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黑龙江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人工云冷杉林、人工兴安落叶松林、人工红松林三个群落的土壤革螨进行调查分析,获得土壤革螨24种,216只。其中优势种2个,常见种11个,稀有种11个。人工红松林土壤革螨种类和数量最多,人工云冷杉林的次之,人工兴安落叶松林的最少。平均密度为2400个m-2。土壤革螨栖息层次的表聚性很强,组成成分以人工云冷杉林和人工红松林的相似性最大。文中采用多个群落D IC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土壤革螨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铁塔观测数据。采用鲍恩比一能量平衡法(BREB)和布辛格普适函数法,,计算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热量平衡各分量与蒸散量,并利用长白山气象站的数据对蒸散的气候因子进行了分析。确认降水量,日总辐射,风速是影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类型80cm土层的总蓄水能力为362.0~422.2mm,平均值为387.2mm ;80cm土层的有效蓄水能力为102.4~182.2mm,平均值为156.5mm,都表现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棕壤和暗棕壤无论是总蓄水能力还是有效蓄水能力都表现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植被类型、土壤种类及土壤层次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非毛管孔隙度的作用特点是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 ;土壤类型的作用特点是棕壤大于暗棕壤 ;土壤层次的作用特点是A层>B层>C层。本研究对于科学地评价该地区水源涵养林的水文效益,指导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辽宁东部山区6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辽东山区森林枯落物蓄积量为5.4~39.0t·hm -2,针叶林的枯落物蓄积量明显高于阔叶林 (柞木林和杂木林 ) ,灌丛最少。枯落物总平均吸水速度1~4h变化最快 ,24h近乎为零 ,吸水达到饱和。针叶林枯落物半分解层持水率大于未分解层 ,前者最大持水率平均为234.8 % ,后者平均为176.5%;阔叶林则是未分解层持水率大于半分解层 ,前者最大持水率为600% ,后者为221.1 %。整个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变化范围156.5%~494.6% ,平均值为267.5 % ,大小顺序是柞木林>杂木林>灌丛>红松林>落叶松林>油松林。整个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4.0~86.1t·hm -2 ,平均值为51.8t·hm -2 ,大小排序为红松林>落叶松林>柞木林>油松林>杂木林>灌丛 ;各林型的最大拦蓄率为67.0%~432.6 % ,平均值为196.7% ,大小排序为柞木林>灌丛>杂木林>红松林>落叶松林>油松林 ;各林型的最大拦蓄量为12.4~58.6t·hm -2,林型间平均值为34.1t·hm -2,大小排序为红松林>柞木林>落叶松林>油松林>灌丛 ;各林型的有效拦蓄率、有效拦蓄量同其相应的最大拦蓄率、最大拦蓄量表现特点相同 ,前者变化范围为43.6%~360.2%,林型间平均值为156.9%:后者的变化范围为10.3~45.7t  相似文献   

5.
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 AGB)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研究地表碳循环和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国内高分三号(GF-3)SAR数据,探索不同类型反演模型的适宜性,以提高森林地上生物量的反演精度有着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花园林场小哨林区西南地区典型针叶林为研究对象,以GF-3 SAR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地面样地调查数据将GF-3 SAR数据的4个通道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和极化分解特征作为森林地上生物量的建模因子;使用参数模型中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ultivariab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MLSR)算法及非参数模型中的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 Method, K-NN)、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共4种算法,对该研究区域森林AGB进行了反演;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及总精度(Acc.)3个指标对4种模型的反演结果精度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基于光学与SAR因子的森林生物量多元回归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福建省Landsat-8 OLI影像,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从实测样地数据中筛选出“纯净”的植被像元,并将筛选出的样地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依次提取3种不同植被类型“纯净”植被像元的树高、林龄、坡度属性信息以及对应的光学NDVI、RVI植被因子和合成孔径雷达(SAR)HH、HV极化后向散射因子,分别构成不同植被类型的“含光学特征多元因子”(NDVI、RVI、树高、林龄、坡度)和“含SAR特征多元因子”(HH、HV、树高、林龄、坡度),开展对比研究。采用含光学特征的多元因子回归模型先估测不同植被类型的森林叶生物量,然后根据叶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间接估测森林地上生物量。同时,采用含SAR特征的多元因子回归模型直接估测森林的地上生物量。最后,对比分析这两组多元回归模型的估测精度。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含光学特征多元回归模型的验证精度(针叶林:R2为0.483,RMSE为29.522 t/hm2;阔叶林:R2为0.470,RMSE为21.632 t/hm2;混交林:R2为0.351,RSME为25.253 t/hm2)比含SAR特征多元回归模型的验证精度(针叶林:R2为0.319,RMSE为28.352 t/hm2;阔叶林:R2为0.353,RMSE为18.991t/hm2;混交林:R2为0.281,RMSE为26.637 t/hm2)略高,说明在福建省森林生物量估算中采用含光学特征的多元回归模型(先估测叶生物量进而间接估测地上生物量)比利用含SAR特征的多元回归模型(直接估测地上生物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早春植物群落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功能奠定基础。早春植物主要有12种2变种,隶属于8属4科。按Raunkiaer生活型分类标准统计,早春植物都属于地下芽植物。分别以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度和重要值为标准对各种早春植物进行排序,重要值排在前5位的植物分别是黑水银莲花、朝鲜银莲花、荷青花、五福花、大人字果。早春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为2.5229,群落均匀度为0.9560,生态优势度为0.3212。  相似文献   

