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讨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群落优势种群的更新特点及其不同林型对优势种群更新机制的影响,笔者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黄土高原柴松群落(柴松纯林及柴松-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混交林)内柴松及辽东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和幼苗数量,分析了种群及幼苗的更新动态、幼苗的死亡率和原因。结果表明:纯林和混交林内柴松以及纯林内辽东栎种群及幼苗大小结构整体上都呈反“J”字型,表明种群为增长型种群。而混交林内辽东栎为成熟性种群;混交林内的环境条件更适于柴松幼苗的初期生长,而柴松幼苗后期生长在纯林内较好。柴松幼苗密度在各群落类型中均低于辽东栎,且数量较少。根据幼苗的数量及生长趋势来看,柴松林下更适宜于辽东栎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林窗对子午岭天然辽东栎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给人工干扰天然林的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子午岭地区天然辽东栎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林窗和林地样方各26块,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比分析辽东栎群落林窗和林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差异,并研究林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天然辽东栎群落中,自然干扰形成的林窗平均面积为86.3 m2,以面积小于100 m2的中小林窗为主(占76.9%)。林窗形成方式多为干基折断。(2)林窗和非林窗植物多样性总体差异显著(P<0.05),林窗内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略高。(3)不同大小的林窗表现为:乔灌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在75~100 m2面积的林窗内最大;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0~50 m2的林窗内,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75~100 m2的林窗内。  相似文献   

3.
林分空间结构会显著影响其林下幼树更新。为明确其影响林下幼树更新的关键因子,以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青冈栎林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量幼树株数密度、树高、地径和冠幅,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指数以及聚集指数代表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林下幼树更新情况,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究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青羊湖国有林场13块青冈栎林样地林下更新幼树有6种,分属于4科5属,分别是青冈栎、苦槠、多脉青冈、南酸枣、黄檀、马尾松,青冈栎在更新幼树中占明显优势,是优势树种,幼树重要值为63.09%。青冈栎林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与林下更新指数均大于0.5,关联度较高,综合所有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对林下更新指数关联度的均值来看,对林下更新的影响由大到小为大小比数>开敞度>聚集指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对青冈栎林下更新影响最为显著。在促进青冈栎天然次生林林下更新时,应以调整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为主,综合考虑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4.
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结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虹  闫红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07-112
油松栎林群落是具有沈阳地域特色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城市园林在构建植物配置时,要遵循地带性植物群落结构的规律。因此,研究油松栎林群落的结构对城市园林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油松栎林群落的结构进行研究,得出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指标。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有种子植物122种,分属38科74属,通过对重要值大小的分析比较,得出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为油松、蒙古栎、辽东栎和花曲柳,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为胡枝子、榛子、花木兰和接骨木;对油松栎林群落生活型进行分析,可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多(38.12%),其余依次为高位芽植物(27.64%)、隐芽植物(22.87%)、1年生植物(8.1%)和地上芽植物(3.27%);油松栎林群落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基本层,其中灌木层的优势较差;油松栎林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是同类植物成片状均匀分布,各物种间混交性差,其中乔木层的平均郁闭度为0.75,灌木层的平均盖度为0.27,草本层的平均盖度为0.46。  相似文献   

5.
不同龄级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混交林内辽东栎实生幼苗高死亡率的原因,以植物根系生长为切入点,探讨实生幼苗根系的变化规律,以期了解根系形态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混交林中3个龄级(1龄、2龄、3龄)辽东栎实生幼苗的形态、生物量、根系长度和表面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龄级的增加,幼苗根冠比、根系长度与表面积呈上升趋势,表明2、3龄幼苗地下部分需要更多的光合产物。幼苗根系形态研究表明,随龄级增加,根系组成变化使幼苗细根细化,这将导致幼苗生物量分配趋向地下。根系细化与细根表面积减小对于根系的稳定性与吸收作用均有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根系形态间存在相关性,但并非线性,表明根系形态与生物量间关系复杂,应用连续测定与控制试验将有利于揭示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关系。混交林内,幼苗根系形态的变化对其稳定性和幼苗生物量分配均产生影响,但此类影响是复杂的。对于根系变化如何影响幼苗生长及其对资源的竞争能力,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基于种子大小和种皮特征的啮齿动物的取食和搬运行为是影响种子扩散后的命运和植物种群更新的重要因素.本试验研究了在六盘山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的辽东栎和山桃种子的取食和搬运行为及其对种子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东栎种子在投放后被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的速率较快,种子留存率在投放21 d后快速降至0,而山桃种子直至试验结束仍有少量留存于投放点.2)辽东栎小种子被啮齿动物就地取食率最高(39.5%),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种子(p<0.01);辽东栎大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取食率最高(33.5%),辽东栎小种子次之(21.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和不同大小的山桃种子(p<0.05);山桃小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贮藏率最高(47.0%),显著高于不同大小的辽东栎种子(p<0.05).3)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取食和贮藏距离均为山桃大种子最大(分别为4.1m和3.6 m),且均表现为山桃大种子>辽东栎大种子>山桃小种子>辽东栎小种子.  相似文献   

