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琼  何生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5):466-471
对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油源对比和流体势分析表明,北部地区的原油主要来自梅槐桥—牛头岗洼陷高成熟度烃源岩,南部地区的原油与本地的低成熟度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中部地区的原油则具有混源特征.该区的油气明显具有运移距离短、近源聚集的特点;其分布与聚集受到断层和圈闭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断层活动使上升盘储层与下降盘烃源岩对接,是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成藏的关键;断层的封闭性上部要优于下部,控制着油气富集的层位.圈闭类型以断鼻和断块为主,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下降盘,而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上升盘.根据油气聚集特点和储集层位的差异,将本区的油气藏划分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下生上储3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南八仙复杂断块油气田,其油气藏富集受构造、断层、岩性等多重因素的控制。深层E13气藏为原生高压气藏,且以凝析气藏为主;中浅层N1—N22气藏为次生正常压力油气藏,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参考近期区域勘探研究成果,试采开发动态资料,分析了南八仙"上油下气、以气为主"的成藏规律,认为E13气藏为2期充注,构造相对完整,圈闭保存条件好,形成异常高压原生气藏;E23原生油气藏受到后期仙北大断层的破坏,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N1—N22油气藏为断层、岩性圈闭的产物,一期充注,属正常压力的次生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于圈闭条件较好的仙北大断层的下盘。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项华  徐长贵 《石油学报》2006,27(2):11-15
运用适合于陆相地层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渤海海域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特征.在渤海古近系可划分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与层序地层格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至下降的转换位置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位置,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的晚期是砂体发育的位置,中期层序界面与层序界面附近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与长期活动的断层一起构成了渤海复杂的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渤海海域古近系有6种隐蔽油气藏类型,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在层序中出现的位置可以预测的.以JZA气藏为例,简要分析了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发育孔隙与裂缝两种储层类型的气藏,这两类气藏在储层沥青含量和天然气化学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分析了这两种类型气藏的天然气来源、输导体系与油气充注历史,及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孔隙型气藏的油气输导体系由断层与孔隙型储集体构成,形成时间早,与烃源岩的生油气高峰期匹配,形成了古油气藏;在随后的深埋过程中,古油藏裂解成气,与此同时烃类气体与孔隙流体中的硫酸盐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生成了H2S与CO2。裂缝型气藏的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断层与储层裂缝构成,形成时间晚于烃源岩生油气高峰期,与烃源岩生气晚期匹配,储层只聚集了干酪根晚期高温裂解气。烃源岩后期埋深与构造演化是造成两类气藏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三维荧光分析技术在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源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三维荧光分析方法,结合芳烃馏分分析结果,对胡庆油田油藏中原油、油砂和烃源岩展开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藏中原油和油砂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5种类型,烃源岩存在3种类型光谱特征,所有油藏的主波长低于 Type C类烃源岩,而高于 Type A 和 Type B 类烃源岩。因此确定,广泛分布于胡庆油田二台阶不同断块带的原油是早期成烃旋回期间低成熟、成熟原油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6,自引:26,他引:26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其界面上、下油气最富集,控制断陷结构的大断裂,特别是凹槽的传递断层带所控制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苏德尔特构造带下降盘、贝西斜坡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北洼陷岩性带为最有力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7.
滨海断鼻位于黄骅坳陷中北区,为依附于滨海断层下降盘的断鼻圈闭,钻探证实该断鼻具有含油气层系多、油气藏类型多、平面叠置连片及油气复式聚集的特点。烃源岩分布、构造演化分段性、砂体分布及烃源岩母质类型等因素决定了古近系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展布规律。认为明确研究区油气的主控因素对确定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勘探方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湖凹陷断层封闭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金湖四陷阜宁构造层断层封闭具多样性,通过解剖不同类型油气藏和不成藏断块,发现断层活动性对封闭性能影响显著,按照断层活动时间与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的相对关系,划分为早期断层和长期断层。通过对断层封闭成因机理的分析,认为两类断层活动性质和作用不同,控制着断块圈闭油气聚集及油、水分布。早期断层封闭性好,断块圈闭形成多油、水系统的层状油气藏;长期断层封闭性具多样性,断块可形成具统一油、水系统的层状油气藏或向上调整成藏或不成藏。该认识在勘探中可用于目标、井型选择及预测油水边界。  相似文献   

9.
