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中膀胱与直肠实际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8年4—10月收治的41例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首次放射治疗摆位的锥形束CT(CBCT)图像中勾画出直肠和膀胱.定位CT扫描膀胱充盈状态下图像及排空状态下图像,分别勾画出膀胱和直肠.根据首次摆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测量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探讨摆位误差对肿瘤靶体积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21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经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共获得173组CBCT摆位误差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分析摆位误差对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 21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2.73 ±1.85)、(3.19±2.71)和(2.35±1.71)mm.摆位误差对患者GTV的剂量学影响不明显,但误差却使患者95% PTV( D95%)接受的剂量与标准计划相比降低3.38 Gy,PTV最小剂量(Dmin)和平均剂量(Dmean)分别下降9.83和0.65 Gy,摆位误差的修正提高了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标准计划相应值分别为(0.74±0.10)和(1.07±0.02),模拟计划相应值分别为(0.69±0.08)和(1.13±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和-3.91,P<0.05);摆位误差对脊髓的最大剂量(Dmax)、双肺和心脏等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计划中脊髓的最大剂量均值为(42.20±4.97)Gy,标准计划为(41.37±2.75) Gy,摆位误差使部分患者脊髓最大剂量超过45 Gy,其中1例最大值达到52.8 Gy.结论 kV-CBCT图像引导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可减小患者的摆位误差,提高PTV的受照剂量和治疗精度,摆位误差对双肺、脊髓和心脏受照剂量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技术的开展已有十余年,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调强放疗能显著降低膀胱直肠受量,提高靶区适形度,从而能提高靶区照射剂量[1-2].在前列腺癌调强放疗实施过程中,摆位误差、器官的运动造成的分次间误差和分次内误差会造成靶区漏照和危及器官超量等现象[3-4].近年来开展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技术能在线校正摆位误差,能安全给予靶区更高的剂量.本研究通过分析摆位误差对前列腺癌调强放疗剂量的影响,探讨在线校正对前列腺癌调强放射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热释光探测器测量颈部热塑面罩对照射剂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塑面罩与头颈部固定体架组成头颈部体位固定系统,目前在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逐步推广应用。人体头颈部因解剖的特点决定了头颈部的活动度较大,不宜固定,放疗摆位时体位重复性差。采用头颈部的固定装置结合热塑面罩固定技术,使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质量得到了保证。但使用热塑面罩后,可能对病人的治疗剂量造成影响。为研究放射物理剂量的变化可能对正常组织的影响。使用石蜡浇注制成人体颈部体模,代替正常的人体颈部。选用热释光材料制成直径1mm、长3mm的热释光探测器,置入石蜡人体颈部体模中,按照实际治疗的靶区分布测量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测量食管癌患者在调强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和正常组织受量的影响,验证目前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范围的合理性。方法 36例食管癌患者用EPID测量其摆位误差,每位患者接受摆位验证4~6次(1次/周)。在医科达(CMS-XIO)治疗计划系统上模拟实际摆位误差,比较实际治疗过程中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区体积(CTV)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结果 36例食管癌患者前后、左右、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43±1.80)、(2.56±1.87)和(3.53±2.82)mm。摆位误差使食管癌患者GTV的95%体积接受的剂量(D95)与原治疗计划相比降低了50 c Gy,CTV的D95降低了78.21 c Gy。原计划(P1)和摆位误差计划(P2)的全肺接受20 Gy照射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V20)分别为24.34%和23.52%(P<0.05);心脏平均剂量分别为2 067.23 c Gy和2 021.33 c Gy(P<0.05);P1中无一例脊髓受量超过4 500 c Gy,而P2中12例脊髓最大剂量超过4 500 c Gy,其中1例最大剂量为5 602.70 c Gy。结论摆位误差使GTV、CTV的受照剂量降低,部分患者脊髓最大剂量超过耐受量,双肺、心脏受照剂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影响体部适形放射治疗摆位重复性及产生误差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D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是现代技术实现放疗四原则(靶剂量高且均匀,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少,保护要害器官)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定位精确、高剂量集中于病灶部位且周围健康组织损伤小等优势,这种治疗方法的等剂量曲线跌落快,如果在摆位过程中发生较大误差则直接影响疗效,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准确地重复摆位是实现适形治疗计划的关键。