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比椎板间开窗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及远期效果及术后邻近椎间退变的发生率,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椎间盘突出70例,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管或椎管狭窄6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对比术后疗效及椎间不稳发生情况。结果 2种手术方式术后近期效果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较好,远期效果相近,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邻近椎间退变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对于伴中央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推荐选择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60°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2.
髓核除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手术方法,但会导致患者术后腰椎承载力不均,而人工髓核假体的出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本文对人工髓核假体材料的类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期待人工髓核植入技术能够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3例经手术证实为中央型腰椎问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和手术治疗进行探讨。病因病理与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退行性变是基本原因,外伤、劳损为继发突出的因素,腰椎间中央部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后压迫硬膜、神经,有的突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而产生马尾神经症状,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以免遗留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腰椎问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43例.主要采取半椎板切除、摘除髓核加侧隐窝扩大减压术.优良率94.6%.手术的关健是切除侧隐窝关节突内侧肥厚的黄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注意神经根管受压,要彻底减压.通过病史及手术所见,我们认为其发病是先有椎间盘突出,而后继发侧隐窝狭窄.故狭窄基本上是继发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  相似文献   

5.
余萍 《安徽医学》2004,25(3):205-207
目的 观察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对 2 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配对的方法随机分成单纯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 结果 综合治疗组痊愈、显效率为 77 0 4%,总有效率为 96 3 %;而单纯治疗组痊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5 3 3 3 %和 91 85 %。综合组痊愈、治疗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纯组 ;经统计学处理P <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及病程有关 ,患者年龄愈小、病程愈短治疗效果愈好。结论 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高于单纯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浮针结合毫针治疗与单纯性毫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探讨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浮针、毫针结合心理治疗法和毫针结合心理治疗法。2个疗程(20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毫针结合心理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于术后各时点记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评分),于术后1年时行MacNab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时优效、良效、可效分别为66、28、6例,优良率为94.0%(94/100例).结论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观察其疗效,以评估此术式并积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5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病例。结果对522例病例随访6个月~5年,疗效评定优417例,良82例,可23例,优良率95.6%。结论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牵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穴位治疗.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膨出的纤维环以回纳而消除,以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消肿之功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治疗组),并设单纯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3.58%和96.23%,而对照组分别为48.97%和91.84%。经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统计量Z=2.528,P=0.011,按α=0.05水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于单纯体针红外线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模型,明确经单侧椎板开窗术及双侧椎板开窗术取出髓核的容积量、质量及造影剂充盈面积的大小,评价两种术式对髓核容积量的影响。方法:对40具猪脊柱分别编号"1、2、3、4…",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1组、空白2组、单侧组、双侧组;空白1组椎骨行MRI检查,明确正常猪T12-S1共计6个椎骨中每个椎间盘各自的体积;空白2组椎骨逐一行横断剖开,取出各椎骨间髓核组织分别称重并逐一记录;单侧组行单侧椎板开窗术,双侧组行双侧椎板开窗术,术后均对髓核行摘除量称重、残余空间造影及CT检查,以明确质量及容积。结果:各椎间盘容积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椎间盘髓核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椎间盘造影剂充盈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组手术方式较单侧组可明显减少椎间盘髓核残留量并扩大椎间盘造影剂充盈面积,但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术均。未能彻底取出髓核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针刺为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胶原酶盘外2次注入溶解术后的疗效。方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小剂量(600 U)间隔72 h,2次注入胶原酶行侧隐窝盘外溶解治疗,术后采用针灸和中药熏蒸治疗,针刺取肾俞、大肠俞、八醪、秩边等穴;对照组1次性注入胶原酶1200 U,仅服用西药扶他林25 m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5.0%,对照组愈显率为75.7%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直观模拟标尺(VAS)评分(2.28±0.96),对照组VAS评分(3 49±11 45),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2次注入胶原酶盘外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均优于1次性注入的方法,针刺为主的综合疗法能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锥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7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55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双侧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锥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基本手术指标,治疗前后以VAS和ODI对患者腰腿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64±13.5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0.8±39.4)mL,并发症发生率1.82%(54/55);患者术后VAS评分(1.76±0.43)分,DOI评分(14.15±6.33)分,两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锥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且术后并发症少,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行椎间盘穿刺注射三氧治疗,B组行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患者生活质量参数。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B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B组较A组患者术后情绪干扰参数、日常活动参数和睡眠干扰参数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三氧注射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邬彦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21-2322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采取腰椎牵引、推拿、针灸、骶管注射、中药口服、理疗等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结果经积极治疗和护理,5l例患者治愈3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2.12%。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配合个体化的护理方案,长期及时地进行康复指导,对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疾病复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对4例胎儿,1例正常成人和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及5例Wistar大鼠,2例家兔的腰椎间盘做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胎儿不同年龄的脊索细胞的演变,显示脊索细胞在形成髓核,尤其是在髓核的基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物种、不同时期的腰椎间盘在早期即有髓核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并随年龄增长日趋明显,但四肢动物退变程度不如人类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主要为细胞及基质的退行性改变,但其程度和某些变化有别于正常生理退变。  相似文献   

17.
廖波  何浚治 《西部医学》2014,(8):1043-1045
目的 观察中医保守疗法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8例采取间歇牵引、何氏手法治疗、穴位注射、内服外用中药、温针以及中药熏药等保守治疗;治疗组4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用甲钴胺注射液2mg、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0.9%氯化钠20ml、2%利多卡因5ml骶管注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症状恢复优良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8.4%,治疗组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医保守疗法配合骶管注射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FasL-844T/C基因多态性、腰椎MRI和退变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FasL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和髓核组织;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对FasL-844T/C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采用S-P法染色检测FasL在髓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RI研究发现,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腰椎间盘退变的积分显著增高(P=0.003);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TT基因型携带者髓核细胞表达FasL的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48),但CT基因型携带者与CC基因型携带者之间髓核细胞表达FasL的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264);腰椎间盘退变积分和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FasL-844T/C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积分和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邓迎丰  方向明  陆继业 《上海医学》2012,35(4):306-308,352
目的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退变和创伤椎间盘髓核中的不同表达,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7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的33例患者(退变组)和因外伤性脊椎骨折行内固定的6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髓核组织的MMP-13表达,应用Image-ProPlus5.1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灰度值。结果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很少,平均阳性表达率为(20.4±14.3)%。退变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强染色,平均阳性表达率为(73.2±10.9)%。退变组的MMP-1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中MMP-13的表达显著升高,MMP-1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椎间盘退变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发病机理,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通过回顾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4例病人的情况,对其发病原因、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将本组24例患者分别按症状轻重及病程长短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手术对于单间隙突出者,行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对于较大突出者,采用半椎板切除术,对于巨大突出或脱出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彻底摘除髓核内固定的术式。结果24例经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按优、良、好转、差4种方式进行分类,24例患者中其中优5例(20.8%),良13例(54.2%),好转4例(16.7%),差2例(8.3%),优良率为7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早期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恢复程度与马尾神经的原始损伤程度、手术时机地选择、手术方式地运用和手术中的操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