舍女寺油田含油层系多,先后发现了6套含油气层系,但因为成藏条件复杂,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确,给开发带来了不少苦难。本次工作对油气的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大断层两侧的反向断鼻或断块圈闭内,分布规律主要受烃源岩分布、盖层分布以及断层系统的控制,储量丰度受沉积相的影响,这就为下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南方多期构造改造及油气演化复杂性的特点,将南方中、古生界古今油气藏分布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3类。原生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生烃凹陷邻近的古隆起及古斜坡控制,再生烃油气藏分布主要受“二次生烃”或晚期生烃中心控制。南方现存的中、古生界工业性油气藏特别是天然气藏的成藏期均较晚,以第三纪为主;南方中、古生界烃源岩存在早期-晚期的多期生烃、多期成藏,而勘探的重点应该是晚期生烃及晚期成藏的油气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控制了现今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藏成因类型--次生型及再生烃型油气藏的分布。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中、下扬子地区主要考虑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指出了具体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胡—庆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胡—庆断阶带为三个斜列展布的台阶式结构。位于洼陷区的一台阶以断鼻、墙角断块圈闭为主,形成构造 岩性复合油气藏;位于两条阶梯断层之间的二台阶,形成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顺向断鼻、反向屋脊断块圈闭发育,是油气聚集成藏的主要场所;三台阶构造比较简单,局部断层运移通道发育区形成油藏。一台阶离油源近,资源潜力大,近洼找具构造轮廓、砂体控制的岩性油气藏是主要方向;二台阶勘探程度较高,在主力油层深部和浅层寻找新的含油层系和新的含油领域为主要方向;三台阶离油源较远,应慎重勘探。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白驹凹陷洋心次凹自2005年投入勘探以来,已发现多个小断块油气藏。为认识其油气富集与成藏模式,提高勘探成功率,以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分析为主线,通过烃源岩评价及成熟期分析、圈闭类型划分,研究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岩浆岩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认为:①白驹凹陷洋心次凹发育成熟的古近系泰州组陆相湖盆泥质烃源岩,其油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渐新世末的盐城期是陆相油气源的主要运移、聚集及成藏期,断裂形成的复杂小断块圈闭类型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②贯穿生油深洼的大断层是沟通主力油源区的主要油气通道,油气以断层和砂体为运移通道,就近运移与聚集成藏;③成藏类型为岩性+断块、断块+岩性等的多种圈闭组合的小断块层状砂岩低渗高凝油藏,岩浆活动有利于提高地温梯度,对油气运移、聚集不起破坏作用。结论指出:洋心次凹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应以泰州组一段为主,阜宁组一段为辅,若在"油源、储层、圈闭"三者配置条件好的地区找到匹配比较理想的圈闭,将有希望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泰州低凸起早期的古潜山勘探未能获得实质性工业油气突破,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前景不明。为此,在总结前人勘探实践和油气地质认识的基础上,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晚期(二次)生烃、晚期动态成藏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区油气勘探前景,筛选并初步评价了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块,结论认为:①低凸起两侧生油凹陷具有较良好的陆相烃源供给条件;低凸起上残存有多套海相烃源层,具有现实的晚期(二次)生烃能力,可作为重要的油气源,其海相古生界泥页岩烃源岩尚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三垛期末-盐城期是海相烃源和陆相油气源的主要运移、聚集及成藏期;②发育多套储集岩,储层物性参数相对较好,属于中-较好储层,可分出孔隙、裂隙、孔隙-裂隙复合型、溶蚀孔洞型等4种基本的储集类型;③以印支-晚燕山构造不整合面上下层位为储层可以构成3种生储盖组合,中燕山期以来的陆相区域沉积盖层构筑了晚期较良好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可形成陆相“新生古储”古潜山油气藏和晚期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造就的“古生古储”、“古生新储”之重建型海相油气藏及页岩气藏,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④勘探思路上应油气并举,立体勘探,以寻找古潜山披覆型油气藏和古生界构造型油气藏为主,兼探页岩气藏;⑤选区评价认为北部古潜山构造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可作为勘探突破首选目标区带。  相似文献   

14.
