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外循环 (CPB)是在施行心脏手术时 ,将腔静脉血液引流到体外的人工肺中进行氧合 ,然后由血泵将氧合血输送到动脉系统 ,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 ,以保证全身各器官组织在手术中的血液供应的操作( 1) 。在 76例心内直视手术配合中 ,我们针对手术尖端、复杂、危险性大、用药多、参加人员多 ,配合要求快、稳的特点 ,认真做好机器管理。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院自 1992年 12月至 1998年 10月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共 76例。其中男性 31例 ,女性4 5例 ,年龄 2岁 6个月~ 51岁。术式有二尖瓣替换术 2 8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2 5例 ,房间隔…  相似文献   

2.
黄胜  黄留保 《广西医学》2001,23(5):1243-1243
许多心内直视手术都需要阻断升主动脉 ,使心脏内无血供、术野清楚 ,心内直视手术中 ,主动脉阻断心脏停搏后 ,心肌难免遭受缺血、缺氧的损伤。此阶段的心肌保护非常重要 ,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是一种新的心肌保护技术。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 2 0 0 0年 6月已在 11例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11例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心肌保护 ,体外循环 (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7例 ,年龄 31~ 5 7岁 ,体重 35~6 3kg ,心功能Ⅱ~Ⅳ级 ,11例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对587例(男373例,女214例)全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实施了保温治疗,年龄17天~75岁,其中婴幼儿64例,儿童209例,成人314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血流降温至24~28℃,术毕复温至35℃,返回ICU病房30min后常规测量中心体温(肛温)和体表温度,如体温低于35℃、并有四肢末梢冰凉、躯体部花斑,或中心体温与体表温度差值超过3℃时,我们即应用Warm Touch充气式保温装置给患者进行保温治疗,10min后复测体温,待患者中心体温回升至37℃以上,或躯体部花斑消失,四肢末梢变暖后即可改用普通保暖措施维持。  相似文献   

5.
自 198 9年 1月至 1999年 5月 ,应用氧合血停跳灌注行心肌保护 2 834例 ,男性 16 2 7例 ,女性 12 0 7例 ;年龄 7天~ 74岁 ,体重 3~ 91kg;体外循环时间 2 3~ 6 47m in,主动脉阻断时间 12~ 30 1m in,转流温度2 4~ 32℃ ,一些主动脉瘤患者温度降至 2 0℃以下。氧合血灌注量 50~ 30 0 0 m l。灌注方法 :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56例 ,持续温血灌注 2 5例 ,持续冷血灌注 30例 ,持续不停跳温血灌注 3例 ,余均为间断冷血停跳液灌注。开放升主动脉钳夹后 ,心脏自动恢复心律者 2 4 4 6例 ,自复率 87% ,手术死亡 117例 ,死亡率 4 %。转流中尿量50~ 12 0 0 m l,平均 ( 382 .35± 2 85.4 7) m l。氧合血停跳液灌注应根据不同病情、手术需要以及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采用不同方法 ,以达最佳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中应用常温氧合血对心脏保护的观察孙玉华,秦元旭,马香荣,席红军1993年8月~12月,我院采用常温氧合血对心脏保护的方法,为6例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心脏直视手术,效果满意,现就心肌保护情况报告如下。回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2例,女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降温期不同的氧分压对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75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按体外循环降温末期动脉血氧分压数,分成低氧组、常氧组和高氧组,记录体外循环结束后第1、8、16小时多巴胺用量。术后麻醉清醒时间和呼吸机辅助时间,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体外循环术后第1小时内,常氧组多巴胺用量明显小于低氧组和高氧组(P〈O.05),术后第8小时,常氧组多巴胺用量明显小于低氧组(P〈O.05)。术后麻醉清醒时间和呼吸机辅助时问各组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体外循环降温期,常氧分压氧合有利于术后早期患者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患者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3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实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体外循环过程中采用中度血液稀释、浅低温、高流量灌注,低温氧合血进行心肌保护,常规应用超滤。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1~209 min(平均78.4 min),阻断升主动脉时间21~103 min(平均45.7 min),心脏自动复跳57例(78%),术后1例患者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结论选择优质膜肺、适度稀释血液、采用高灌注流量、加强心肌保护、仔细做好术中监测、合理应用超滤,可为老年患者心脏手术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有效及安全的管理方法.方法 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对60~81岁的87例患者施行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充总量1 500~2 000 mL,维持红细胞比容(Hct)24%~27%,晶胶比0.40~0.54.所有患者均使用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高流量灌注方法,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术中监测血液稀释度、平均动脉压、血电解质及血糖等变化,定时进行血气分析,记录尿量.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38~19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105 min,自动复跳66例(80%),术中灌注压60~80 mmHg,尿量400~1 800 mL.全组87例中78例顺利脱离体外循环,5例经过辅助循环顺利脱机,4例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死于感染后多器官衰竭.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优质的膜式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度,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病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0.
