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中Tc17细胞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2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c17细胞的水平,另以20例健康人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CD及UC患者外周血中Tc17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CD组与UC组Tc17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D及UC患者活动期的Tc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缓解期(P 0. 05),但CD组与UC组在活动期或缓解期的Tc17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中Tc17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且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监测其外周血Tc17细胞的水平有助于对疾病的活动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自噬标志性分子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其与RA发病的关系。方法募集22例RA患者,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16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LC3在mRNA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PBMC中LC3蛋白水平,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BMC中LC3蛋白表达;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LC3表达与RA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RA患者组PBMC中LC3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增加, PBMC中LC3表达明显增强, RA患者PBMC中LC3 mRNA水平与血沉(ESR)、 28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 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均呈明显正相关(r依次为0.7480、 0.5016、 0.6518、 0.7232)。结论 RA患者LC3表达上调,且与ESR、 DAS28、 CRP、 RF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家族聚集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方法:在一聚集性HBV感染家族中,选取患者5例和患者的正常配偶4例,提取PBMC中的RNA,与涵盖2.2万个EST的寡核苷酸表达谱基因芯片U133A2.0杂交,通过Affymetrix扫描仪和DNT分析软件比较患病组与对照组PBMC免疫相关基因的的表达谱,获得基因的相对表达比值。结果:在2.2万个EST中,初筛出24个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7个基因表达上调,17个表达下调。上调的主要是与适应性免疫相关的基因,下调的主要是与固有免疫相关的基因。结论:宿主感染HBV后,可改变其免疫基因表达,固有免疫功能的障碍可能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脑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信使RNA(mRNA)表达谱,构建竞争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差异表达LncRNA在A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选取3只10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作为AD组,3只年龄及体质量相匹配的普通C57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组小鼠脑组织LncRNA和mRNA的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对部分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随机挑选6个差异表达LncRNA构建ceRNA网络,进行AD的靶基因功能预测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D组小鼠脑组织差异表达1.5倍以上的LncRNA有933个,其中上调222个,下调711个;差异表达1.5倍以上的mRNA有529个,其中上调189个,下调340个。qRT-PCR检测结果显示,AD组与对照组比较,7个差异表达的LncRNA上调或下调趋势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O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ceRNA调控网络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LncRNA在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结论 AD小鼠脑组织LncRNA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由LncRNA Dgkb、Svip等构建的ceRNA调控网络有助于增进对AD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差异表达的LncRNA或通路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中辅助性T细胞(Th1、Th17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美沙拉嗪(MSLZ)治疗UC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结肠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及核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并检测MSLZ预治疗对小鼠UC 模型Th1、Th17和Treg亚群的影响。结果: 在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中,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3+T细胞高表达IL-17、IFN-γ及Foxp3,肠黏膜单个核细胞(LPMC)中CD3+T细胞高表达IFN-γ和Foxp3,但IL-17的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异。进一步发现UC模型小鼠LPMC中Th17、Th1和Tre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PBMC中只有Treg高于对照组。MSLZ预治疗能显著下调UC 模型小鼠PBMC和LPMC中Th17、Th1和Treg细胞亚群。结论: DSS诱导的小鼠 UC模型中CD4+T细胞亚群Th1、Th17及Treg细胞显著升高,提示CD4+T细胞亚群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美沙拉嗪可能通过调节Th1、Th17及Treg细胞亚群发挥抗炎及治疗UC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PSP对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蛋白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索云芝糖肽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摸索云芝糖肽的最佳作用浓度,再分为对照组、云芝糖肽组,72 h后收获细胞抽提总RNA,应用Toll样蛋白受体信号转导基因芯片检测PSP对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IRs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 12.5 μg/mL的云芝糖肽可显著促进健康成人PBMC增殖转化(P<0.01);经云芝糖肽作用后上调≥2倍的基因有22个,占18.8%(如y-干扰素、干扰素-y-诱导蛋白-10等),下调≥2倍的基因有23项,占19.7%(如Toll作用蛋白、共刺激分子CD86等).结论 云芝糖肽可以调节免疫细胞Toll样蛋白受体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云芝糖肽的免疫调节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微小RNA(miRNA)的表达及其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AS患者(AS组)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每组15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PBMC中miRNA表达,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6个差异表达miRNA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 IL-17、 IL-23表达,Spearman法分析差异miRNA与疾病活动、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患者组共有44个miRNA差异表达,其中有22个上调,22个下调(差异倍数≥1);其中miR-1-3p、 miR-133a-5p表达明显上调,miR-127-5p、 miR-345-3p、 miR-136-3p表达明显下调;且AS患者TNF-α、 IL-1β、 IL-17、 IL-23表达明显升高,miR-1-3p与TNF-α、 C反应蛋白(CRP)、 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呈正相关,miR-133a-5p与TNF-α呈正相关,miR-127-5p与红细胞沉降率(ESR)...