裹体光学特性、产状特征、均一化温度及盐度等实验分析,同时进行了稠油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及成藏演化分析,研究认为:(1)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油气在该区聚集成藏前就已经遭受了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后期又继续遭受降解,部分井区还存在后期充注现象;(2)三叠纪末期,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高峰,生成的油气在车拐断裂带聚集成藏;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的燕山-喜马拉雅早期的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的油气藏遭受改造和破坏,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并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中聚集成藏,但由于研究区地层埋深小,保存条件差,油气普遍遭受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稠油;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油气藏进一步调整改造,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在春风油田的有利圈闭聚集成藏,后期又遭受生物降解形成现今的稠油油藏。  相似文献   

3.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古油藏分布及次生油气藏调整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该地区的勘探与开发。莫索湾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在白垩纪位于古背斜的高部位,是油气的集散地,研究该区古油藏形成及演化过程对指导次生油气藏的发现至关重要。对莫索湾凸起三工河组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系列定量荧光分析,并结合构造演化史、生烃史和区域埋藏史-热史为古油藏的存在提供了流体证据,分析了其油气充注历史,并预测了次生油气藏的调整方向。研究结果显示:(1)莫索湾凸起三工河组在早白垩世早期开始接受油气充注形成古油藏,表现在储集层QGF指数大于4,GOI指数大于5%,古油藏充注时,油气被矿物捕获形成烃类包裹体,被捕获的两类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参数值说明随着烃源岩成熟度逐渐变大,油质也逐渐变轻。(2)新近纪地层掀斜时,古油藏被破坏,油气发生调整,表现在部分层段QGF指数较高,但是QGF-E强度较低。(3)莫索湾凸起三工河组经历了不只一期油气充注,推断其混入了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油气,因为部分层段显示较低的QGF指数和较高的QGF-E强度,且TSF的R1分布范围很大。(4)构造显示莫索湾古油藏平面范围达700km2,古油藏被破坏后沿着各低凸带向北线状运移。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白垩系油藏原油25?降藿烷含量、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组分特征、地层埋藏史及热演化史,探讨了研究区生物降解分布、地点及时间,结合生物降解与未降解原油混合实验,揭示了不同期次油藏保存规模。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白垩系普遍存在生物降解,纵向上生物降解受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控制,导致垂向分布存在差异。油气存在2期成藏,早期成藏从早白垩世开始充注,并发生严重的本地生物降解,降解时间为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早期,受烃源岩排烃规模限制,第一期成藏油气规模小,对后期聚集的主成藏期油气破坏较小;第二期成藏为主成藏期,成藏时间对应下乌尔禾组大规模排烃期,即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油藏主要以岩性油藏为主,原油性质多样,有轻质油、中质油和稠油。通过对油源、古地貌、输导体系及沉积特征研究,轻质油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稠油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中质油为混源所致;古地貌影响着油气运移方向;烃源岩供烃影响着成藏时间;厚砂及多期不整合面、断裂系统构成了输导体系;曲流河侧积砂坝是形成岩性油藏的关键因素。不同凹陷供烃的成藏模式不同: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先形成白垩系油藏,后期在断层调整下进入沙湾组成藏,侏罗系烃源岩通过断裂体系和厚砂体运移至沙二段成藏;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输导至西南沙一段成藏。  相似文献   

6.
准中地区油气成藏关键期的厘定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为负向构造单元,埋藏深、经历多期构造活动,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含油储层砂体中烃类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分析,明确侏罗系储层油气成藏期次;结合构造演化分析,确定油气成藏关键期油气成藏过程与构造演化关系..结果表明,准中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在地质时期至少发生2期油气充注,与现今油气分布关系密切的油气充注关键期处于早白垩世末或晚白垩世早期至古近系末。构造演化模拟结果反映成藏关键期处于盆地腹部南北掀斜之后,准中油气藏大多地方基本没有被调整或破坏。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着众多的地层油气藏,目前对于其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采集了该区26口钻井的58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成果,研究了上述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和均一温度特征,确定了该区地层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进一步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地层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成藏;②晓三叠世-早侏罗世,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二叠系内部以及三叠系底部不整合砂砾岩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深部油藏为主;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和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三叠系底部、侏罗系底部、白垩系底部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浅部油/气藏和稠油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8.
