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有关地震的报道也数见不鲜.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例如:西南、西北、华北、台湾、东南沿海等地区都是地震多发生地带,所以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比其他国家要频繁.随着人们对地震越来越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建设也越来越被重视,而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建设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区.本文主要由地震的概念从而引出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抗震设计的方法,最后阐述了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林曼青  陈鸣 《中国电梯》2010,(14):31-32
在我国电梯行业中,对于电梯、自动扶梯的抗震设计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在现有的国家标准中,也没有对电梯、自动扶梯抗震性能提出要求。由于大地震造成电梯和自动扶梯的严重损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人类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还不能准确预测的情况下,人们对电梯、自动扶梯增加抗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3.
5月21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作为建筑物主要附属设施的电梯在此次地震中也未能幸免,损坏极大。作为河南省焦作市质监局赴震区特种设备技术服务队的一员,笔者参加了绵阳市电梯的检验工作,从灾区回来后又参加了震后电梯安全状况研讨会。期间,无论是在灾区的现场检验还是在研讨会上向与会专家学习探讨,笔者都对电梯如何防震抗震、地震发生时如何减少乘梯人员伤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已有老旧建筑抗震加固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对建筑物抵御地震所采用的普遍途径,即工程抗震与抗震设防。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强度与变形、抗倒塌能力。但抗震建筑在地震中是以建筑物本身的变形、开裂、破坏为代价来抵抗地震的,是“以刚克刚”。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功能及安全性提出的要求越来越  相似文献   

5.
地震引起人体的损伤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有建筑物的坍塌、煤气滑漏、触电、溺水和火灾,其中最多的致伤致死原因是建筑物坍塌.地震警示我们除了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外,也凸显了要加强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概念.随着现代城市楼层的不断增高,抗震结构设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做研究分析,并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小西一则 《中国电梯》2006,17(18):37-40
电梯的管制运行除地震时管制运行以外.还包括停电时通过备用电源使电梯运行的停电时管制运行、大厦发生火灾时运行的火灾时管制运行、底坑灌水时运行的灌水时管制运行、台风等强风时运行的大风管制运行等。在这些管制运行中,地震时管制运行的优先度最高。另外,具有地震时管制运行的电梯的需求也非常高。建筑物本身采取防止地震摆动的抗震结构的大厦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7.
电梯稳不稳?     
去年2月在阪神地震中,包括神户市在内的兵库县共有16901部电梯注册在案,其中1192部随着建筑物完全损毁,另有40部在地震中受到损坏,而其建筑物并未倒塌;大贩县的44505部电梯中只有34部与建筑物一起被毁,但是建筑物未到而电梯损坏的却多达2519部。  相似文献   

8.
雷莉 《建筑与环境》2011,(5):125-125
随着现代化城市发展,经济生活节奏的加快,地震灾害对我们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由于地震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遵循刚柔相济,多道抗震设防的原则,并采取有效地构造措施,保证结构的延性予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
汶川5·12地震已经过去,但是由于这场灾难激发出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热情永远也不会消逝。强烈的地震震塌、震裂了建筑,也使电梯受损惨重。这不仅大大激发了电梯人抗震救灾的情怀,也吹响了提高电梯设备抗震性能的号角。这场地震留给我们的是灾难后的反思。为了缅怀这一沉痛时刻,为了提高电梯抗震安全技术水平,我们特邀行业专家和亲赴救灾一线的技术人员就地震后损坏情况较突出的对重平衡系统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希望以此推进全行业的抗震安全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10.
周治兴 《建筑知识》2014,(3):66-66,6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各地区的地震频发,更是让人们对它的关注度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发生时的经济损失。但是,如何要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提高抗震能力呢,需要我们来共同探讨制定相关的抗震措施。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结构侧移大小,如果结构变形能力不足以抵御地震输入能量对结构变形的要求,则会发生倒塌。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注意的一些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物日益高层化,电梯作为建筑物中最主要的垂直运输系统,其重要作用与安全性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高层建筑而言,抵御地震、火灾、风暴等紧急突发灾害是需要妥善考虑的问题。就电梯而言,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使电梯的耐震程度与建筑物相适应则是建筑设计和电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台湾地区发生了2次大地震,即921集集地震和1022民雄地震,震中都靠近人口稠密区。地震除了造成建筑结构损坏,也使得建筑物内部设备受损。在这些受损设备中,电梯受损较大地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运作。本文主要针对深受两次地震影响的嘉义市的电梯进行研究。除了访问嘉义市的电梯维修公司,还对勘察所得的损坏电梯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建筑业进入了快速进展的时期,建筑也由低层向高层方向进展。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正视建筑物设计的抗震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已经普及到我国三、四线城市。但随着我国在2008年和2010年连续遭遇了严重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人们对建筑的抗震性,尤其是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国家也对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从地震导致建筑破坏的原因谈起,分析了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的主要因素,对Ⅵ度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据近年各国地震震害调查报告,均有很多建筑设备受到损坏的实例。地震时建筑设备遭破坏就会使一些建筑物失去功能,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在考虑建筑物抗震的同时,也应考虑使空调、电气设备、电梯等建筑设备具有同样的抗震性能。但是建筑设备和配管、风道系统的抗震措施,目前处于开始研究阶段,还没有确立必要的设计方法。日本电信电话公司通过利用大型振动台做震动实验,研究了空调机械和配管的抗震防震问题。本文是研究结果的一部分,就地基和建筑物的振动特性、震害经验、振动实  相似文献   

16.
金铁红 《门窗》2012,(11):261-262
地震作为主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地震的产生,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建筑物的结构和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地震的频繁发生,人们开始对建筑物的质量和抗震性能越来越关注。本文就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出现。汶川地震和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得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高层建筑。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电梯抗震性能的理论研究对我国电梯行业是一项新的课题。多少年来我们在电梯科研、设计开发和制造工作中,很少考虑这方面的因素,而且我国所执行的欧共体国际电梯标准和现行的国家有关电梯标准、法规中也未明确规定对电梯抗震性能的强制性条款。这次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震给灾区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灾区的电梯设备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令人十分痛心。  相似文献   

19.
电梯的抗震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有的电梯系统动力分析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电梯系统的振动。文中建立起电梯系统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振动模型 ,然后把建筑物的地震响应作为激励输入模型。列出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组 ,并解出系统主要部件的动力响应时间历程 ,并以此为基础对电梯的抗震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日本新泻中越地震,在距离150km的关东平原发生长周期震动。高层大楼内的电梯发生了曳引绳等绳类与井道内设备勾挂的灾害。2005年,发生了以千叶县西北部为震源的地震,在其广阔的区域内多数电梯经历长时间的暂停灾害。由于这些新的经历,国土交通省社会资本整备审议会建筑分科建筑物等事故灾害对策部会,研究了抗震强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