8.
利用根系双向切片法,研究了潮土与砂姜黑土两种土壤类型玉米根系干重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土层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两种土壤类型对玉米根系干重及其分布的影响差异较大.砂姜黑土玉米单株根系干重较大,且增加与减少时间较早,下扎速度快,深层根量多;而潮土玉米单株根系干重较小,且增加与减少时间较迟,下扎速度慢,整个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9.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丰宁县植被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POT5遥感影像数据和同期获得的野外调查样地数据,基于按植被类型分类估测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植被地上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技术。研究结果显示,SPOT5影像的4个波段反射率和中红外植被指数(VI3)结合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可用于森林生物量的遥感估测,估测的R2值达0.540,说明中红外波段信息提高森林生物量的估测精度有一定作用;通过分析样地生物量与多种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发现,基于比值植被指数(RVI)的指数回归模型是灌丛生物量估测的最佳模型,估测的R2值达0.711,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为估测草地生物量的最佳模型,R2值达0.790。利用2008年的全覆盖SPOT5影像,获得了丰宁县2008年植被地上生物量分布图,除农田植被外,全县地上生物总量为3.706×107 t,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为51.223t/hm2,其中,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3.578×107 t,灌丛植被总生物量为1.048×106 t,草地植被总生物量为2.277×105 t。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物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基本的数量表征,表明了森林的经营水平和开发利用价值,并能反映其与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的复杂关系。同时,森林生物量也是林业问题和生态问题研究的基础。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国家野外生态站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机载激光雷达(LiDAR)点云数据的预处理,利用计算机编程提取LiDAR点云数据的结构参数,以植被分位数高度变量与密度变量为自变量,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建立生物量与LiDAR结构参数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为0.69,均方根误差为0.34)。运用IDL编程对LiDAR点云块数据进行运算并生成分辨率为20m×20m的栅格图像,拼接后得到整个区域的地上生物量分布图,对生成的地上生物量分布图进行验证的R2为0.78,RMSE为23.09t/hm2,平均估测精度达83%。  相似文献   

11.
机载激光雷达(LiDAR)数据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峰  李增元  王韵晟  庞勇 《遥感信息》2008,(1):106-110,53
LiDAR技术可以直接获取地表地物的三维信息,在森林参数估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有着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LiDAR系统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然后详细分析了LiDAR技术定量提取树高、林分郁闭度和密度、蓄积量和生物量等森林参数的技术方法与研究进展,并对LiDAR数据在森林及其生态状况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A decision tree is a predictive model that recursively partitions the covariate’s space into subspaces such that each subspace constitutes a basis for a different prediction function. Decision trees can be used for various learning tasks including classification, regression and survival analysis. Due to their unique benefits, decision tre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popular approaches in data science. Decision forest aims to improve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decision tree by training multiple trees and combining their predict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by explaining how a decision forest can be created and when it is most valuable. In addition, we are reviewing some popular methods for generating the forest, fusion the individual trees’ outputs and thinning large decision forests.  相似文献   