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复杂断块油田断层封闭性 在复杂断块地区,油气的分布和聚集与断层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断层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还可以成为油气聚集的遮挡物。断层实际起何种作用,关键在于其是封闭的还是开启的。因此进行断层封闭性研究对于复杂断块地区确定油气藏的位置以及指导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通过对烃源岩展布、构造活动强弱、输导体类型、储盖条件、圈闭种类的研究表明,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构造活动制约油气聚集能力,输导体系制约油气聚集能力,储集条件影响油气储量大小,圈闭发育决定油气保存结果。40~15 Ma时期,文昌组-恩平组大量生烃,具备形成早期油气藏的条件;中中新世开始的东沙运动使得文昌组-恩平组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调整,于晚期再次成藏;中中新世晚期,恩平组SQ7层序开始生烃,利于晚期成藏。文昌组-恩平组的成藏模式分为早期成藏、早期成藏-晚期补充以及晚期成藏3种。  相似文献   

16.
张水昌  苏劲  张斌  王晓梅  何坤 《石油学报》2021,42(12):1566-158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蕴含丰富海相凝析油的克拉通含油气盆地,目前已在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及其斜坡区的震旦系—三叠系发现6个大型海相凝析油气藏,这些油气藏呈现出轻质油、高含蜡凝析油气、干气—轻质油—挥发性油多种类型油气藏围绕烃源岩有序聚集的特点。基于烷烃损失量计算、凝析油中烃类分子成熟度参数和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提出塔北隆起满深—顺北地区轻质油和塔中隆起西部地区凝析油气藏是烃源岩在高成熟度演化阶段的产物,明确轮古东—吉拉克—桑塔木地区和塔中东段凝析油气藏是气洗分馏作用的产物。多套烃源岩差异生烃形成多期油气充注是塔里木盆地海相凝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晚期天然气对早期油藏的改造,导致液态烃组分与天然气发生溶解-解溶作用;构造抬升或断裂活动导致的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改变,决定了油气藏的相态。叠合盆地的多期构造活动、多源灶的多阶段供烃以及盆地在晚期的持续深埋作用,共同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海相轻质油和凝析油气藏的富集和分布。气洗分馏作用机制不仅可为叠合盆地拓展轻质油/凝析油勘探领域提供新思路,也有助于预测盆地深层斜坡区油气的物理性质、评价深层天然气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储盖等主要成藏要素特征、烃源岩生烃史、圈闭成生发育史以及油气藏形成、调整改造的研究分析,明确了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生储盖展布及其组合特征;提出了下组合烃源岩生烃高峰为海西晚期-侏罗纪、古圈闭成生发育于加里东晚期、现今圈闭成生发育于燕山运动及其以来、早期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受控于古隆起及其与之相关的不整合面、保存条件是晚期成藏的关键等新观点;并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油气系统成因分类及其勘探思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复杂构造改造区油气系统及其油气藏成藏规律的总结,立足于油气系统"动态演化"分析,结合油气藏成因类型,将油气系统分为原生油气系统、再生烃油气系统及复合油气系统3大类。原生油气系统主要是由烃源岩初次生烃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其中的油气藏又包括初次生烃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以及原生油气藏被改造、重新调整、再次运聚形成的次生油气藏。再生烃油气系统是指曾经有过生烃过程但因后期构造抬升而暂停生烃的烃源岩被再次深埋,由烃源岩二次或多次生烃的后期生烃过程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复合油气系统是指由不同烃源岩形成的不同油气系统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复合或叠合而成的油气系统。不同的油气系统其勘探思路不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主要在于"定凹(生烃凹陷)选带 (有利构造带)"。次生油气藏及复合油气藏的勘探关键在于搞清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与改造过程。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主要是确定"二次生烃中心"或再生烃中心,强调晚期成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三维荧光测试技术基本原理,在分析原油芳烃组分组成的基础上,根据主发射波长、主激发波长、荧光强度主峰尖度、主次峰荧光强度比值等参数,将东濮凹陷胡-庆油田原油划分为5类,烃源岩划分为3类,认为广泛分布于胡-庆油田二台阶不同断块带的原油是早期成烃旋回期间低成熟-成熟原油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泌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烃潜力大,主力烃源岩大部分已经成熟.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南部和北部扇三角洲体系大多数都伸入生油区内.形成纵向交互叠置的多套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和断裂系统构成。在砂体内部,由于孔隙结构分布差异导致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油气运移成藏从核一段沉积末期-廖庄组沉积期开始,延续到廖庄组沉积末期以后的抬升时期,而廖庄组沉积末期以后的抬升剥蚀期是主要的充注成藏时期。根据油气成藏特征,在泌阳凹陷划分出3种典型的成藏模式,分别为早期成藏晚期连续叠加成藏模式、早期成藏晚期断层调整成藏模式和早期运移、断层调整、晚期充注成藏模式;在油气成藏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北部斜坡带和南部陡坡带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