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锌与水杨醛苯甲酰腙的荧光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万苍  熊少媛 《化学试剂》1992,14(3):148-150
合成了新荧光试剂水杨醛苯甲酰腙,研究了其与锌离子的荧光反应条件,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比(Zn(Ⅱ)与腙为1:2),按标准曲线的最低点所得方法的灵敏度为4ng/mL。拟定了分光荧光法测定氯化钠、硫酸钠及氯化钙中微量锌的实验方法。测定结果及加入回收率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屈景年  刘义  莫运春  刘梦琴 《化学世界》2006,47(5):267-268,292
合成了绿原酸Zn(Ⅱ)配合物,通过化学分析、元素、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Zn(C16H17O9)2.3H2O;用平板法测定配体和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绿原酸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比绿原酸强。绿原酸锌是一种好的抗菌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显色剂2-(5-Br-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酚(5-Br-DMPAP)吸光光度法测定Zn(Ⅱ)的新方法。在pH值为9.0时,Zn(Ⅱ)与5-Br-DMPAP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二醇辛基苯醚(OP)发生高灵敏的显色反应,生成稳定的紫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556nm处有一最大吸收波长,Zn(Ⅱ)含量在(0~2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7.74×104L.mol-1.cm-1,检出限为0.2μg/25mL。方法用于奶粉中微量锌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二亚乙基三胺(dien)和咪唑为配体的两个铜(Ⅱ)单核配合物[(dien)Cu](ClO4)2[、(dien)Cu imH](ClO4)2和一个非对称性的咪唑桥联铜锌异双核配合物[(dien)Cu im Zn(tren)](ClO4)3,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反射光谱及磁化率测定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研究了配合物在乙腈和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Zn(Ⅱ)能通过咪唑桥改变Cu(Ⅱ)接受电子的能力,增强催化歧化超氧离子的活性。在水溶液中咪唑桥异双核配合物不很稳定,部分从Zn(Ⅱ)端断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氨三乙酸与乙二胺的酰胺化合反应得到的三(乙二胺酰乙基)胺(NTE)作为配体,与Zn(Ⅱ)配位得到一种新的具有蛋白酶活力的配合物Zn(NTE).(ClO4)2。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差热-热重分析手段对该配合物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的蛋白酶活力为7.48U/mg,比文献报道的成功的水解酶模型物三(2-苯并咪唑亚甲基)—锌(Ⅱ)配合物的蛋白酶活力高62%。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二亚乙基三胺(dien)和咪唑为配体的两个铜(Ⅱ)单核配合物[(dien)Cu](ClO4)2、[(dien)Cu imH](ClO4)2和一个非对称性的咪唑桥联铜锌异双核配合物[(dien)Cu im Zn(tren)](ClO4)3,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反射光谱及磁化率测定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研究了配合物在乙腈和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Zn(Ⅱ)能通过咪唑桥改变Cu(Ⅱ)接受电子的能力,增强催化歧化超氧离子的活性.在水溶液中咪唑桥异双核配合物不很稳定,部分从Zn(Ⅱ)端断裂.  相似文献   

7.
通过原位还原-缩合配位法合成了β-(2,4-二氨基苯氧基)乙醇-水杨醛Schiff碱锌(Ⅱ)配合物,并用FTIR、1H NMR、TG-DTG和DSC方法分析了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锌(Ⅱ)配合物的收率为53.1%,且β-(2,4-二硝基苯氧基)乙醇(2,4-DNPE)还原产物β-(2,4-二氨基苯氧基)乙醇(2,4-DAPE)的氧化被有效抑制;TG-DTG及DSC分析表明,产物在温度超过114℃时即出现明显分解,在630℃时基本分解完全;在N2氛围中,锌(Ⅱ)配合物完全分解后的残余物为原样品质量的27.81%,结合FTIR和1H NMR的分析结果,说明锌(Ⅱ)配合物为目的物。  相似文献   

8.
为增强木犀草素的生物活性将其制成锌(Ⅱ)配合物,采用了紫外、红外、元素分析及核磁共振1H谱的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定了该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抗氧化性试验采用了DPPH·法和水杨酸法分别测定了木犀草素-锌(Ⅱ)配合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木犀草素的5OH~4C=O和一个锌离子发生配位形成木犀草素-锌(Ⅱ)配合物;该配合物比较稳定,稳定常数为:βn=4.03×10^7;木犀草素锌(Ⅱ)配合物能有效清除DPPH·和·OH自由基,其清除能力均强于木犀草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略高于Vc,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与Vc相接近,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9.37%和85.10%,说明木犀草素-锌(Ⅱ)配合物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2,2′,2″-三氨基乙基胺(tren)Schiff碱和咪唑为配体的2个铜(Ⅱ)单核配合物[(tren)Cu](ClO4)2、[(tren)Cu-imH](ClO4)2,以及一个对称性的咪唑桥联铜锌异双核配合物[(tren)Cu im Zn(tren)](ClO4)3,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反射光谱及磁化率测定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研究了配合物在乙腈和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Zn(Ⅱ)能通过咪唑桥改变Cu(Ⅱ)接受电子的能力。在水溶液中咪唑桥异双核配合物较稳定,未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10.
用光度法测定了 Co(Ⅱ)、Ni(Ⅱ)、Cu(Ⅱ)、Zn(Ⅱ)、Cd(Ⅱ)的原卟啉 IX 二甲酯配合物与吡啶轴向配位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及产物分子的组成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任乃林  李红 《化工时刊》2008,22(5):28-31
用极谱和伏安法研究了环丙沙星与锌离子配合物的性质及其电化学行为。在0.2moL/L的KCl-BR缓冲溶液中(pH=8.0),环丙沙星与锌离子产生灵敏的配合吸附波,峰电位Ep=-1.22V。锌离子与环丙沙星的配合比为1:2。实验表明该峰为不可逆的还原波。峰电流与环丙沙星的浓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3.65×10^-7 moL/L~1.95×10^-5moL/L,相关系数r=0.9995,检出限2.4×10^-7moL/L。可用于片剂及滴眼液中环丙沙星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一种新的锌(Ⅱ)-色氨酸-邻菲咯啉配合物[Zn(Trp)(phen)2]Cl·7H2O(Ⅰ)(Trp为L-色氨酸离子,phen为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一差热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考察了其与DNA的作用,研究了配合物对斑马鱼胚胎的生物毒性,并与2种已知结构的锌-邻菲咯啉配合物[zn(phen)2]Cl2·5H2O(Ⅱ)和[zn(phen)]Cl2(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配合物与鲑鱼精DNA作用大小顺序为配合物Ⅰ〉配合物Ⅱ〉配合物Ⅲ.但作用方式不同;在抗坏血酸存在下,配合物Ⅰ对pBR322DNA的切割作用最强;配合物对斑马鱼胚胎毒性作用大小顺序为配合物Ⅱ〉配合物I〉配合物Ⅲ。  相似文献   