自 1998年 1月至 12月期间 ,我们应用 4 :1含血心肌保护液作为重症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的心肌保护共计 92例。临床资料 :92例 ,均为重症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 54例 ,女性 38例。年龄 2 2~ 73岁 ,体重 4 8~ 82 kg,体表面积 1.5~ 2 .1m 2。在 92例手术的诊断中 ,风湿性心脏病作二尖瓣替换术 35例 ,二尖瓣主动脉双瓣替换术 2 2例 ,冠心病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者 18例 ,主动脉瓣替换术 11例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 3例 ,心脏复杂畸形纠治术 3例。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方法 :92例均在静脉复合麻醉标准体外循环下作心脏直视手术 ,采用中深度血液稀释 ,血流降温。当鼻咽部温度降至 2 8℃时 ,阻断升主动脉 ,灌注 4 :1含血停搏液。第一次作主动脉根部灌注 ,一般为顺灌 ,是 4 :1高钾含血停搏液 ,其剂量为 10 m l/kg体重 ,一般以心电图呈一条直线为准。以后每隔 2 5分钟灌注 1次 4 :1含血停搏液 ,根据病情要求可以作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也可以作冠状动脉顺行灌注 ,每次剂量为 5ml/kg体重。在最后一次灌注时则应用代钾含血停搏液 ,以有利于术后心肌的复苏。在整个体外循环中 ,应严密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变化 ,特别是血钾量的变化。结果 :92例体外循环中动脉灌注压力维持在 6 .0~ 13k Pa,中心静脉  相似文献   

11.
1993年3月~1998年9月,我们共施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43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4例,发生率为2.8%。现将有关问题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例患者中男女各2例,年龄在10-42岁,术前均无精神病病史。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左房血栓1例,华氏窦瘤破人右心房1例,外伤性室间隔缺损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例。全部病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手术转机时间35min-205ndn,主动脉阻断时间20min-14Omin。其中华氏窦瘤破人右心房及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因关胸前出现意外而行第二次转机并阻断主动脉,导致手术时间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对4例患儿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年龄2~21(8.25±8.66)个月,体重4.5~9(5.87±2.09)kg。诊断包括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2例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适应证为患者心内畸形纠治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和/或并发肺动脉高压危象。结果平均ECMO支持时间为14~171(50.95±80.15)h。4例全部撤离ECMO并顺利出院。其中1例患儿术后3个月因循环衰竭死亡,其余患儿术后随访6~14(10.50±4.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的患者行ECMO支持能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4例小儿体外循环术后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小儿体外循环手术的成功率,做好术后监护十分关键,现将我院4例9岁以下儿童体外循环术后监护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4例,年龄2~3岁2例,8~9岁2例,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后房颤的发生率.②方法102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非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温氧合血和冷氧合血心脏停搏液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③结果不停搏组、温血停搏组、冷血停搏组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25.7%(9/35),28.1%(9/32),28.6%(10/35),差异无显著性(x2=0.087,P>0.05).④结论术后房颤不能由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方法不同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214例先天性心脏病一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经左胸内PDA结扎术138例,经胸膜外PDA结扎术29例,自体氧合温血持续灌注心脏跳动中导管闭合术23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导管闭合术21例,PDA切断缝合术3例.结果:左胸内PDA结扎术后再通4例,胸膜外PDA结扎术后无再通病例,自体氧合温血持续灌注心脏跳动中导管闭合术后死亡2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导管闭合术后死亡1例,PDA切断缝合术后死亡1例.结论:15岁以下的病人可采用胸膜外导管结扎法,此法不进入胸膜腔,对肺干扰少,肺部并发症少;不置引流管,减轻病人痛苦.