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将46例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21.74%,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对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腹部手术后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胃肠道减压、饮食干预、运动指导干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扶正理气中药汤灌肠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肠梗阻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所花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所花费用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4.043,P=0.044)。结论扶正理气中药汤灌肠对于预防腹部术后的粘连性肠梗阻有一定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值得在临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526-3527
我院接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其余7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将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做出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机率为1.28%与对照组的9.09%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8.18±1.25)同比对照组(24.4±1.27)要短,存在显著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均存在意义(P<0.05)。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护理,可以使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得到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实施于腹部手术后粘连性梗阻患者,其效果如何。方法挑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110例腹部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予以对比。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均缓解,但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100%)治疗明显高于对照组(91.43%),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腹部手术后患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对其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其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促进粘连性肠梗阻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防止发生再粘连。方法:选择60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进行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配合康复训练指导,促进胃肠蠕动,减少了术后再粘连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能有效地促进粘连性肠梗阻的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是防止和减少术后再粘连的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各28例,比较两组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临床症状出现缓解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胃液引流量、肠鸣音恢复活跃时间、X线阳性征象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临床症状上缓解迅速(P0.05),48、72 h胃液引流量减少(P0.01),肠鸣音恢复时间及X线阳性征象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0.01),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显著,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选择确诊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52例(观察组),接受胃肠减压、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并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另选择同期仅接受西医保守治疗的30例患者作对照组。观察组在腹痛缓解、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和90.0%(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显著,能缩短治疗时间,加速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26例术后肠粘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单纯采用西医常规保守疗法;治疗组1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配合中药活血承气汤(处方:生大黄、厚朴、枳实、赤芍、丹参、桃仁、炒莱菔子)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1例(80%),有效5例(14.3%),无效1例(5.7%),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治愈5例(50%),有效2例(20%),无效3例(30%),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活血承气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显著,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82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康复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1.95%(P0.05)。结论: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应激反应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腹部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88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发生于术后5d~1个月内,死亡2例,占2.27%.结论认为术后要加强病情观察,能及时发现肠梗阻性质,而对粘连性肠梗阻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炎、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配合针刺、隔姜艾灸穴位,中药或花生油胃管注入等治疗,能解除梗阻症状.并强调术后早期要协助患者进行床上适应性活动,开塞露刺激肛门,温水泡足等方法,能促进肠蠕动尽早恢复,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采用预防感染、补液和禁止饮食、饮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和保留灌肠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患者有无中转手术、排便时间及临床疗效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无中转手术。治疗组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短[(1.50±0.25)d比(2.50±0.50)d,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1%比71.9%,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标本皆治,并可提高其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避免了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7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胃肠道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术后1年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胃肠道术后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寻求最佳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6例患者的护理。结果73例患者治愈出院,13例患者治疗效果不满意转手术治疗,有效率达84.8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比以往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效果更好,费用低,很大程度减少手术概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术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20例,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治疗。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略微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6%(P0.05)。结论与开腹术相比,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显著,患者所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3976-3977
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鼻胃管减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1%,治疗组患者腹部不适症状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有效的缓解了患者肠梗阻的临床症状,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再次手术的损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指腹部外伤、手术后出现肠室袢间的炎症粘连,或因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临床较为多见。本院1999年3月~2005年7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34-135
分析比较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选取治疗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小肠内排列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粘连性肠梗阻采取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传统手术治疗更具有优势,操作简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57例老年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188-1189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有效护理方式。方法对57例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治疗组)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有效护理,观察护理疗效,并与同期49例年龄较小的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切开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2%、5.26%、8.78%,对照组为10.0%、5.0%、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对老年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护理应做到术前积极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积极防治并发症,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78例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146-114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肠坏死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对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78例进行观察总结分析。结果:多数患者在术后5~30 d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主要因素与腹腔组织损伤,炎性反应,渗出水肿刺激和术前伴有梗阻等有关。结论:腹部术后患者,应加强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和观察,帮助患者术后早期进行适当的体位变换及活动,给予中西药物及温水泡足等方法,促进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