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实现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延安市水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根本出路,这是新世纪中国治水思路的重大转折。西北内陆河流域黑河中游张掖市是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是新时期资源水利、可持续水利和现代水利的具体体现。通过开展以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明晰水权为目标的节水型试点建设工作,将逐步显示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江汀 《山西水利》2004,20(3):11-13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这既是我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也是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节水山西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2004年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和水资源工作会议都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列为今后水利和水资源工作的中心任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省水利和水资源管理工作都要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来安排、部署和进行。  相似文献   

4.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引导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涉及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进行工程技术节水的同时,要妥善处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应高度重视以下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索丽生 《中国水利》2005,(13):18-20,25
一、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情况 1998年以来,水利部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指导下,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在此基础上,按照<水法>的要求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部署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5年来,水利部先后确立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100多个,重点推动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河西走廊、东部沿海、南方水污染严重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了张掖、宁夏、内蒙古水权交易等一批典型,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我国节水战略的全面推进,我们的节水事业正经历着主要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推动、注重发展节水生产力为主,向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变革的转变。引领把握好这场变革的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实行制度创新,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认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质上就是水利工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首先,从水利面临的形势看,水资源不足和水环境污染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水利要担负起支…  相似文献   

7.
C型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水利是C模式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领域中的一种体现;节水型社会是以最少的水资源,创造更多价值和服务的社会,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节水,它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的建设。对于浙江省来说,未来的15 a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贯彻绿色水利的4个基本思想将会对浙江省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水利推进浙江省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型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水利是C模式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领域中的一种体现;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节水,它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的建设。对于浙江省来说,未来的15年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贯彻绿色水利的四个基本思想将会对浙江省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战略选择。首先,讨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其次,在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容、范围与层次,系统地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国家-区域-基层(CRL)”模式的基本框架。最后,进一步对国家模式、区域模式和基层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C模式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R模式和L模式是C模式在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张掖水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市是一个完全依靠水利灌溉的农业地区,近几年通过工程措施和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节水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同时完成了国家确定的黑河干流年度分水调水任务。水资源能否长期保障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急需解决目前水利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此提出一些观点和思路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民珠江》2009,(5):F0003-F0003
为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交流各试点城市建设经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部署开展了第二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期评估工作。受其委托,珠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并完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南省三亚市、广东省深圳市和云南省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期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2.
唐瑾  张金慧 《中国水利》2006,(21):61-6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举措。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步骤,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水量计量技术和设备作支撑。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深入,水利发展对水量计量技  相似文献   

13.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咸阳市渭城区水利普查中经济社会用水调查情况对建设节水型社会途径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推进国家节水行动,促进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江宁区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文章对江宁区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实践及成效进行总结,为其他地区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们面临的客观必然选择,也是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形成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有效实践,2002年起水利部和甘肃省政府在张掖市联合开展了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结合张掖市的客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介绍了张掖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针对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个革命性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结合试点过程提出若干问题并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建设节水型社会既是我国水利建设和发展史上的崭新课题,又是新时期中国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难题.对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彦东 《陕西水利》2011,(5):169-170
灌区为区域农业增产提供水利支撑,是保证农民增收的重要骨干工程,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滑惠渠工程和农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灌区通过工程和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节水改造和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建设节约型灌区和水资源最大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濮阳市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对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实施灌区节水和配套工程改造,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用水管理,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建立灌区节水长效机制,是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以灌区农业节水为突破口,以建设节水型灌区为核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实业水利的内涵,充分运用行业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优势,坚定不移走“政策推动实业,实业催生产业,产业发展行业”的路子。提出实业水利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主要途径。要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依托,由指定部门主导,相关业务部门配合分步推进,增强水利投融资能力,拓宽水利投融资领域,全方位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利建设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水利建设特色.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研究其特点对于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结合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利建设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推行节水措施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忠卿 《中国水利》2003,(10):11-12
甘肃省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是一项区域性综合示范项目,是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高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保障生态平衡,探索西北乃至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利现代化建设模式的示范项目,将为今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经验。试点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城乡一体,水权清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善,宣传普及”。根据温家宝总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