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镜下传统方法测得澳大利亚Eromanga盆地白垩系Toolebuc页岩的镜质体反射率偏低,未达到生烃门限,但现场油气显示情况表明,Toolebuc页岩已进入生烃门限,传统方法测得的镜质体反射率不能反映该区域Toolebuc页岩的真实成熟度。分析研究认为,Toolebuc页岩干酪根类型以Ⅰ、Ⅱ型为主,Ⅲ型很少,且显微组分中镜质体含量比较低,因此,传统方法测得的镜质体反射率不能反映该区域Toolebuc页岩的真实成熟度。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多种显微组分荧光变化分析法(FAMM)及盆地模拟的方法对该区域Toolebuc页岩成熟度进行了新的评价,评价结果显示,Toolebuc页岩成熟度能达到0.7%以上,已进入生烃门限,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利用沉积岩中干酪根的镜质体反射率和运用干酪根热解模拟实验取得的活化能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地区性温度一时间关系式。从而,定出生油岩生油门限温度值。实例样品主要来自松辽南部乾安地区青山口组生油岩。通过热解实验及其模拟求得的活化能、镜质体反射率(经与实测反射率的对照其最大偏差为8.06%)建立logt-1/T关系并求得该地区青山口组生油门限温度为69℃。该地区石油地质工作者的生油门限温度估算值为65℃。  相似文献   

3.
在双子表面活性剂胶束模拟生物膜的介质中,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大黄蒽醌类化合物(RA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胶束-RAA二元配合物对BSA的内源性荧光较RAA单体有更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为主。以Lineweaver-Burk方程拟合得到了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三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与BSA作用的结合点位数、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其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力和氢键。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三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在BSA中与色氨酸残基间的结合距离皆小于7 nm,RAA与BSA之间能量转移使BSA荧光发生猝灭,并且胶束体积越大,R_0及r值越大,即R_(0(H2O))R_(0(C12-C4-C12))R_(0(C16-C6-C16))。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超分子水凝胶的自组装过程,利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谷胱甘肽-银离子(GS-Ag(I))水凝胶的自组装过程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显示:GS-Ag(I)作为凝胶因子,其浓度从0上升到0. 008 mol/L的过程中,水凝胶的荧光激发波长从350 nm位移到370 nm,激发波长变化的数据显示水凝胶形态变化的关键浓度是0. 005 mol/L,流变性能数据和荧光显微镜照片也证明了此结论;当凝胶因子到达0. 005 mol/L时,水凝胶内部已经自组装形成了丝状三维网络,并且从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凝胶的荧光激发波长相对于凝胶因子单体出现光谱红移时,水凝胶的自组装过程可以直接利用分子荧光光谱技术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5.
对邻菲囉呤(Phen)存在下16种核苷酸对Tb(Ⅲ)荧光的增强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I/I_0值(I和I_0分别为有和无Phen存在时体系的荧光强度)的大小可把这16种核苷酸分为3种类型:(1)对腺瞟啉核苷酸,I/I_0值在150—230之间,这就使得用该体系来研究腺苷酸与Ca和Mg离子间的作用成为可能;(2)对嘧啶碱基核苷酸类,I/I_0值在10—50之间,(3)鸟嘌啉核苷酸类,I/I_0值大约为0.8。我们发现Phen和核苷酸对Tb(Ⅲ)的荧光增强具有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可能是由于Phen和核苷酸芳环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肥Phen限定在距Tb(Ⅲ)较近的范围内,因而增强了能量转移的效率及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6.
取17个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用^13C NMR波谱技术进行了化学结构与成烃潜力的研究。按照脂碳的丰度与油气潜力碳的大小,各组分可按如下顺序排列:藻类体、树脂体、角质体、孢子体、木栓质体、镜质体、惰性体。以惰性碳、油潜力碳与气潜力碳划分显微组分为三组成,并构成三元图。藻类体位于图的上部,相当于I型干酪根;各稳定组分位于图的中部,相应于Ⅱ型干酪根;镜质体与惰质体位于图的左下部,相当于Ⅲ型干酪根。据此,可  相似文献   

7.