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16、miR-17、miR-30a等6种miRNAs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血浆、单个核细胞(PBMC)及关节液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其在RA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80例RA患者、32例骨关节炎(OA)患者及32例健康人外周血、关节液,分离血浆及PBMC;提取small RNA,用特异性茎环引物反转录成c DNA,构建成熟miRNAs的T载体,绘制标准曲线;stem-loop法Real-time PCR检测血浆、PBMC及关节液miRNAs的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RA活动性监测指标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组血浆、PBMC和关节液中miR-16、miR-17、miR-30a、miR-106 miR-101和miR-130相对于OA组、健康对照组表达上调(P<0.05),但血浆中miR-101的表达水平与O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6种miRNAs在血浆、PBMC及关节液中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与RF、ESR、CRP相关分析显示,血浆、PBMC和关节液中miRNAs与一个或多个指标正相关(P<0.05)。结论:miR-16、miR-17、miR-30a、miR-101、miR-106、miR-130在RA患者血浆、PBMC及关节液中有显著变化,表明这些miRNAs可能通过调控某些相关基因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作为RA疾病活动的有效检测指标,为RA提供新的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炎症性肠病(IBD)不同病期患者以及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eg及其特异标志物Foxp3的表达,来分析与IBD疾病活动性关系,探讨CD4^+CD25^+Treg和Foxp3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2例IBD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测定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疾病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IBD患者中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与未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B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mRNA表达水平低于缓解期和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缓解期Foxp3mRNA水平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P〉0.05);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表达率及PBMC中的Foxp3mRNA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负相关性。结论:活动期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及Foxp3mRNA表达下调,而恢复期其表达回升,且二者呈正相关,并与临床活动评分呈负相关,因此认为CD4^+CD25^+Treg细胞和Foxp3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脑囊虫病患者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检测了30例未经治疗的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sICAM)、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以及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IL-2、IFN-γ及TNF-α的活性,同时也检测了CD11a、CD11b和CD18在患者PBMC表面的表达,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探讨了脑囊虫病人粘附分子、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中sICAM-I水平及患者PBMC体外诱导IL-2、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中IL-8、sIL-2R及患者PBMC体外诱导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组的CD11b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患者PBMC表面CD11a的表达量比对照组低,而CD18的表达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滑液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上CCR5及CXCR3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在RA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法 分离15例RA患者的滑液单个核细胞(SF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15正常人PBMC(对照),以三色荧光素标记物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上CCR5及CXCR3的表达。结果 与PBMC相比较,RA患者SFMC中T细胞上CCR5及CXCR3的表达显著增高(特别是CCR5);而CXCR3的表达个体差异较大;与正常人相比较,RA患者初发或活动期未治时,PBMC中CCR5及CXCR3的表达明显增多。CCR5及CXCR3的表达率与患者的ESR及CRP相关。结论 CCR5^ T细胞积聚在RA患者的病变关节内,且与RA的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HIV/AID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22细胞的含量及其关键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 R)的表达量,探讨Th22细胞在HIV/AIDS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筛选2014年3月至10月期间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研究中心经HIV抗体确证实验阳性者60例,根据CD4+~T细胞数将HIV/AIDS患者分为A(CD4200 cell/μl)、B(200≤CD4≤500 cell/μl)、C(CD4500 cell/μl)3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数以及Th22细胞(CD4+~IL22+~)的百分比。RT-PCR技术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录因子Ah R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A组Th22细胞比率大于其他3组(P0.05);B组和C组Th22细胞比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Th22细胞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转录因子Ah R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PBMC中高表达Th22细胞及其转录因子Ah R m RNA,提示Th22细胞很可能与HIV/AIDS疾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CD4 CD25 Treg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52例UC患者,30例其它肠病患者和30名对照者。UC患者中活动期的30例,稳定期的22例,使用和未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活动期UC患者分别为18例和12例。对以上各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亚群的百分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肠病和对照组(P<0.001);疾病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疾病稳定期患者(P<0.001);活动期UC患者中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与未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表达率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负相关性,提示U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全组"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获得SLE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方法: 利用基于四重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结合多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SLE稳定期和活动期病人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蛋白,用肽质量指纹谱经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并比较这些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共鉴定了400多个蛋白质。