13.
森林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气候变暖,恶劣气候气象条件造成全球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给国民经济和消防救援带来巨大挑战,森林火灾已成为全球主要的自然灾害。因此,森林场景可视化建模、3维场景仿真、林火模拟仿真、火场复现、预测和灾害评估成为林业虚拟仿真研究热点。本文对树木形态结构建模技术、森林场景大规模重建和实时渲染、森林场景可视化、林火模型和林火模拟仿真等前沿技术和算法进行综述。对相关的林木、植被的形态结构表达和真实感可视化建模方法进行归纳分类,并对不同可视化方法的算法优劣、复杂度、实时渲染效率和适用场景进行讨论。基于规则的林木建模方法和基于林分特征的真实场景重建方法对大规模森林场景重建技术进行分类,基于物理模型、经验模型和半经验模型对森林火灾的林火模型、单木林火、多木林火模拟和蔓延进行总结,对影响林火蔓延的不同环境气象因子(如地形地貌、湿度、可燃物等)和森林分布对林火发生、扩散和蔓延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不同算法的优劣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对森林场景可视化和林火模拟仿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和挑战进行展望。本文为基于森林真实场景的森林火灾模拟仿真和数字孪生沉浸式互动模拟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方法基础,该平台可以实现森林场景快速构建、不同火源林火模拟、火场蔓延模拟仿真以及不同气象影响条件的火场预测,可对森林火场救援指挥、火场灾害评估和火场复原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扩展孤立森林(Extended Isolation Forest, EIF)有效解决了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 iForest)对局部异常点不敏感的问题,但EIF将轴平行的孤立条件更替为使用随机斜率的超平面,导致算法模型损失了一部分泛化能力,并由于大量的向量点乘运算增加了时间开销。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的扩展孤立森林算法(Extended Isolation Forest based on Simulated Annealing, SA-EIF)。该算法根据每棵孤立树(Isolation Tree, iTree)对于数据集的预测结果计算每棵iTree的精度值和差异值,并基于此构建适应度函数,最终利用模拟退火算法筛选数棵检测性能较优的iTree构建集成学习模型。在ODDS 异常检测数据集中进行K折交叉验证的实验结果表明:SA-EIF算法对局部异常点敏感,较现有的EIF算法减少约20%~40% 的时间开销,提高约5%~10%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对辽西地区杨树沙棘、油松沙棘混交林混交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种混交林均以带状混交为佳,行状混交对幼林管理不便,且需经常调整种间关系。两种混交林中,杨树、油松均以4行一带为好(行距2m),如行距为3m,则3行为一带。沙棘带宽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林业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国家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人们对信息获取,传递,反应、发布、管理需求的增加,林业管理地理信息系统(FMGIS)的建立显得日益迫切,本文论述了林业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提升传统林业行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广朋 《微机发展》2003,13(8):95-97
讨论了求结点可同名的森林的所有子树的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化学领域:如何将许多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物质的分子结构图形分解成子分子结构,进一步地试图找出存在于大多数具有该属性的物质中的子分子结构,并讨论这样的子分子结构导致物质具有该共同属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在对我国低产林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的低产林问题。一方面应看到大量低产林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应看到低产林的巨大或潜在资源和正在发挥的综合效益。针对我国的低产林问题,建议应首先查清全国低产林资源现状,加强对低产林资源的保护和对低产林问题的研究,对低产林资源应实行分类定向经营。  相似文献   

19.
徐春燕  冯学智 《遥感信息》2007,(3):71-74,I0001
以新疆天山西部的蒙玛拉林场为研究区,通过典型地物光谱分析,建立了中巴资源卫星02星CCD数据的森林资源遥感解译标志,并以此为依据,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技术,结合野外调查,提取生态公益林信息。结果表明:蒙玛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总面积为2.8378×104hm2。其中,重点公益林为0.8948×104hm2,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31.53%;山区国有公益林为1.9430×104hm2,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68.47%。通过此次研究,证明中巴资源卫星02星CCD数据在森林资源调查等应用中,具有经济实用等特点,可用于县级、州级、省级等中大尺度区域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非平衡金融数据集,提出一种银行欺诈账户检测框架iForest-SMOTE。基于账户的动态交易特点,从统计、时序、监督信息维度抽取账户交易行为特征。针对过采样技术ADASYN在金融账户数据集中存在的跨区域样本合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Forest算法的数据集均衡预处理策略,通过iForest算法对数据进行混合采样,在去除多数类噪声数据的同时降低分类器对少数类的学习难度。在此基础上,设计随机森林分类器实现金融欺诈账户检测。在真实金融账户交易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ADASYN、SMOTE等采样技术相比,iForest-SMOTE在召回率和准确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F-value值至少能够提升2.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