南祁连盆地三叠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系统的野外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 并运用岩石热解、有机碳测试、干酪根分析、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透射光照射等技术进行室内样品测试, 综合评价了南祁连盆地三叠系碳酸盐岩和泥岩露头样品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探讨了有机质的原始沉积环境和生源特征。结果表明: 尕勒得寺组(T3g)属于好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 大加连组(T2d)为Ⅱ~Ⅲ型; 有机质演化程度高, 处于高?过成熟阶段; 碳酸盐岩和泥质岩沉积环境分别为海陆过渡相和陆源为主; 碳酸盐岩与泥岩有机质生源分别为生物降解的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在农业生产中运用钾肥,增加施肥耕种效果,针对皖南地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做了相关实验,在添加了不同量钾的条件下测定绘制土壤Q/I(容量/强度)曲线,根据曲线的变化,得到的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的数量直接影响土壤钾的Q/I曲线,其主要影响AR0,对PBCK和KX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形成Ⅳ-Ⅵ族PbSe 金属-半导体肖特基势垒结之工艺和为了提高该器件的R_0A 值,将氯化物作为Pb/PbSe 界面的机理作了研究.本文还研究了具有PbCl_x 界面的PbSe 肖特基势垒结的特性模型化,同时给出了R_0,n,R_(SH),和Φ_B 等模型参数的提取方法.测量表明具有界面层的Pb/PbSe势垒结显示了良好的电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荧光极性探针在腐殖酸和芘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芘(Pyrene,Py)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第一振动带和第三振动带强度比值(I1/I3)能够反映其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因此运用Py荧光探针法考察了不同化学条件对腐植酸(Humic Acid,HA)假胶束体系微环境性质的影响,以及对HA和Py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HA浓度、pH值、盐度、溶剂等化学条件的改变,均会引起Py的I1/I3的变化,因为条件的变化使HA存在形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Py所处为环境极性的变化.另外,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也可以影响HA和Py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I1/I3值遵循三段式变化趋势.这些现象均表明HA和PAHs之间的作用以非极性相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
提出用荧光光谱法测定环糊精包络物离解常数的新方法。对于1:1型包络物,若客体与包络物均有荧光且波长相同或者客体无荧光或很弱,包络物有荧光,则可用公式(I-I_0)/(I_∞-I)=(I/K_d)[CD]测定离解常数K_d 用提出的方法测定了对羟基苯甲酸和蒽与β-环糊精在水溶液中包络物的离解常数,与文献报道值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控制变量法,逐一研究温度、浓度、时间、有机物(猝灭剂)等因素,在液体铀分析中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做研究验证。液体荧光法。主要结果 (1)样品pH值在3~5和7~9之间荧光强度比较稳定,而随着pH值的增加,荧光强度也不断增加。(2)溶液温度的变化对荧光强度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络合效率降低,直至完全失效。受条件所限,样品测量温度在(0~30)摄氏度之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3)溶液浓度极低时,样品中铀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呈线性增加。由于WGJ-Ⅲ微量铀分析仪适用范围为(0~20)ng/mL,在测量范围内,仪器的荧光强度随着铀的含量呈线性增加。对于每台仪器的性能不同,建议测量时选择适合该仪器的测量区间范围,确保准确性。(4)对于大多数样品,加入荧光增强剂后的荧光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到一定时间后达到平衡。个别样品的情况与之相反。(5)乙醇对荧光有熄灭作用,遇到这类样品需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测量。(6)光源强度对荧光强度有直接影响。pH值的变化对溶液的荧光强度有很大的影响。pH在3~5之间荧光强度比较稳定。pH在7~9之间荧光强度最高。荧光增强剂荧光强度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30)摄氏度之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样品中铀的含量在仪器测量范围内呈线性增加关系。样品中荧光强度在一定时间内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猝灭剂(乙醇)对荧光有猝灭作用。仪器光源强度对荧光强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生烃动力学方法对烃源岩进行定量评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Ⅰ、Ⅱ型干酪根在开放体系下的热解模拟实验,研究了Ⅰ、Ⅱ型干酪根热解生烃演化特征,获得了Ⅰ、Ⅱ型干酪根的生烃动力学参数。Ⅰ型干酪根生烃的活化能分布范围为230~276kJ?mol-1;Ⅱ型干酪根活化能分布范围为234~276kJ?mol-1。在此基础上,结合专用Kinetics软件,将此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实际地质中。结果表明,Ⅰ型干酪根主要生烃期在130~180℃(Ro在0.80%~1.63%);Ⅱ型干酪根主生烃期在141~177℃(Ro在0.92%~1.56%)。