自体氧合沮血持续灌注心脏跳动中导管闭合术较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导管闭合术有操作简单,避免了低温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且能在术中明确房室瓣成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彦隆  房瑞芹 《当代医学》2011,17(17):98-9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心内科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过程当中应用膜式氧合器,以1:4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完成而鼻咽温度未恢复至35℃患者,行主动脉开放;升主动脉开放前加利多卡因100mg;依照患者的电解质检测情况合理补充血清钠、钾、镁离子;严重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合理增加辅助时间。结果在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当中,有39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约为72.22%;15例患者心脏通过电击除颤而复跳,约为27.78%。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77~279min,平均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6~189min,平均65min。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当中,选取膜式氧合器,可以确保充分的转流时间1:4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能够较好地促使心脏自动复跳;在心脏瓣膜置换术过程中联合多种辅助方法,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尿NAG在CPB中对肾功能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脏作为缺血性靶器官是体外循环中器官保护的重要内容 ,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肾衰的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 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的尿 N-乙酰 -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共收集 1999年 1~ 12月 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男 19例 ,女 16例 ,年龄 15 .2± 3.1岁 ,体重 42 .7±4.3kg,病种包括 :房间隔缺损 8例 ,室间隔缺损 14例 ,三房心1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2例。全部病例术前 BUN、Scr均正常 ,无肾功能损害。1.2麻醉方法 所有病例术…  相似文献   

18.
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在老年心脏手术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8例老年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例。全部病例均不主动降温,可自然降温2~3℃,中心温度32.1~36.8℃。体外循环灌注流量为2.2~2.4L/m2·min。灌注压为6.7~12kPa。心肌保护采用15%氯化钾与氧合血混合后持续灌注心脏的方法。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8~301分,平均160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0~217分,平均97分。心脏均自动复跳,无低心排出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提示充足的灌注流量和满意的灌注压是保证重要脏器良好灌注的必备条件,针对老年患者特殊性进行体外循环管理,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同样适合于老年心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9.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救治心肺衰竭患者监护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洁  薛卫斌  金艳 《医学争鸣》2004,25(20):1842-1842
临床资料 病例1:女,35岁,体质量40kg,马来西亚籍.诊断:急性心肌炎,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急诊行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IABP1:1辅助心功,效果不佳.启用体外膜肺氧合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流量3.2~2.8L/min,FiO2 100%.病例2:男,38岁,体质量53kg,印尼籍.诊断:肺栓塞,心源性休克,慢性肾衰,糖尿病.体外循环开胸行肺栓塞清除术,术中心肺肾功能衰竭,体外循环停机困难.急诊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流量3.0~3.5L/min.病例3:男,58岁,体质量83kg,中国籍.诊断:左室心功能辅助7mo后,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后急性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观动脉导管闭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视动脉导管闭合术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8例动脉导管未闭在建立体外循环后心脏跳动情况下切开主肺动脉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其中男 7例 ,女 11例 ,年龄 1212 ~ 32岁 ,平均2 2 .6岁。体外循环微流量时间 2 .0~ 4 .5分钟 ,平均 2 .7± 0 .2分钟 ,最低鼻咽部温度 33.5℃~ 36 .1℃ ,平均 35 .0±0 .8℃。体外循环时间 12~ 2 1分钟 ,平均 16 .4± 2 .9分钟。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顺利恢复 ,未见体外循环微流量相关并发症。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视闭合动脉导管简便、安全 ,不易产生并发症 ,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