13.
采用缓慢蒸发溶剂的方法,在去离子水溶剂中合成了双金属Co(Ⅱ)和Ni(Ⅱ)单核配合物[Co0.78Ni0.22(py)3(H2O)3](1,5-nds)(1,5-nds=1,5-萘二磺酸根离子,py=吡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确定了其结构和组成。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该配合物为单核配合物,中心离子为双金属Co(Ⅱ)和Ni(Ⅱ)。中心离子与三个吡啶和三个水分子配位。1,5-萘二磺酸根离子没有与中心离子配位,只起到平衡电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1,2-双(苯并咪唑-2-甲氧基)苯合锌配合物[ZnL]SO4,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热分析数据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起始温度为282.3℃,配合物有4次失重过程,最终的分解产物是ZnO。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DNA的键合性质。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作用后峰电流明显降低,且与dsDNA的作用明显强于ssDNA,因此,该配合物有望用于dsDNA和ssDNA的识别探针。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N,N'二(3-硝基亚水杨基)-2,6-吡啶二氨席夫碱及其Cu(Ⅱ),Ni(Ⅱ),Zn(Ⅱ),Mn(Ⅱ)的配合物,用元素分析、IR、摩尔电导和电子光谱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对席夫碱配体进行^1H NMR和MS表征,给出了化合物可能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Fe(Ⅲ)/Fe(Ⅱ)为正极电解液的氧化还原电池,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充放电等方法研究了在硫酸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Fe(Ⅲ)/Fe(Ⅱ)反应是准可逆过程,当硫酸的浓度为0.50 mol/L时,峰电流最大,Fe(Ⅱ)扩散系数Dc为2.276×10-6 cm2/s;在0.37 V下的电化学极化阻抗为2.238 Ω/cm2;与锌溶液组成电池,在20 mA/cm2进行循环充放电,充电电压在1.65 ~1.72 V,放电电压在1.11~1.25 V,电流效率为80%~97%,电压效率为65% ~75%,能持续稳定循环110次.  相似文献   

17.
邻苯二胺与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在水中洁净合成了1-(3-甲氧基-4-羟基苄基)-2(3-甲氧基-4-羟基苯基)苯并咪唑。并合成了其Cu(Ⅱ)、Sn(Ⅱ)、Zn(Ⅱ)三个配合物。利用正交法优化了反应条件,较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0 h、胺醛摩尔比0.3。抑菌活性结果表明0.01 g/L浓度的样品对四种菌种均具有较佳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Zn(Ⅱ)存在下环丙沙星(CPFX)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环丙沙星、Zn(Ⅱ)在生物体内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Zn(Ⅱ)和鲱鱼精DNA均可使环丙沙星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其中DNA对CPFX的荧光猝灭作用是形成基态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Zn(Ⅱ)存在下,DNA对环丙沙星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Zn(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CPFX与DNA的结合具有促进作用;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二元、三元体系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DNA与CPFX-Zn2+配合物之间的结合应为沟槽式结合。  相似文献   

19.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n(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采用荧光猝灭法计算出不同温度下Mn(Ⅱ)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Mn(Ⅱ)对BSA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Mn(Ⅱ)与BS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Mn(Ⅱ)与BSA的结合位点数为1,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猝灭法进一步研究了Mn(Ⅱ)-BSA-Zn(Ⅱ)双金属体系中Mn(Ⅱ)、Zn(Ⅱ)与BSA的相互作用;在Stern-Volmer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双金属体系中荧光猝灭的缔合公式;在与单金属体系对比后,推测出Zn(Ⅱ)会竞争Mn(Ⅱ)与BSA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张雷  李晶  徐静 《广州化工》2009,37(7):121-123
比较ICP-AES和GFAAS法测定倍立健中多种金属元素含量。两种方法测定的钙、镁、锌、铁、锰和铜元素含量结果一致,但ICP-AES测得的铬含量远低于GFAAS测定结果。对ICP-AES测定过程中的样品处理方式、分析波长、酸效应和盐效应进行分析,确定酸效应和盐效应为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调整标准品的酸碱度并添加相匹配的金属盐后,ICP-AES测定结果与GFAAS测定结果显示了很好的一致性,可用于倍立健中多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