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洋 《新闻世界》2013,(4):270-271
传播模式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所掌握,并指导群众活动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用传播模式的理论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既是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的梳理,着重分析了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作为大众媒介的报纸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精英化的小众传播阶段扩大到一般大众的普及化传播阶段。提出了新时期应充分利用报纸这一工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用形象化、大众化的手段,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全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孙念超 《青年记者》2012,(15):34-35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通俗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接受、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外力的推动,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建设一支从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4.
黄鸿业 《新闻世界》2011,(4):188-18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实质是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分析媒介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运用传播学中的"培养分析"、"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等理论,阐述大众媒介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深奥的理论走向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延安时期,毛泽东采用多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普及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相结合是建党初期我党各项工作的重心.早期共产党人通过理论教育、媒介宣传及实践斗争等途径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理论要被群众认同、接受,就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通俗的语言,看得懂的简明的书。面向群众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各种新闻媒体在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要实现通俗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8.
多位互动协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位互动协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个新的渠道。利用手机短信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将相关内容进行适应手机媒介特点和大众接受习惯的符号转换,使短信内容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还要区别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吸引大众主动参与相关的短信创作。  相似文献   

11.
报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传播、《矛盾论》《实践论》的重新发表及人民群众学习“两论”、马克思主义若干理论问题的讨论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媒介作用,推动了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和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艳兰 《大观周刊》2011,(20):117-118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积极探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指出了在高职院校中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高校思想治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人民的概念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中人民性原则实践路径,展示其生动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群众所包含的群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嬗变过程.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群众所包括的群体不断扩大,最终群众和人民所包括的群体高度重合,人民群众成为一个联合词语.实践中,群众性的线性轨迹可概括为教育鼓动群众、反映群众生活和心声、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人民性概念由群众性概念生发而来,并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实践中与党性联系在一起.群众性和人民性原则的提出,是党报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群众性和人民性原则的丰富,表明党报理论的成熟;群众性和人民性原则更具实践价值,成为提升党报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正是由于群众性原则的实践,党性原则才有了更立体丰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尹秋红 《大观周刊》2012,(21):15-16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本文主要论述五四期间,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创办进步报刊与多种宣传形式相结合以及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这四个方面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张海丽 《出版广角》2013,(23):74-75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一直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任。毛泽东所著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报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也积极倡导人民群众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刊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面传播和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7.
乔靖文  云中坤 《大观周刊》2010,(48):57-57,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在人力资源、传播媒介、校园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实践的理论转化为高校师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8.
高文婧 《大观周刊》2012,(29):158-15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能否顺利实施这一重大而艰巨的理论大众化战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大学生是中国的先进、进步力量,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为何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提出在当代大学生中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价值及如何施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期一项重大课题,在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和谐社会下提出的内涵、实现的途径及其现实意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侠 《新闻战线》2015,(2):151-152
新闻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的发展特征协调统一,揭示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精髓的内在一致性,体现马克思主义和群众路线的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利用新闻传媒来区别群体对象,利用新闻传媒鼓励与鞭策理论知识的创新,发挥新闻传媒语言文化运用优势,注重加大新闻传媒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