其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共发现2倍以上表达差异的蛋白质44个,上调的9个,下调的35个;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组相比,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2倍以上表达差异的蛋白共有52个,上调的19个,下调的33个;SLE活动组与SLE稳定组相比,表达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为17个和13个。结论: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有效地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鉴定和相对定量;采用该技术获得了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深入研究这些蛋白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SLE的发病机制,为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s抗原(HBeAg、HBsAg)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TLRs)和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HBeAg、HBsAg、空质粒以及卵清蛋白(OVA)作为无关蛋白刺激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刺激组CD14+细胞TLR2、TLR4、CD86、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健康人PBMC经HBeAg或HBsAg刺激后,CD14+细胞表面TLR2、TLR4的表达明显低于未刺激组(P〈0.05),CD14+细胞PD-L1的表达则明显增高(P〈0.05);HBeAg刺激后同时可见CD14+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2)。结论 HBeAg和HBsAg通过上调单核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下调CD14+单个核细胞表面TLR2、TLR4和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削弱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降低启动特异性免疫的活化信号,从而导致免疫清除逃避。因此,HBeAg和HBsAg可能是促进HB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Tim-4 mRNA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外周血Tim-4 mRNA表达水平,比较两组Tim-4 mRNA、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表达水平及观察组Tim-4 mRNA与CRP和ESR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Tim-4 mRNA、CRP、ESR表达均高于对照组[(0.79±0.37)vs(0.33±0.20)]、[(6.08±3.21)mg/L vs(0.99±0.87)mg/L]、[(19.12±12.13)mm/h vs(5.58±4.10)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im-4 mRNA表达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0.376,P<0.05),而与ESR无相关性(r=0.077,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im-4 mRNA异常上调,并与CRP密切相关,可能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hsacirc0001459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的表达水平, 判断其对EBV感染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全转录组测序获得EBV感染者PBMC中差异表达circRNAs表达谱, 根据∣log2差异倍数∣≥1且P<0.05标准筛选出显著差异的circRNAs, 再结合circRNAs组成、长度和引物特异性挑选出高表达的hsacirc0001459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0例EBV感染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hsacirc0001459的相对表达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Kappa分析其对EBV感染者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hsacirc0001459在EBV感染者中表达上调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其曲线下面积为0.83(9...  相似文献   

18.
研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FP)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Foxp3+调节T细胞、细胞因子IL-2、IL-6以及转录因子STAT5的影响。以30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未治疗哮喘组(15例)、吸入FP缓解组(15例),10例同期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BMC中的CD4+Foxp3+调节T细胞比率,ELISA检测血浆或培养上清中IL-2、IL-6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BMC中磷酸化及非磷酸化STAT5的水平。结果1.未治疗哮喘组PBMC中CD4+Foxp3+T细胞百分率在PHA刺激培养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吸入FP缓解组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没有差异;各组刺激后CD4+Foxp3+T细胞百分率均有升高,吸入FP缓解组、正常对照组分别升高约1.89、2.01倍,而未治疗哮喘组升高仅1.56倍;2.未治疗哮喘组血浆中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吸入FP缓解组,而IL-2水平没有明显差异;3.PHA刺激24 h后未治疗哮喘组磷酸化STAT5(p-STAT)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吸入FP组及正常对照组,而各组STAT5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吸入FP能增加哮喘患儿外周血PBMC中CD4+Foxp3+调节T细胞数量,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IL-6,上调STAT5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Study of TNF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12):1252-1253
目的和方法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之肿瘤坏死因子α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测定2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培养于体外自发和经LPS诱生的TNFα含量及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率和比值.结果①UC组与对照组自发产生的TNFα含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LPS诱生后TNFα含量U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UC组与对照组CD3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68.86%±4.10%vs70.10%±5.04%,P>0.05).UC组CD4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32.72%±6.06%vs41.15%±7.26%,P<0.01),而其CD8细胞则高于对照组(24.96%±4.02%vs21.88%±4.17%,P<0.05),使得其CD4/CD8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③两组诱生后的TNFα含量与其CD4、CD8、CD4/CD8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UC患者TNFα的诱生能力低下,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值异常,TNFα诱生水平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滑膜液及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网络的偏移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斑点法 (enzymelinkedimmunospotassay ,ELISPOT) ,检测RA患者滑膜液单个核细胞 (SF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的Th1和Th2细胞 ,并分析Th1/Th2细胞的比值与血沉 (ESR)和C 反应蛋白 (CRP)的相关性。结果 与PBMC相比较 ,RA患者SFMC中CD3 T细胞的百分率 ,Th1细胞及Th1/Th2细胞的比值显著升高P <0 0 1) ,且此比值与患者的ESR和CRP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 =0 84,P <0 0 1和r =0 74,P <0 0 2 )。结论 在RA患者关节中Th1细胞明显增多并占优势 ,Th1/Th2细胞的比值与疾病的活动程度明显相关 ,Th1/Th2细胞的平衡在RA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进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