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85 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切除标本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上述指标与三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上述指标及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亦相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TNM 分期仍是目前判断胃癌预后的最主要的临床指标,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也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2 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证实的453例肿瘤直径(最大径)≤2 cm的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453例直径≤2 cm的胃癌中早期胃癌255例、进展期胃癌198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8%和46.0%(P=0.000 1);3.5%的早期胃癌与7.6%的进展期胃癌可见脉管内癌栓(P=0.034 1).影响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直径≤2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则是直径≤2 cm的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确定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弦:收集233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O.01),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肿瘤直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是影响结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O.01)。结论:肿瘤浸润深度与分化程度是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对于指导结肠癌手术时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主要依据.方法对1995~2002年间行187例胃癌根治手术的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整理,分析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依次为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大小、大体类型及病人的年龄.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是影响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分类整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990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127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病历资料,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4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P〈0.01);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而增加(P〈0.001);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P〈0.001);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在所选因素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类整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990年1月-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人的病历资料1 127例,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和分化程度。40岁以下的年轻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P<0.01)。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而增高(P<0.001)。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P<0.001)。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和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依次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在所选因素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和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5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占肠腔周径、肿瘤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是影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了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 21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手术及临床病理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3.5%(115/215),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性别、族别、体重变化、肿瘤长度、大体病理类型、淋巴管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了解上述三个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位置;(2)胸段食管鳞癌可向颈部、胸部、腹部淋巴引流区域转移,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是纵隔,其次为腹部及颈部.  相似文献   

9.
王君  魏大中 《现代医学》2012,40(2):199-20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胸段食管鳞癌150例的临床资料,从患者肿瘤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大体病理类型5个方面分析总结影响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医院内无手术死亡.全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50.7%,转移度为16.2%.肿瘤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大体病理类型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影响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临床中应注意分析、总结,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4年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的早期胃癌97例,分别观察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类、浸润深度及脉管侵犯等病理学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脉管侵犯密切相关.结论:早期胃癌的大体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脉管侵犯程度对正确判断和预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一般情况调查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生活事件量表(LES)、防御方式问卷(DSQ)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研究组)以及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测查,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不成熟防御方式评分[(4.04±0.89)分]高于对照组[(3.43±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述情障碍量表中TAS总分、因子Ⅰ、Ⅱ、Ⅲ、Ⅳ[分别为(86.20±11.15)分、(21.12±3.28)分、(26.08±3.86)分、(18.21±4.69)分、(23.44±5.60)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0±10.12)分、(12.43±5.18)分、(15.64±5.57)分、(15.56±3.16)分、(18.71±4.30)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MPI量表中疑病、抑郁、癔症、男性-女性化、偏执、心理变态得分[分别为(72.79±10.50)分、(68.46±13.63)分、(79.03±12.12)分、(51.72±7.74)分、(57.98±10.60)分、(54.98±8.8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6±10.11)分、(47.96±9.42)分、(51.47±11.90)分、(43.66±8.77)分、(47.67±6.69)分、(47.48±8.67)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事件总分与负性事件总分[(89.66±68.60)分、(82.65±65.16)分]均高于对照组[(56.00±56.79)分、(39.14±46.05)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成熟防御方式、述情障碍总分、负性事件总分、MMPI中的疑病、抑郁、癔症人格是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6.84,9.12,5.83,2.69,1.81,11.20,P<0.01).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状况基本正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尚可,但多有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防御方式主要以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2.
皮肌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皮肌炎(D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1、3、5年累积生存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DM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3%,71%,60%。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急性发病、吞咽困难、合并肺间质病变和合并肿瘤,相对风险系数分别为2.530、6.325、3.155和8.300。结论加强对急性发病、吞咽困难、合并肺间质病变和合并肿瘤等危险因素的防治,以利于提高DM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14.
王青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297-2299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正确认识甲状腺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对加强甲状腺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结直肠息肉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在北京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的病例,以健康体检人群行结肠镜未发现异常的病例为对照,给予问卷调查相关高危因素及分析息肉内镜下表现,采用SAS 9.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结直肠息肉患者106例,正常对照组38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343,95% CI:1.063~1.697)、癌症家族史(OR=3.013,95%CI:1.675~5.419)、摄食红肉(OR=1.650,95%CI:1.085~2.509)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息肉患者中,男性息肉瘤性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随着年龄增大,腺瘤性息肉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年龄、癌症家族史、红肉摄入比例高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摄入新鲜水果蔬菜为保护性因素.老年男性患者息肉瘤性率增加.通过高危因素问卷调查,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结直肠肿瘤筛查.  相似文献   

17.
Muscular factor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
Erythropoietin, GM-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nd G-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re the first recombinant haemopoietic growth factors to reach clinical use. There are a number of additional haemopoietic regulators that have now been cloned and are being mass-produced with a view to clinical use. The next decade should witness exciting advance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aematological diseases and infections that will be comparable with those that were seen las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pernicious anaemia.  相似文献   

19.
探讨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该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患者60 例作为观察组,感染性休克不伴急性肾损伤患者60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分为死亡组14 例和存活组46 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应用造影剂、输血史、升血压药≥2 种、肾小球滤过率、中心静脉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血小板、血尿素氮、血pH值、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OR=5.431(95%CI:1.892,13.265)]、肾小球滤过率[OR=0.965(95%CI:0.784,0.985)]、APACHE Ⅱ评分[OR=3.896(95%CI:1.576,9.784)]为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高血压、糖尿病、机械通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药物、升压药≥2 种、白蛋白、血 pH 值、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OR=3.224(95%CI:1.187,7.856)]、升压药≥2 种[OR=5.365(95%CI:1.535,16.758)]、白蛋白水平[OR=2.904(95%CI:1.102,6.869)]为影响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输血史、肾小球滤过率、APACHE Ⅱ评分为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ACEI 药物、升压药≥2 种、白蛋白水平为影响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