生烃动力学方法可较好地将实验数据外推到地质实际过程,在烃源岩评价与勘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滇南、滇西南地区14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的ML≥2.5级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台站周围50 km范围内共283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c和Q0值.结果表明:滇南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f)=65.7 f0.83;滇西南地区Qc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f)=64.5 f0.903(沧源台除外).两区域平均Q0值相比云南其他构造活动强烈区域的Q0值稍高,但相比其他区域仍然偏低,属于较高构造活动地区.尾波衰减Qc-1值变化与云南武定地区和施甸地区的结果比较接近,具有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较频繁的低Qc值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成熟度及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拉曼光谱、岩石热解多手段联合确定成熟度,同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不同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兴地区凉二段和东岳庙段页岩均处于高成熟热裂解生湿气阶段(1.2%o<2.0%);凉二段页岩因埋深较浅成熟度略低,整体在1.25%~1.5%;东岳庙段页岩成熟度相对较高,整体在1.6%~1.8%。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体为主,其次为惰性组和固体沥青,干酪根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有机质孔,即固体沥青孔隙、镜质体孔、惰质组孔和生物碎屑孔。有机质孔隙以固体沥青孔为主,镜质体和惰质组内部多均质致密,极少发育孔隙,部分细胞腔被固体沥青、黏土矿物或黄铁矿充填,形成少量孔隙;生物碎屑内部可见微孔,矿物边缘发育絮状有机质孔。有机显微组分类型及含量是控制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Ag(I)-phen-TPPS_4荧光体系,建立了痕量银的荧光测定新方法。在碱性介质中,Ag(phen)_2~ 络阳离子与TPPS_4 的阴离子形成三元离子对缔合物(Ag:Phen:TPPS_4=1:2:1),导致TPPS_4 的荧光(λex=413 nm,λem=638 nm)猝灭而定量测定银。也可直接测定缔合物的荧光(λex=438 nm,λem=648 nm)而定量测定银。两种测定方法在Ag(I)浓度为0~3 μg/25 ml范周内,工作曲线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前者为0.88 PPb,后者为5.2 PPb。用于废水中微量银的测定,变异系数6%,标准加入量的回收率 92~107%。  相似文献   

17.
以芘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孪尾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N,N-二己基丙烯酰胺)[P(AM/N aAA/D iC6AM)]在二次蒸馏水、1 m o l/L的N aC l水溶液中的荧光光谱。当摩尔投料量比n(D iC6AM)∶n(AM)=0.064∶99.936~0.560∶99.440、表面活性剂与疏水单体的摩尔比值(SMR)为12.5~25、水解度x(N aAA)=12.3%~29.2%、聚合物浓度为0.05~0.50 g/dL时,芘的发射光谱中第一振动峰的强度(374 nm)与第三振动峰的强度(385 nm)之比值I1/I3为1.76~1.11。研究表明疏水基团间存在疏水缔合相互作用,随摩尔投料量比n(D iC6AM)∶n(AM)、聚合物浓度及介质极性的增加,SMR值、水解度的减少,芘的I1/I3值降低,疏水缔合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8.
西山—金鸿山地区赋存较厚的侏罗系泥页岩层,厚度40~280 m,部分区域暗色泥页岩有效厚度达到100~200 m。为了解该泥页岩的有机地化特征,通过观察分析地表侏罗系泥页岩层,系统的采集样品,对采集的泥页岩样品进行室内测试分析,并对研究区泥页岩的总有机碳(TOC)、镜质组分射率(Ro)、干酪根显微组分、干酪根元素、干酪根同位素测试成果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茫崖煤矿以及黑石山地区TOC含量相对较低(1. 0%~3. 0%),中部地区TOC含量较高(超过2. 0%~3. 0%),泥页岩为好的烃源岩;采用氢碳原子比、干酪根类型指数及干酪根碳同位素指标确定该区的泥页岩干酪根类型为Ⅱ2型;泥页岩镜质组反射率(Ro)较高(1. 3%~2. 2%),基本达到成熟阶段及以上,生烃潜力较大。该区泥页岩的有机地化特征各项目测试值满足陆相页岩气有利区优选的标准,由此优选出以西山煤矿北—柴水沟—小西沟—月牙山一线为南界,阿尔金山前断裂带为北界的页岩气有利区。  相似文献   

19.
辽东湾辽中凹陷J27区东营组岩性圈闭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岩心、测井、古生物、地震属性和波阻抗反演资料,对辽东湾辽中凹陷J27区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在东营组第二段底部中期旋回中,识别出面积约40 km2的大型低水位浊积扇岩性圈闭.此类圈闭烃源有机质丰度高,Ⅰ~Ⅱ型干酪根为主,储层测井平均孔隙度达27.5%,沟通烃源的断层较发育,多种地震属性分析表明其富含油气,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该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20.
利用P波初动半周期测定介质品质因数Q值的方法,测定了澜沧(?)耿马大震前主震及其周围地区的Q值变化.根据该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区域应力场分布的优势方向分析了澜沧7.6级、耿马7.2级两次大震的孕震过程,并结合对该地区划分的三个小区域Q值随时间的变化量,探讨了双主震型孕震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