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评估能力。方法回顾分析44例患者同期接受MRI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幂CT检查血管平均狭窄率29%,MRI检查3DTOF法血管平均狭窄率35%;黑血法血管平均狭窄率28%。MRI检查发现钙化45处,CT发现81处;CT检查显示的36处小点状钙化MRI未能显示。结论cT与MRI均能判断病变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显示,CT优于MR;综合多序列扫描影像特点,可以提高MR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然后行颈部血管MRI及CT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粥样硬化斑块108处,MRI检出97处,CT发现48处钙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MEI、CT影像检查能有效的分析斑块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及狭窄程度,为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病变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CT及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MRI与CT诊断价值。结果 96例患者共384个血管节段,经DSA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81例,颈动脉狭窄血管节段134个,其中1级41例,2级59例,3级25例,4级9例。MRI与CT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与CT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MRI在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诊断中具有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A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100~150ml,注射速率为4.5ml/s,采用对比剂智能团注跟踪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并准确控制延迟时间。比较CTA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检测60支颈动脉,其中正常血管18支,狭窄血管42支。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90±112)HU,纤维斑块(48±19)HU,软斑块(7±28)HU。结论:CTA检查不仅可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且能更直观、确切的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CT、MRI的影像对比观察,探讨不同性质斑块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以及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3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T、MRI检测颈动脉,分析斑块大小、形态、特点,评估其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探讨斑块不同分型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不同类型粥样硬化斑块22例共57处,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按常规B超斑块分型,对脑梗死发生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共检出25处钙化性斑块,对照组中见4处点条状钙化;MRI共检查斑块23例53处,斑块以IV~V型为主,斑块表面形态特征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伤性影像检查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为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2例行各项影像学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62例患者经由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发现粥样硬化斑块119处,其中软斑56处,硬斑39处,扁平斑24处;经颈动脉CT平扫发现钙化斑块51处,其中块状钙化影17处,钙化面积超过斑块的一半,其余34均为点状钙化,和血管壁紧贴;经MR检查发现粥样硬化斑块104处,在各序列上硬化斑块均可见管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同时伴随有异常信号突入管腔之中。结论:CT、MRI及彩超对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等意义等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能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CI)的关系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预防的目的。方法 对10 5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0 5例脑梗死患者中 87.62 %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 >50 %者占 11.96% ;不稳定的斑块占 80 .43 % ,稳定的占 19.5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狭窄程度 ,并能判断斑块的性质。为临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 ,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脱落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斑块是否稳定并及时对其进行临床干预,在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P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斑块的易损成分及类型。超声诊断、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核医学等影像学手段均能够诊断CP,而CTA及MRI对CP诊断研究最具有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现就CTA及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OB-CE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DSA及OB-CEMRI图像上评价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情况、最大狭窄程度、斑块累及范围,并将DSA、OB-CEMRI图像与CEA术后斑块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对照,分别分析DSA和OB-CEMRI在显示上述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DSA(κ=0.807)和OB-CEMRI(κ=0.812)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方面与病理图像均有较好的一致性。DSA诊断斑块破溃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66.7%,而OB-CEMRI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3.3%。在评价颈动脉管腔最大狭窄度方面,虽然DSA与OB-CEMRI无显著差异([77.33±3.79)%vs(76.02±3.95)%,P=0.648],但与病理图像比较,OB-CEMRI低估了管腔狭窄程度(P=0.008)。OB-CEMRI所显示的斑块累及范围18.96±4.96 mm更接近于病理(18.13±4.57 mm,P=0.506),明显大于DSA所显示的范围(14.80±3.78 mm,P=0.004)。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OB-CEMRI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粥样硬化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管腔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斑块累及范围,但在评价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方面不如DSA准确,如果能在CEA术前联合使用OB-CEMRI和DSA对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彩超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经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36例。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可直接观察颈动脉壁病变,能够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判断斑块的形态和性质,还能够判断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检查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67-469
目的:研究MRI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纳入100例为观察组,并同期纳入80例在我院住院行CT颈部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影像学对比,评价两种诊断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个数与分布位置个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079,31.660,18.217,21.701,P<0.05);两组患者经手术验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89,19.286,P>0.05);图像质量分级比较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质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结果相比,对照组CT检测出的斑块平均直径有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MRI与术后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中,对斑块个数的诊出及对斑块分布位置的确定均有十分明显的临床优越性和准确性,且在影像资料的清晰度和成像质量方面更高。  相似文献   

12.
Li J  Liu H  Zhi G  Yin D  Wang J  Gai J  Xie L  Liu J  Zhang X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981-985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应用PET/CT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炎症活性,整体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1个斑块进行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根据斑块性质分为软斑+混合斑组(14个)和硬斑+钙化斑组(7个),比较组间斑块相对管腔的最大增强强度(IMAX)及最大增强密度(DMAX)。同期行颈部PET/CT检查,比较组间相应位置颈动脉斑块处反映18F-FDG摄取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并对超声造影与PET/CT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DMAX值(4.26±3.65)明显高于硬斑+钙化斑组(1.41±1.47)(P<0.05)。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IMAX值(26.83±19.61)高于硬斑+钙化斑组(24.73±29.85),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PET/CT检查的SUVmean值(1.70±0.45)高于硬斑+钙化斑组(1.47±0.12),但无统计学差异。超声造影的IMAX、DMAX结果与PET的定量指标SUVmean间无关联(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敏感地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PET/CT可以显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程度,两种影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王秋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630-632,63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0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73.5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脑梗死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对98例经CT、MRI证实为脑梗死患者和112例非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共121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多发生于脑梗死病灶的同侧,以颈动脉分叉处及颈总动脉多见.脑梗组IMT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组颈总动脉 PSV、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直观显示颈动脉内膜病变,能敏感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严重程度,对于脑梗死患者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与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评估能力。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4例,分别接受MRI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cT检查血管平均狭窄率25%,MRI检查血管平均狭窄率26%。MRI检查发现钙化38处,cT发现49处,cT检查中有21处小点状钙化MRI未能检出,10处MRI怀疑的钙化处cT未能检出。MRI发现4处斑块内有小灶出血,CT并未显示出斑块内的出血情况。结论cT与MRI均能判断病变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而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分析更确切。  相似文献   

16.
梁娜  冯华  王付发 《广西医学》2010,32(12):1504-150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超对95例经CT、MRI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及9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体检者进行颈部血管检查。结果 95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8例,检出率为82.1%;对照组90例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检出率为62.2%,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斑块的类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71例疑颈动脉病变者,测量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了解斑块部位及形态特征,观察管腔血流充盈情况及测量血流速度.结果 71例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48例,检出率为67.6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以硬斑多见,左侧略高于右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6月收治的经颅脑CT明确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明确排除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做颈总、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经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超声检查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观察管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部位、形态、回声强度,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大小、管腔狭窄程度等。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好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结论:超声诊断对脑梗塞有较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68例患者中16例单纯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内膜面毛糙,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2例,颈动脉狭窄42例,血流显像充盈缺损4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有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