����ľ���Ӣ���հ��ݳɲ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文章从英吉苏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英南2气藏成藏机理出发,对英南2气藏进行了解剖,力求达到指导该区下一步勘探的目的。研究中主要结合该区烃源岩特征以及英南2气藏的圈闭特征、储盖组合、流体性质、沉积埋藏及烃源岩热演化史等对英南2气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文章认为英南2气藏志留纪末期,原生古油藏形成;二叠纪遭到破坏,形成凝析油气—湿气藏;三叠纪末,该区整体抬升并遭到剥蚀;早白垩世末期,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开始二次生烃,侏罗系烃源岩开始少量生油,阿拉干、阿拉干北断裂进一步活动,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英南2气藏形成;晚白垩世—新生代,该区为稳定沉降期,英南2气藏进一步充注。英东洼槽周围构造高点是最有利的现实勘探区。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合各种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的油气成藏期次。认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和西山窑级油藏主体在中晚侏罗世形成;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混合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最初进入储集层的石油在中晚侏罗世,后期注入储集层的高成熟石油主要在晚白垩世,最后天然气成藏主要在早第三纪。同时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与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不一定都能记录油气成藏最早时间。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控制了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的最赞破坏和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的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J2~E)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N~)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中上侏罗统剥蚀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现今的地温梯度低(约为2.3℃/hm),其腹部西侧侏罗系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的埋深差异极大(约为2100 m)、成岩作用复杂,影响油气勘探开发部署.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包裹体荧光显微鉴定,结合黏土矿物的演化特征,深入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西侧沙窝地、莫西庄及征沙村3个小区三工河组储层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中浅层油气藏具有远源、次生的特征,而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断裂、砂层、不整合等要素的系统刻画及其空间组合关系研究,梳理出断裂垂向单一输导型、断裂-毯砂阶状输导型、断裂-不整合复合输导型等3类输导组合类型.结合输导体系与成藏过程及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总结出3类优势输导体系控制下的成...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致密砂岩储层存在早、晚2期流体包裹体。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主要为80~100℃;晚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主要为120~140℃,成熟度较早期也较高。推断四川盆地中部致密砂岩储层的油气充注、运移经历了2个主要期次,早期发生于晚侏罗世,晚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这与油气藏饱和压力得出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是西部大型复合叠加含油气盆地之一,油气资源丰富;而天然气探明率仅为3.96%,明显不均衡,勘探潜力巨大。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藏多表现为高成熟烃源岩油气系统内近源成藏、继承性构造隆起成藏、沿沟通深部气源断裂成藏、区域盖层之下成藏。依据盆地天然气气藏成藏特点,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点与近期勘探成果,基本明确了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领域:①陆梁隆起东部—五彩湾凹陷—白家海凸起石炭系;②中央坳陷莫索湾凸起—莫北凸起—陆梁隆起西部侏罗系;③山前冲断带上白垩统与古近系;④中央坳陷莫索湾背斜深层石炭系与二叠系。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构造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隆起构造是沉积盆地内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由于沉积盆地的多旋回叠加演化,隆起的形成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隆起在沉积期、(油气)成藏期、调整期与定型期具有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形成、聚集与分布的地质环境,因此,隆起构造演化动力学是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核心。从古构造分析的角度,解析了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的构造演化史。莫索湾凸起是在石炭纪“基底”隆起的背景上,经二叠纪构造运动发育起来的大型隆起构造;在经过三叠纪—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期的稳定沉降与埋藏之后,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遭受强烈改造;其后,在早白垩世再次稳定沉降,晚白垩世—古近纪发生“振荡”运动,在新近纪随着南侧昌吉坳陷的急剧挠曲沉降而发生向南倾斜。莫索湾凸起经历了雏形期、发育期、埋藏期、改造期、调整期与定型期等6个地球动力学阶段的演化,现今成为深埋藏的大型背斜,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成果和方向   总被引:39,自引:12,他引:27  
准噶尔盆地已发现了12个陡坡型扇体油气藏,在缓坡型沉积体系中也发现石南4井区、石南21井区、石南26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辫状河道砂体岩性油藏以及中拐凸起三工河组和白家海凸起西山窑组岩性油气藏。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和多期湖平面升降,是形成各类岩性圈闭的基础;多源、多灶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烃源保障;多期断裂活动、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发育为岩性圈闭多期成藏构筑了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很大。但目前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探明率仅4%左右,在已探明油气储量中所占比例尚不到22%。认为目前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主要有五大领域:西北缘二叠系、三叠系陡坡型扇体;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大型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滑塌扇岩性圈闭;陆西和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或石树沟群)河道砂体岩性圈闭;受车莫低凸起控制的侏罗一白垩系河道深切谷地层一岩性圈闭;玛湖西斜坡受侏罗纪构造坡折带控制的地层一岩性圈闭。图7表1参9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找油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准噶尔盆地腹 部地区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基础上于石炭纪末一二叠纪早期形成了北西向错落有序的坳隆构造格局,它基本上控制着盆地主力烃源岩二叠糸的空间分布和有利油气聚案带的位置。中晚侏罗世,在盆地腹部形成了北东向低幅隆起带,成为浅层侏罗糸的勘探领域。盆地腹部生油凹陷面积大,且发育多套烃源岩层。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条件分析,莫索湾凸起、三南凸起、达巳松凸起、玛湖背斜、白家海凸起是盆地腹部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陆南凹陷、炮台凸起则为今后勘探接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