本文对影响摆位重复性及产生误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三维适形放疗在世界范围已逐渐成为放射治疗的常规技术,它能使治疗区的形状与靶区的形状一致,从三维方向上进行剂量分布的控制,提高局部的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在放射治疗中,定位和摆位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放射治疗的效果,不同程度的放疗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现将腹部适形放疗患者的固定与摆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悬吊防护屏规格及摆放位置对介入手术中第一及第二术者辐射防护效果,为选择悬吊防护屏最佳辐射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从地面20 cm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个人计量仪。投照体位选择正位与左侧位。悬吊防护屏为铅玻璃(简称玻璃式)与铅玻璃下接铅橡胶皮(简称混搭式)两种。防护屏摆位分别为靠近术者、远离术者、在术者左侧及贴近球管4种。测量2种投照体位下,不同防护屏规格与摆位在第一及第二术者位9个高度的实时辐射剂量率,计算剂量屏蔽率。结果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以玻璃式略优。对于第一术者,正位投照时以近术者摆位的防护效果最佳,侧位投照则以术者左侧摆位的防护效果最好;对于第二术者,正及侧位投照均以近术者摆位防护效果最优。在最佳摆位情况下: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在120 cm高度、侧位投照时第一及第二术者各高度仍可检测到较高的辐射剂量率;第一与第二术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接近;第一术者的剂量屏蔽率除正位120 cm高度稍低(玻璃式为60.11%,混搭式为39.89%)外,其余各点均高达93%以上,第二术者剂量屏蔽率为57%~97%;侧位屏蔽率整体略高于正位屏蔽率。结论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的120 cm高度及侧位投照时2位术者的各高度辐射剂量率仍相对较高,需加强对120 cm高度的辐射防护,并尽量少用侧位投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摆位质量。方法:应用瓦里安6MVX线直线加速器匹配中科院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三维全身肿瘤立体放射治疗计划系统(STSR-2000)。对89例腹部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治疗(3DCRT),每次照射剂量3—4Gy每周照射3—5次,肿瘤总剂量为40-50Gy。结果:通过多种物理方法可以提高摆位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勤  伍钢 《放射学实践》2005,20(1):73-76
目的 :通过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分别采用不同照射技术设计 ,以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IMRT)的最佳剂量分布。方法 :选取一前列腺癌病例 ,对其分别进行常规、适形和调强适形三种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 ,利用剂量体积曲线图 (DVH)等方法评价不同技术对肿瘤靶区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结果 ,治疗剂量为 3 0Gy。结果 :在得到相同处方剂量的前提下 ,直肠和膀胱受照剂量 >2 0Gy的体积百分比 ,常规计划照射分别为 82 %和 85 % ;适形计划照射分别为 68%和3 5 % ;而调强适形计划照射则均为 3 2 %。结论 :虽然三种放射治疗技术均能满足肿瘤靶区的剂量学要求 ,但对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则有很大的差异 ,IMRT剂量分布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悬吊防护屏规格及摆放位置对介入手术中第一及第二术者辐射防护效果,为选择悬吊防护屏最佳辐射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从地面20 cm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个人计量仪。投照体位选择正位与左侧位。悬吊防护屏为铅玻璃(简称玻璃式)与铅玻璃下接铅橡胶皮(简称混搭式)两种。防护屏摆位分别为靠近术者、远离术者、在术者左侧及贴近球管4种。测量2种投照体位下,不同防护屏规格与摆位在第一及第二术者位9个高度的实时辐射剂量率,计算剂量屏蔽率。结果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以玻璃式略优。对于第一术者,正位投照时以近术者摆位的防护效果最佳,侧位投照则以术者左侧摆位的防护效果最好;对于第二术者,正及侧位投照均以近术者摆位防护效果最优。在最佳摆位情况下: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在120 cm高度、侧位投照时第一及第二术者各高度仍可检测到较高的辐射剂量率;第一与第二术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接近;第一术者的剂量屏蔽率除正位120 cm高度稍低(玻璃式为60.11%,混搭式为39.89%)外,其余各点均高达93%以上,第二术者剂量屏蔽率为57%~97%;侧位屏蔽率整体略高于正位屏蔽率。结论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的120 cm高度及侧位投照时两位术者的各高度辐射剂量率仍相对较高,需加强对120 cm高度的辐射防护,并尽量少用侧位投照。  相似文献   