7.
对近年来在京杭运河两岸(淮安段)引种驯化的彩叶树种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以其中较有研究价值的16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色、呈彩期、耐热性是综合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最终利用综合评价分值将16种引种树种分为4个等级,金叶复叶槭(Acer negundo ‘Aurea’)、北美枫香(Liquidambar styraciflua)等5种树种引种价值高,银红槭(Acer×freemanii)、美国红枫(Acer rubrum)等5种树种引种价值较高,娜塔栎(Quercus nuttallii Palmer)等4种树种引种价值一般,柳叶栎(Quercus phellos)等2种树种引种价值较低。研究结果对淮安地区进一步开展彩叶树种引种驯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诱导子对茶条槭悬浮细胞核酸酶的激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真菌诱导子诱导茶条槭悬浮细胞发生凋亡的原因,以茶条槭悬浮细胞为材料,采用细胞形态观察、基因组DNA电泳分析以及核酸酶活性检测等手段,研究了真菌诱导子对细胞发生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真菌诱导子处理的细胞,其形态结构发生变化,DNA降解成呈梯状的条带,且检测到分子量大约为50、40、41、38、34 kD的核酸酶。通过这些结果说明,茶条槭悬浮细胞在真菌诱导子诱导下发生细胞凋亡,并伴有特异核酸酶被激活。  相似文献   

9.
领春木幼苗形态及生物量分配对光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旷地、林窗和林下三种不同生境中,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幼苗的生长、形态特性、生物量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领春木幼苗生长受到抑制;2)生长于林窗的领春木幼苗有更多纵向生长趋势以获取更多的光资源,并通过增加叶片数和总叶面积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3)领春木幼苗通过提高根生物量比和降低比叶面积,减小强光对幼苗的损伤;光强较弱时,则是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上部分,主要用于高生长和叶生长,以增加对光辐射的吸收。领春木生长环境光照偏弱,但其幼苗适于生长于光照偏强的环境,这可能是领春木幼苗在其种群更新中受到光环境抑制的原因,加上对成年植株及其生长环境人为的破坏,可能是导致领春木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杜鹃红山茶种子与幼苗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晓莹  庄雪影 《种子》2012,31(12):51-53
对杜鹃红山茶原生种群的种子和幼苗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自然结实率低,土壤层种子少,林下实生苗贫乏。种子质量及活力检测结果显示,杜鹃红山茶饱满种子仅占调查总数的40%,其中有活力种子比例为73%。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新鲜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仅为38%。自然结实率低、种子质量差以及种子向幼苗的转化率低,直接限制了杜鹃红山茶种群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其种群更新的大瓶颈。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天然柴松纯林不同坡位幼苗更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纯林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种群不同坡位幼苗的大小结构及其更新特点,通过对陕西富县大麦秸沟地区柴松群落的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纯林内天然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柴松纯林幼苗的天然更新特点与坡位有极大关系。从幼苗数量来看,上坡位与中坡位相差不大,却远大于下坡位。对于幼苗的高度3个坡位差异不显著,且都与平均高度无明显差异。从幼苗的密度来看,上坡位与中坡位差异不大,且和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而下坡位的幼苗密度远低于上中坡位,且远小于平均密度。因此,建议在柴松纯林保护和恢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不同的坡位采用不同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辽东栎林及人工油松林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3.67g/kg、13.95g/kg、11.43g/kg,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不同林分变化幅度差异不同,且各土层间达到显著性水平;2) 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土层间变化范围为0.53~3.53 kg/m2,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整个土壤垂直剖面,碳密度在9.38~11.43 kg/m2 之间,其中0-50cm深度碳密度的贡献率达80%以上;3) 3种林地土壤碳储量偏低,平均为105.2t/hm2;林分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天然沙冬青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种子鉴定及种子发芽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天然沙冬青种群种子库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天然沙冬青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与种群更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沙冬青种群土壤种子库比较丰富,平均密度为11粒/m2;种子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在有结皮存在的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存在于0~2 cm土层中,以下土层没有种子;沙冬青种子发芽率与土壤种子库呈负相关,种子库丰富的地方,种子的发芽率较低,这一对矛盾造成幼苗数量的稀少,进而影响天然沙冬青种群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4.
19种园林绿化树木1年生播种苗越冬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检测山西中部园林绿化树种播种苗的越冬特性,进而为苗木培育提供实用参考依据,对19种山西中部地区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的1年生播种苗进行了越冬受冻害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五角枫、侧柏、洋白蜡、丝棉木、栾树、山皂荚、暴马丁香和水蜡的1年生播种苗可以在该地区安全越冬,不受冻害影响或受冻害影响很小,适于在该地播种育苗。(2)青桐和木槿的播种苗受冻害影响最重,即使在保护条件下,越冬后苗木保存率仍然很低,不适于在该地区播种育苗。(3)红瑞木、合欢、枫杨、复叶槭、悬铃木、紫荆、香椿、紫薇和梓树苗木越冬时,受不同程度冻害影响,需要继续进行第2~3年的越冬观察。(4)在运用冻害指数时,适当加权第4级冻害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和比较不同树种苗木的受冻害状况。此研究结果可为这些树种的播种苗培育提供实用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植冠种子库结合粘液繁殖体对典型沙生植物乌丹蒿在种群繁衍过程中适应沙丘流动性的生态功能,笔者总结了以往对乌丹蒿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特性的研究,分析了乌丹蒿的植冠种子库延迟脱落种子特性、对种子库、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调节作用、粘液繁殖体的粘液促进种子抗远距离传播能力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乌丹蒿同时通过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来保证母株周围种子的持续供应和幼苗的集群形成。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通过调节繁殖体传播、种子库格局、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来减缓风蚀沙埋、季节性干旱对种子供应和幼苗生成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沙生植物补员和定居的成功率。2种机制在乌丹蒿种群繁衍过程中的作用对揭示沙生植物的适应机制、恢复沙丘植被和保护沙丘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