1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全过程包括治疗靶区定位、治疗计划、治疗实施三个阶段。技术关键是靶区定位和摆位的精确以及靶区内照射剂量的高度集中。为了确保适形放疗的摆位精度,我们采用了检验坐标与计划坐标相互验证的摆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摆位误差,提高了治疗精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鼻咽癌放射治疗条件下,应用热释光剂量仪(TLD),对拟人体模进行剂量测定,监测鼻咽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实际受照剂量,分析和核实它与处方剂量的一致性,以使肿瘤放射治疗剂量更趋精确化,从而找到一种能在广大基层单位应用的简便、高效的质量控制(QC)的方法,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脑胶质瘤调强放射治疗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本研究采用10例脑胶质瘤患者,针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3D CRT和IMRT的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不同照射技术中靶区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适形度指数和不均匀性指数.处方剂量为60 Gy.结果 IMRT计划脑干最大剂量和受照体积、患侧腮腺平均剂量和脊髓最大剂量均低于3D CRT计划.对于靶区适形度指数,IMRT计划优于3D CRT计划;对于不均匀性指数,两种计划模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脑胶质瘤放疗中应用IMRT可以明显降低脑干的剂量和受照体积,为靶区剂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患者呼吸状态的改变对实时位置监测系统(RPM)引导下自由呼吸立体定向门控放疗影响。方法通过自行研制运动模体模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基线偏移, 呼吸频率改变, 呼气末延时、吸气末延时, 以及不规则呼吸情况, 并分析三维适形、固定野动态调强、单弧旋转调强3组计划各状态变化与模体中心小球位置(L)及电离室受照剂量的相关性。结果自研模体的摆位重复性和测量稳定性良好。L与基线偏移呈现正相关(r=0.99, P<0.01)。基线偏移小于摆位误差时, 剂量变化在4%以内, 相对较小, 超出后受照剂量快速下降并呈现负相关(r= -0.95, P<0.01), 偏移超出与不超出摆位误差时所测得的受照剂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3.06, P<0.01)。3组计划受基线偏移的影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改变对L和剂量影响较小。吸气末延迟和呼气末延迟都导致3组计划剂量下降, 最大达-1.74%, 同时吸气末延迟相对呼气末延迟影响更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2.67, P <0.01), 但延迟时间长短对剂量的影响率没有明显相关性(P&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特大剂量照射后外周血和骨髓染色体培养方法,拟合6Gy以上大剂量照射染色体双着丝点+环剂量-效应曲线,对山东济宁“10.21”事故受照者进行准确生物剂量估算和DNA损伤检测。方法采集2例受照者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计数双(多)着丝点+环数目;用正常离体人血拟合6~22Gy双+环剂量效应曲线及数学方程;对2例事故受照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受照者外周血DNA损伤。结果B的外周血染色体双+环平均数为4.47个/细胞;A的外周血培养无分裂细胞,骨髓染色体双+环平均数为9.15个/细胞。用6—22Gy剂量效应方程估算全身平均受照剂量,B为9.4Gy,A为19.5Gy。单细胞凝胶电泳可见2例受照者的多数彗星细胞呈小头大尾形状。结论用新建立的6~22Gy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估算2例受照者的生物剂量,已分别达到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肠型放射病水平。  相似文献   

17.
090日本职业受照的集体有效剂量当量、国民剂量及危险的估算[日]丸山隆司…Radioisotopes.-1993,42(5).-279~288本调查主要采用卡片填写的方式。其结果表明:日本1988年职业受照总人数为260745人,集体有效剂量当量为1...  相似文献   

18.
控制投照野对胸部摄影受检者剂量的影响与评价宗西源,邓大平,孙作忠,杨迎晓,王燕南在医用X射线胸部摄影中,投照野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受检者受照器官与组织的受照部位和剂量,从而影响着受照器官与组织的平均剂量以及全身有效剂量当量。为了解我省胸部摄影中使用的...  相似文献   

19.
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调控与肿瘤辐射敏感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离辐射作用于细胞引起各种损伤而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高剂量(大于10Gy)的电离辐射会使细胞发生被动的坏死过程,而促发细胞凋亡所需要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促发细胞坏死所需剂量。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降低辐射剂量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而使正常细胞受照剂量降低,减小损伤,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因此临床上利用放疗方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成为众多肿瘤治疗的目标之一。但由于肿瘤细胞可对放射治疗产生耐受,导致疗效下降,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外照射治疗部位软组织浓聚骨显像剂的影像表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局部软组织浓聚骨显像剂的影像变化。材料与方法:53例乳腺癌、30例鼻咽癌、49例肺癌、22例食管癌患者行99Tc—MDP全身骨显像,观察放射治疗局部软组织浓聚骨显像剂的情况。结果:154例患者中47例(30.5%)局部软组织浓聚。照射剂量<30Gy组,16.1%(10/62)出现软组织浓聚,照射剂量≥30Gy组,40.2%(37/92)出现软组织浓聚,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放射治疗可引起软组织弥漫性浓聚骨显像剂,软组织浓聚骨显像剂与放射治疗受照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